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鐘讀完兩本書

讓工作自動完成的

底層原理是

習慣的條件反射

我們拿很多人都有的習慣咬指甲爲例。剛開始咬指甲,可能是爲了咬掉不美觀的肉刺。然而,如果無緣無故也會這樣做,那就說明習慣已經形成了。

很多時候,我們咬指甲是爲了緩解壓力或思考問題。我們越是體會到咬指甲緩解壓力、助於思考的片刻益處,就會越肯定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從而越發難以戒掉咬指甲這種條件反射。

同理,如果某件事我們之前曾做過,並且做法被證明行之有效,那麼此後再遇到同類的事情,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採取此前的做法。

原因在於,大腦需要騰出更多的精力來關注其他複雜的事情——神經系統科學家稱,人腦中存在一個負責無意識行爲的基底神經節,那些無意中產生的條件反射會以習慣的形式存儲在基底神經節中,從而使人們騰出精力來關注其他的事物。

也就是說,習慣是大腦藉以掌握複雜舉動的捷徑之一。

簡單來說就是,大腦會沿用既有的思維模式。反之,習慣難以被改變。

工作自動完成的

穩定性

依賴頻率

研究發現,在接受過戒酒治療的嗜酒者中,約有2/3的人會在一年之內重拾舊習。另有研究顯示,通過節食減肥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兩年之內再度發胖。

培養新習慣的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就是舊習慣,研究表明,這些舊習慣根深蒂固。即便我們調整了自己的行爲,大腦中的神經通路還是停留在以前的狀態,隨時都可能被再次激活。

該如何改變壞習慣?實驗發現,要想戒掉壞習慣並養成新習慣,就必須增加新習慣的出現頻率。在倫敦大學學院開展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被試者培養牙線使用習慣的整個過程。結果顯示,新習慣出現的頻率越高,穩定性就越強

頻率多高才能有效地讓新習慣生根發芽呢?答案是,30天。

特別鏈接

上文參考自《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一書。關於這本書的詳細解讀,請點擊這裏(點我)

30天的頻率

才能讓一個習慣

根深蒂固

“30天實驗”是斯科特·揚在《超效率手冊》這本書中提出的理論。

斯科特·揚也是《如何高效學習》一書的作者。他僅用1年的時間就學完了4年制MIT計算機科學課程,同時還經營着世界訪問量巨大的學習類博客,參加演講、遊歷世界、健身、閱讀……

01

利用30天培養一個習慣。在這30天中,如果我們忘記了或者出錯了,就需要回到第一天,重新開始。到了第30天,這個刻意練習的行爲就會附着到我們的身上,變成習慣,與我們相隨

30天試驗之所以效果驚人,是因爲專注的力量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利用30天培養一個習慣,我們需要注意以下4點

⊙一次只培養一個習慣

專注一件事一天、一個星期很容易,但是堅持一個月,就需要毅力了。正因爲如此,所以只有專注,30天的試驗纔會成功。

專注,要求我們一次只培養一個習慣如果將專注力分散在四五個習慣上,很可能最後一事無成。建立一個牢固的習慣,顯然要比建立四五個不牢固的習慣要強得多。

始終如一

冬天在很深的積雪裏走相同的一條路,一個月之後,就會踩出了一條很深的道,走起來也就容易得多;如果每天走不同的路,就會踩出很多條路,而每條路都不太好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要確保這個習慣每天都一模一樣。堅持一個月後,這個習慣就“輕車熟路”“水到渠成”“自成一條好走的路”了。

30天之後,我們可以換個稍微靈活一點的方式。比如,每週運動五次,而不再是天天運動。

建立一個牢不可破的標準

建立一個牢不可破的標準就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堅持到30天的最後一天。即便我們決定以後不再使用這個習慣,也需要堅持完成30天。

原因在於:一、我們的堅持,培養的是自律能力;二、如果一有困難就想放棄,無論是什麼習慣都很難養成。

如果30天內挑戰失敗,我們就需要從頭開始。斷斷續續比完全放棄還要糟糕

用習慣做試驗

有些習慣可能並不能提高效率,或者提高的效率不夠抵銷成本。但仍值得我們冒這個險做30天的試驗。因爲頂多是浪費了30天的時間,而收穫的除了自律還有對自我的瞭解。

有了對自我的瞭解,我們就可以去尋找更好更適合自己的習慣。所以,30天試驗後,我們可以拋棄這個習慣重新尋找新的習慣,也可以在這個習慣的基礎上迭代創新。

無論是拋棄再尋找,還是迭代再創新,我們都會越來越瞭解自己、越來越完善自我。

即學即用的

習慣養成妙招

大幅度提高效率

02

觸發物

30天試驗,並不是唯一培養習慣的方法。我們還可以通過“觸發物”來培養習慣。

觸發物包含兩部分:信號和儀式。

信號就是提示或線索。如果我們想用一個觸發物來促發早起,那麼信號就是鬧鐘響的聲音。

信號發出後,立即進行儀式。儀式的時間不能太長,最多不能超過60秒。如果我們7點鐘起牀的信號一旦發出,就要立即起牀穿衣服。穿衣服就可以視爲儀式。這個儀式一旦完成,其餘動作也會跟着發生。

我們可以通過反覆練習信號和儀式來建立一個促發機制。

觸發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連同30天試驗的週期一起使用。如果一個習慣不能長期堅持,那麼“觸發物”這個方法就非常有用。

03

替換理論

看肥皂劇的壞習慣很難改變。原因可能出在看肥皂劇是我們的減壓方式,而我們沒有找到新的減壓方式“替換”肥皂劇,“無奈”我們只好繼續“保留”看肥皂劇這個減壓方式。

暫時改掉了看肥皂劇的壞習慣,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心中卻萬分不爽,於是,沒過多久,“舊病復發”了,又看起了肥皂劇。原因可能仍是出在戒掉看肥皂劇後沒有用新的減壓方式來“彌補”。

摒除壞習慣時,不要忘記使用“替換理論”。

04

對新習慣予以反饋

堅持好的習慣要給正面的反饋,也就是說,要獎勵自律;一旦不遵守這個習慣就要進行負面反饋,比如拖延或者睡過頭都要懲罰自己。

獎懲分明對塑造習慣的幫助非常大。其中,正面反饋的效果要高過負面反饋的效果

05

把習慣寫進日程表中

運動、閱讀、寫日記、跟家人共處、學習,這些都是投資自己的好方式,值得我們將它們變成習慣。

但是,很多人一旦忙碌,首先拋棄的就是“投資自己”。

一個有效又簡單的策略是,將這些投資自己的方式,寫進日程表裏。比如,把健身寫進日程表中,堅持30天就變成了習慣。

06

別指望一口吃成胖子

如果我們現在的起牀時間是早晨7點鐘,但想養成早晨5點鐘起牀的習慣,那顯然挑戰性太大、成功幾率太小。不妨在30天內,養成早晨6點30分起牀的習慣。待30天試驗成功後,在下個30天裏再由6點30分起牀改到5點鐘起牀。

循序漸進式的習慣養成方法,效果最好

07

別忽視惡習的間接價值

我們需要改變的習慣,是那些沒有價值的惡習。但是,有些惡習雖然沒有直接價值,但有間接價值,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拋棄。

比如,與朋友組飯局。如果飯局能夠幫助我們增進與朋友的感情、緩解工作壓力、獲取有用的信息,那麼就值得花時間去參與。

習慣養成後

利用習慣

讓工作自動完成

具體的做法是,把日常工作和非日常工作分開。比如,每天更新公司網站上的新聞,是日常工作;某一天,某個部門要求在網站的相關頁面增設一個新的子菜單,子菜單的設置工作就是非日常工作。

首先我們來看日常工作。既然是日常工作,相信我們在做一段時間後都能找出套路。這個套路可以理解爲習慣。也就是說,當我們一旦養成習慣,以後這樣的工作就不需要花費我們的心力了。當然了,我們也可以理解爲熟能生巧。

要想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就需要找到日常工作的“套路”,培養完成它的“習慣”,讓這些工作不需要我們付出心力即可完成。具體方法參考上面7個小妙招。

不過,我們需要對“習慣”進行多次檢驗,方可投入使用,以便萬無一失。切勿粗心大意。

我們再來看非日常工作。這部分工作,我們只有花心力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力應該用非日常工作上。實際上,如上文所說,人的大腦本身也是如此運作的——人腦中存在一個負責無意識行爲的基底神經節,那些無意中產生的條件反射會以習慣的形式存儲在基底神經節中,從而使人們騰出精力來關注其他的事物。

請記住,好習慣就是捷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