摘要:因只有甲有救助义务,乙的行为不成立犯罪。甲将乙救上船的行为不成立犯罪,但甲将乙推入水中致其溺亡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属于作为,而非不作为。

1.13-02-07

(单选题)甲对正在实施一般伤害的乙进行正当防卫,致乙重伤(仍在防卫限度之内)。乙已无侵害能力,求甲将其送往医院,但甲不理会而离去。乙因流血过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不救助行为独立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B.甲的不救助行为独立构成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罪

C.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D.甲的行为仅成立正当防卫

【参考答案】C

【考点】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解析】

本案中,甲对正在实施一般伤害的乙进行正当防卫,致乙重伤(仍在防卫限度之内),此时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是,乙重伤之后已经失去继续侵害的能力,并有死亡的危险,甲具有救助的义务(合法行为仍然可以成为不作为犯罪中的义务来源)。面对乙的哀求,甲既不报警也不将不法侵害人送往医院抢救,导致其流血过多而死亡,而该死亡结果从法益衡量的角度来看,应当认为已经“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故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从因果关系来看,甲的防卫行为和其后不作为都是乙死亡的原因,不能将乙的死亡仅仅归于甲的不作为。因此不能认为,甲的不救助行为独立地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而应结合防卫行为(重伤行为)来认定。

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项。

2.13-02-51

(多选题)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船工甲见乙落水,救其上船后发现其是仇人,又将其推到水中,致其溺亡。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犯罪

B.甲为县公安局长,妻子乙为县税务局副局长。乙在家收受贿赂时,甲知情却不予制止。甲的行为不属于不作为的帮助,不成立受贿罪共犯

C.甲意外将6岁幼童撞入河中。甲欲施救,乙劝阻,甲便未救助,致幼童溺亡。因只有甲有救助义务,乙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D.甲将弃婴乙抱回家中,抚养多日后感觉麻烦,便于夜间将乙放到菜市场门口,期待次日晨被人抱走抚养,但乙被冻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

【参考答案】BD

【考点】危害行为

【解析】

甲将乙救上船的行为不成立犯罪,但甲将乙推入水中致其溺亡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属于作为,而非不作为。A选项说法错误。

夫妻之间对对方的犯罪行为并无阻止的义务,甲对其妻收受贿赂的行为并无阻止的义务,故甲的行为不成立犯罪。如果是父母发现未成年子女实施犯罪行为,能阻止而不阻止的,则成立不作为犯罪。B选项说法正确。

甲将幼童意外撞入河中,具有救助义务。乙教唆甲故意不救助幼童,致使幼童溺亡,甲成立不作为犯罪的实行犯,乙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二人成立共犯。C选项说法错误。

自愿接受行为会产生保护义务。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具体而言触犯遗弃罪。D选项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D项。

3.14-02-05

(单选题)关于不作为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小偷翻墙入院行窃,被护院的藏獒围攻。主人甲认为小偷活该,任凭藏獒撕咬,小偷被咬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

B.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丙死亡。甲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C.甲看见儿子乙(8周岁)正掐住丙(3周岁)的脖子,因忙于炒菜,便未理会。等炒完菜,甲发现丙已窒息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D.甲见有人掉入偏僻之地的深井,找来绳子救人,将绳子的一头扔至井底后,发现井下的是仇人乙,便放弃拉绳子,乙因无人救助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参考答案】C

【考点】不作为犯罪

【解析】

A项:小偷入院盗窃虽然属于不法侵害行为,但其生命仍属于法律维护的利益。主人甲甲任凭自己饲养的藏獒(表明甲负有防止藏獒咬死对方的义务)咬死小偷而没有阻止的,成立不作为犯罪。A选项说法正确。

B项:尽管乙意图杀丙,但乙对丙仍然负有救助的义务;路人甲虽然没有救助丙的义务,但甲劝阻一个负有救助义务的人不救助被害人,成立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B选项说法正确。

C项:甲对其子乙具有法律上的监护义务,故对乙的危险行为具有监督的义务。甲见乙掐住丙的脖子,本应阻止乙的行为,履行自身义务,但其却不予理会,致使丙窒息而亡,故成立不作为犯罪。所以,C项错误。

D项:甲仅是路人,没有制造也没有提升乙面对的生命危险,而且乙面对的危险发生在偏僻之地的深井,不属于甲支配、控制的空间、场景或者领域,故对于被害人乙没有救助义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D选项说法正确。当然,如果甲将乙拉到井沿,发现乙是仇人,松手后致使乙被摔死的,则成立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综上,本题选择C。

4.15-02-54

(多选题)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就同一犯罪而言,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既遂标准完全相同

B.《刑法》第一百七十条未将单位规定为伪造货币罪的主体,故单位伪造货币的,相关自然人不构成犯罪

C.经理赵某为维护公司利益,召集单位员工殴打法院执行工作人员,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的,成立单位犯罪

D.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发现其曾销售伪劣产品20万元。对此,应追究相关自然人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ACD(原答案为AD)

【考点】单位犯罪的处罚;刑法的时间效力

【解析】

A项: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别只在于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不同,对于其他要素,则完全相同,所以单位犯罪的既遂标准和自然人犯罪的既遂标准是相同的,如成立非法经营罪都是“情节严重”。就同一犯罪而言,无论是自然人实施该犯罪,还是单位实施该犯罪行为,其既遂标准一致。换言之,同一犯罪中,单位犯罪的既遂标准没有特殊性。A选项说法正确。【注意】司法考试在这里并没有考虑司法解释制造的差异,例如非法经营出版物成立非法经营罪的,司法解释认为个人经营数额5万至10万元的,属于“情节严重”,单位经营数额15万至30万的才是。

B项:根据立法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解释》,单位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即使《刑法》没有规定单位构成该罪,则也应追究自然人成立该罪的刑事责任。《刑法》第170条未将单位规定为伪造货币罪的犯罪主体,故单位伪造货币的不能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但对相关自然人应以伪造货币罪追究刑事责任。B错误。

C项:在1997年刑法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犯罪主体为自然人,不包括单位。因此,在考试当时,《刑法修正案(九)》尚未生效,仍应以1997年刑法的相关规定来认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犯罪主体,故公布答案中C错误。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刑法修正案(九)》第39条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增设了单位犯罪的处罚,今后答题时,应认定C正确。

D项:2002年7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涉嫌犯罪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应如何进行追诉问题的批复》规定,涉嫌犯罪的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应当根据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相关规定,对实施犯罪行为的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对该单位不再追诉,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发现其曾销售伪劣产品20万元,应追究相关自然人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事责任,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5.16-02-01

(单选题)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参考答案】D

【考点】不作为犯

【解析】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通常属于法律明文规定(存在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但是对某一个要素的理解和判断,不要求刑法的明文规定。

A项:成立不作为犯,行为人必须负有法律上的作为义务。法律上的作为义务不意味着作为义务必须由法律明文作出规定,这一点很容易被人误解。A选项中命题人故意说“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由此来诱导考生得出作为义务都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这一不当结论。结果不少考生掉入陷阱。如有考生认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适用于所有犯罪,当然也适用不作为犯罪,因此,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应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若非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而构成不作为犯罪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而言,作为义务的来源较为多样化,不可能都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例如,先前行为几乎被公认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之一,但法律对之并无明文规定。因此,A选项错误。

B 项:大多数的犯罪都可以用不作为的方式实施,行为人如果具有防止危险现实化的义务,只要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都属于不作为犯罪。丢失枪支不报罪(危害公共安全罪)、遗弃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侵犯财产罪)都属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犯罪构成是法定的,不作为危害行为的成立,既要求行为人有防止危险现实化的义务,还要求有作为的可能性。法律不强人所难,这是成立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例外情况。据此,B选项错误。

C项:学界虽对行为犯、结果犯的理解存在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真正不作为犯不都是行为犯。①如以犯罪既遂是否需要结果的发生来区分行为犯与结果犯,则故意杀人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触犯故意杀人罪时,该不真正不作为犯就属于结果犯。②如以结果是否属于构成要件要素来区分行为犯与结果犯,则玩忽职守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触犯玩忽职守罪时,该不真正不作为犯就属于结果犯,危害结果属于该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即不真正不作为犯中有过失犯,而过失犯的成立要求产生危害结果,危害结果是不作为的过失犯的构成要件要素。据此上述两个反例说明,C选项错误。

D项: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并未绝对表述为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为”不作为犯。可见,D选项的表述较为平和。有考生认为“D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这是误解D选项的结果。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和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如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以及不作为的放火罪、爆炸罪等不作为犯;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中,有遗弃罪、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等不作为犯;在侵犯财产罪中,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不作为的诈骗罪等不作为犯。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