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钟读完两本书

让工作自动完成的

底层原理是

习惯的条件反射

我们拿很多人都有的习惯咬指甲为例。刚开始咬指甲,可能是为了咬掉不美观的肉刺。然而,如果无缘无故也会这样做,那就说明习惯已经形成了。

很多时候,我们咬指甲是为了缓解压力或思考问题。我们越是体会到咬指甲缓解压力、助于思考的片刻益处,就会越肯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越发难以戒掉咬指甲这种条件反射。

同理,如果某件事我们之前曾做过,并且做法被证明行之有效,那么此后再遇到同类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采取此前的做法。

原因在于,大脑需要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其他复杂的事情——神经系统科学家称,人脑中存在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会以习惯的形式存储在基底神经节中,从而使人们腾出精力来关注其他的事物。

也就是说,习惯是大脑借以掌握复杂举动的捷径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会沿用既有的思维模式。反之,习惯难以被改变。

工作自动完成的

稳定性

依赖频率

研究发现,在接受过戒酒治疗的嗜酒者中,约有2/3的人会在一年之内重拾旧习。另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减肥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在两年之内再度发胖。

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旧习惯,研究表明,这些旧习惯根深蒂固。即便我们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大脑中的神经通路还是停留在以前的状态,随时都可能被再次激活。

该如何改变坏习惯?实验发现,要想戒掉坏习惯并养成新习惯,就必须增加新习惯的出现频率。在伦敦大学学院开展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了被试者培养牙线使用习惯的整个过程。结果显示,新习惯出现的频率越高,稳定性就越强

频率多高才能有效地让新习惯生根发芽呢?答案是,30天。

特别链接

上文参考自《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一书。关于这本书的详细解读,请点击这里(点我)

30天的频率

才能让一个习惯

根深蒂固

“30天实验”是斯科特·扬在《超效率手册》这本书中提出的理论。

斯科特·扬也是《如何高效学习》一书的作者。他仅用1年的时间就学完了4年制MIT计算机科学课程,同时还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参加演讲、游历世界、健身、阅读……

01

利用30天培养一个习惯。在这30天中,如果我们忘记了或者出错了,就需要回到第一天,重新开始。到了第30天,这个刻意练习的行为就会附着到我们的身上,变成习惯,与我们相随

30天试验之所以效果惊人,是因为专注的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利用30天培养一个习惯,我们需要注意以下4点

⊙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

专注一件事一天、一个星期很容易,但是坚持一个月,就需要毅力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只有专注,30天的试验才会成功。

专注,要求我们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如果将专注力分散在四五个习惯上,很可能最后一事无成。建立一个牢固的习惯,显然要比建立四五个不牢固的习惯要强得多。

始终如一

冬天在很深的积雪里走相同的一条路,一个月之后,就会踩出了一条很深的道,走起来也就容易得多;如果每天走不同的路,就会踩出很多条路,而每条路都不太好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要确保这个习惯每天都一模一样。坚持一个月后,这个习惯就“轻车熟路”“水到渠成”“自成一条好走的路”了。

30天之后,我们可以换个稍微灵活一点的方式。比如,每周运动五次,而不再是天天运动。

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标准

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标准就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持到30天的最后一天。即便我们决定以后不再使用这个习惯,也需要坚持完成30天。

原因在于:一、我们的坚持,培养的是自律能力;二、如果一有困难就想放弃,无论是什么习惯都很难养成。

如果30天内挑战失败,我们就需要从头开始。断断续续比完全放弃还要糟糕

用习惯做试验

有些习惯可能并不能提高效率,或者提高的效率不够抵销成本。但仍值得我们冒这个险做30天的试验。因为顶多是浪费了30天的时间,而收获的除了自律还有对自我的了解。

有了对自我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去寻找更好更适合自己的习惯。所以,30天试验后,我们可以抛弃这个习惯重新寻找新的习惯,也可以在这个习惯的基础上迭代创新。

无论是抛弃再寻找,还是迭代再创新,我们都会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完善自我。

即学即用的

习惯养成妙招

大幅度提高效率

02

触发物

30天试验,并不是唯一培养习惯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触发物”来培养习惯。

触发物包含两部分:信号和仪式。

信号就是提示或线索。如果我们想用一个触发物来促发早起,那么信号就是闹钟响的声音。

信号发出后,立即进行仪式。仪式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多不能超过60秒。如果我们7点钟起床的信号一旦发出,就要立即起床穿衣服。穿衣服就可以视为仪式。这个仪式一旦完成,其余动作也会跟着发生。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练习信号和仪式来建立一个促发机制。

触发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同30天试验的周期一起使用。如果一个习惯不能长期坚持,那么“触发物”这个方法就非常有用。

03

替换理论

看肥皂剧的坏习惯很难改变。原因可能出在看肥皂剧是我们的减压方式,而我们没有找到新的减压方式“替换”肥皂剧,“无奈”我们只好继续“保留”看肥皂剧这个减压方式。

暂时改掉了看肥皂剧的坏习惯,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心中却万分不爽,于是,没过多久,“旧病复发”了,又看起了肥皂剧。原因可能仍是出在戒掉看肥皂剧后没有用新的减压方式来“弥补”。

摒除坏习惯时,不要忘记使用“替换理论”。

04

对新习惯予以反馈

坚持好的习惯要给正面的反馈,也就是说,要奖励自律;一旦不遵守这个习惯就要进行负面反馈,比如拖延或者睡过头都要惩罚自己。

奖惩分明对塑造习惯的帮助非常大。其中,正面反馈的效果要高过负面反馈的效果

05

把习惯写进日程表中

运动、阅读、写日记、跟家人共处、学习,这些都是投资自己的好方式,值得我们将它们变成习惯。

但是,很多人一旦忙碌,首先抛弃的就是“投资自己”。

一个有效又简单的策略是,将这些投资自己的方式,写进日程表里。比如,把健身写进日程表中,坚持30天就变成了习惯。

06

别指望一口吃成胖子

如果我们现在的起床时间是早晨7点钟,但想养成早晨5点钟起床的习惯,那显然挑战性太大、成功几率太小。不妨在30天内,养成早晨6点30分起床的习惯。待30天试验成功后,在下个30天里再由6点30分起床改到5点钟起床。

循序渐进式的习惯养成方法,效果最好

07

别忽视恶习的间接价值

我们需要改变的习惯,是那些没有价值的恶习。但是,有些恶习虽然没有直接价值,但有间接价值,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抛弃。

比如,与朋友组饭局。如果饭局能够帮助我们增进与朋友的感情、缓解工作压力、获取有用的信息,那么就值得花时间去参与。

习惯养成后

利用习惯

让工作自动完成

具体的做法是,把日常工作和非日常工作分开。比如,每天更新公司网站上的新闻,是日常工作;某一天,某个部门要求在网站的相关页面增设一个新的子菜单,子菜单的设置工作就是非日常工作。

首先我们来看日常工作。既然是日常工作,相信我们在做一段时间后都能找出套路。这个套路可以理解为习惯。也就是说,当我们一旦养成习惯,以后这样的工作就不需要花费我们的心力了。当然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熟能生巧。

要想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就需要找到日常工作的“套路”,培养完成它的“习惯”,让这些工作不需要我们付出心力即可完成。具体方法参考上面7个小妙招。

不过,我们需要对“习惯”进行多次检验,方可投入使用,以便万无一失。切勿粗心大意。

我们再来看非日常工作。这部分工作,我们只有花心力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力应该用非日常工作上。实际上,如上文所说,人的大脑本身也是如此运作的——人脑中存在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会以习惯的形式存储在基底神经节中,从而使人们腾出精力来关注其他的事物。

请记住,好习惯就是捷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