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鐘搞定

建立公共關係的方法

 

全網最快速度解讀

 


PART 1

這本書講什麼


 

我們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糟心事——

⊙在職場上,我們勤勤懇懇,然而最終獲得晉升的是別人;

⊙在生活中,我們並非難打交道,卻朋友甚少;

⊙在市場上,我們的產品質量明顯優於競爭對手,但是人們就是願意去競爭對手那裏排隊購買……

 

這是爲何?究其原因,是我們不會經營公共關係——我們做的事、說的話、日常穿着,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公共關係。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不僅僅明星需要經營公共關係,我們每個普通人也都需要把公共關係經營好。

 

炫先森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就能有效地幫助我們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超級PR:如何爲組合和個人贏得超人氣》。PR,即Public Relations,公共關係,簡稱公關——這本書,手把手教我們應該如何經營公共關係,怎樣通過公共關係的建設在社會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本書的作者一共有兩位:霍華德·布萊格曼和邁克爾·萊文。霍華德·布萊格曼是公關界傳奇人物,被譽爲“好萊塢‘上帝之手’”,擁有30多年的公關經驗,擔任過衆多世界名人、名企的公關人,如可口可樂、福特汽車等,還創辦和經營着專業的公關公司。邁克爾·萊文是品牌領域的專家,曾出版《品牌化世界:公共關係與品牌塑造》 等書。


 


PART 2

究竟什麼是公關


 

NO.1

什麼是公關?

 

公關有3個方面的含義,分別是:我們向外界表達自我的方式;外界對我們的認識;我們衡量自己的方式。

 

1、我們向外界表達自我的方式:這個也是公關最原始的含義,即公共關係。我們把自己、業務、想法、產品和服務展現給大衆的方式。

2、外界對我們的認識:外界對我們是怎樣的看法?這個看法和實際情況是否相符?這個看法如果高於實際情況,就是對我們的一種誇大的看法,遲早有一天外界會認清我們的真實情況,屆時外界會對我們產生失望,從而給我們造成負面影響;如果外界的看法低於我們的實際情況,那我們就被埋沒了。

3、我們衡量自己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評價我們的公關效果。很多人認爲公關是無法衡量的。作者說,這種觀點不對。作者爲我們提供了兩個衡量的標準,分別是曝光和結果。作者說,公關在短期、中期、長期內的效果都是可以被簡單有效地衡量出來。

 

NO.2

公關人需要做哪些工作?

 

公關人需要做3項工作

1、把客戶呈現在公衆面前。

此客戶既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其他人、我們供職或服務的公司,也可以指產品。如何呈現?這裏面的學問就大了。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會詳細闡述。

2、把公衆的情況反饋給客戶。也就是說,讓客戶明白,自己的行爲會引起公衆怎樣的反應。

炫先森此前在媒體工作過9年,熟悉媒體的運作機制,現在在企業做公關,就經常跟老闆講,某某事情媒體通常會從哪個角度報道,如果這個角度並非我們希望報道的角度,那麼我們該如何調整怎樣避免媒體從這個角度報道。

本書作者說,公關人是教育者,即要教會媒體瞭解客戶,也要讓客戶瞭解媒體。

3、要幹得漂亮。

炫先森的理解是,其一,公關工作要“前置”。所謂前置就是在宣傳或危機處理之前就要介入;其二,要讓你的老闆認識“公關”。這裏面的“認識”又要分三點:一是,要讓老闆認識到公關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二是,要讓老闆認識到公關工作需要“前置”;三是,如果真的做了無法挽回的事情,無論多麼神通廣大的公關都無回天之力。

 

做公關還需要謹記以下3點

1、公關是一個過程,並不是一個想法。

2、公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而不是一段衝刺跑。

3、公關是需要技巧的。比如,有些公司的道歉信,得到了用戶的諒解;有些公司的道歉信,卻得到了用戶的抵制。

 

NO.3

如何衡量公關效果?

 

作者爲我們提供了兩個衡量的標準,分別是曝光和結果。

 

我們要認識到:公關不是廣告。花10萬塊錢在媒體上發佈一個廣告,與花10萬塊錢舉辦一場公關活動得到了媒體豆腐塊那麼大的新聞報道,兩者的意義和價值完全不同。如果覺得一篇新聞報道價值10萬塊,那就很愚蠢了。

 

炫先森從來都不會誇自己的產品、服務和公司有多好。如果某項產品、服務真的很好,炫先森一定會聯繫媒體讓記者進行報道——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來肯定產品或服務,雖然有些時候一篇稿子裏也不盡是讚美之詞。因爲別人誇你好,那你纔是真的好。而這個別人又恰巧是媒體,媒體代表的是公信力和權威性。

 

衡量公關效果的指標之一是看我們是否獲得了媒體的關注。要想獲得媒體的關注,除了自身事件是個好素材之外,還需要一些邀約媒體的技巧

這裏面有兩個方法可以分享

一是,如果我們手裏有一個好素材,至少要給5家媒體打電話,最後有3家媒體報道那就很不錯了;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好素材,那至少要給50家媒體打電話,纔有可能在某個媒體上的一個角落裏看到有關我們的報道。

二是,同一件事情,可以聯繫不同條線的記者。記者是分條線的,比如有跑教育條線的記者,有跑財經條線的記者,有跑時尚條線的記者。假設我們開了一家綠色環保型乾洗店,想尋求媒體報道。從業務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聯繫跑商業條線的記者;從技術角度出發,我們的乾洗店有一項技術可以除去昂貴衣料上的一塊頑固污漬,則可以聯繫跑時尚條線的記者;從創業者的角度出發,我們從小家境貧困潦倒,高中還沒畢業就去海南闖蕩,後來又跟着親戚去美國淘金,在美國學習到了這樣一門技術,回國創業創辦了這家環保型乾洗店,那我們就可以聯繫跑創業條線或社會條線的記者。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聯繫同一家媒體的不同條線記者,而應該是聯繫不同家媒體不同條線的記者。這裏有個前提是,我們需要對各類媒體在哪方面領域的報道見長有所瞭解。

 

衡量公關效果的指標之二是看其最後的效果。不是看新聞報道刊發了多少篇、發在了哪裏,而是要看有多少人通過新聞報道找上了門。人們可能記不清自己在哪裏看到的,也記不得新聞報道的標題和內容,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帶着信任感上門來了。

我們都看到過這樣的情況:某部電影花了大量的錢、精力和人脈,在重要的知名的媒體上做了大量的宣傳,但最後票房慘淡。這樣的宣傳還有意義嗎?當然沒有。那該怎麼辦呢?這隻能說明,人們對這部電影的題材不感興趣。

如果我們獲得了非常高的關注度,但仍舊不叫座,這並不能說明公關不行,而是產品本身不討市場歡迎。



 

PART 3

公關的5個要點


 

NO.1  

怎樣建立自己的名聲?

 

炫先森的公司與另一家知名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可在籤合同前夕,炫先森通過網絡搜索意外發現這家公司鬧出過幾起官司,甚至還有官司未了結。最終,炫先森公司放棄了與這家公司的合作。

 

炫先森在媒體工作時曾碰到過這樣一起事件,一位醫生因連續奮戰最終累死在手術檯上。炫先森在深入採訪後得知,這名醫生曾在攻讀醫學博士期間因打架鬥毆被刑事拘留過,後在工作期間又捲入過一起醫藥代表行賄案。起初,這名醫生所在的醫院非常希望炫先森報道這名醫生因公殉職。後來,得知炫先森挖到了這名醫生的兩起污點,醫院方迅速找到宣傳主管部門來公關。最終,這篇新聞報道沒有發表出來。一篇客觀的新聞報道中,除了寫到這名醫生因公殉職,還一定會提及此前的兩起污點,炫先森相信每位有職業操守的記者都會這麼寫。

 

上面兩個案例告訴我們:互聯網時代,我們所做過的任何事、說過的任何話都不會被抹掉,都會在日後成爲“呈堂證供”。

 

換句話說,我們建立公共關係的第一步就是要正視自己的名聲。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名聲,一個方法是看看網上的評論,一個方法是通過朋友們的評價來評估一下我們在別人心中的印象。

 

瞭解外界對我們的認識,有利於我們開展公關工作。那麼,我們該怎樣建立自己的名聲或形象呢? 


第一個原則是,要真實。

假扮不是長久之計,真相總有一天會浮出水面。真實是建立名聲的基礎。

這裏面有兩點值得我們把握:

1、我們的形象和公佈出去的信息與真實的情況要一致。

換句話說,我們不要做與我們實際情況不一致的事情。比如,吳亦凡代言麥當勞、鹿晗代言肯德基。但是,吳亦凡和鹿晗一定都不會去代言“鄉村基”“沙縣小喫”,無論這些品牌商出多高的代言費。

我們不應該去參加與自身身份不符的活動、不接受與自身身份不符的採訪。比如,很多娛樂明星登上了《男人裝》的封面,但不會有政治明星接受《男人裝》的採訪。

我們的穿着要與我們的身份相匹配。在任何公共場合,外表得體、舉止大方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出門之前,一定要把自己收拾得乾淨整潔,因爲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出門會遇見誰。任何存在認識我們的人的地方都是“公共場合”。

2、定義自己

如果我們不定義自己,沒有給自己一箇中肯的評價,那麼其他人就會來定義我們。這無疑給他們提供貶低我們的機會。所以,永遠不要坐等別人來定義我們。 


第二個原則是,有計劃。

范冰冰並非一夜之間就成爲人盡皆知的知名明星,她也是從飾演丫鬟開始的;李宇春從選秀起步,再慢慢發展成爲偶像明星。所以,我們建立名聲不一定要一步到位,也可以通過一步步地來打造屬於自己的名聲。

這裏面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要清楚自己的下一步是什麼;二是,要問清楚自己究竟想把什麼東西呈現給別人,每一步呈現的東西是否與最終目標相符。

此外,我們還需要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僅憑外貌和天分是很難成功的,只有依靠真正優秀的團隊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個原則是,找到獨特性。

如果我們是“千篇一律”,那就會隨時被取代。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性,纔可以長久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名聲和形象。

 

NO.2  

怎樣有效地把信息傳播出去?

 

把信息傳播出去的先決條件是,信息要能吸引到足夠的關注目光。新聞宣傳的關鍵是,永遠不要選擇一個很普通、沒有任何亮點的角度來宣傳我們的消息。出人意料、有創造性、迎合媒體的口味,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上3點,肯定可以吸引到足夠的關注目光。

 

如果我們的信息具備以上3點,那有效地把信息傳播出去,纔是成功的關鍵。

 

互聯網時代,發佈信息一定不要拖泥帶水,一定要簡單直接迅速說出重點;發佈的信息也不要有生僻難懂的複雜知識,而是要用大白話解釋清楚。有記者問愛因斯坦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說,把手放在很燙的火爐上烤一分鐘,像是度過了一年;坐在心愛的姑娘旁邊一小時,像是才過了一分鐘。這就是相對論。

 

信息傳播的有效性還體現在是否直達目標客戶羣、是否找對了宣傳平臺。比如,如果我們的產品是一款老年人保健品,那去公關《快樂大本營》顯然是無效的;如果活動是弘揚主旋律的,那麼應該找黨媒來宣傳,如果活動是民生類的話題,則應該找都市民生類媒體來報道。

 

無論找怎樣的平臺宣傳推廣,請別忘記,首先應該把消息告訴利益相關人,再告訴媒體。而不是由媒體來告訴利益相關人。

 

信息傳播的有效性還體現在統一口徑上。無論是公司的網站、微信公衆號、還是手提袋,當然也包括工作人員,大家的口徑要一致。如果事先沒有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那麼工作人員就會根據自己的瞭解和想法向外界作解釋,屆時我們會聽到同一件事N種版本的說法。尤其是,一旦涉及到危機事件時,一定要設置新聞發言人。由新聞發言人接受採訪,併發布消息,其他人一律“閉嘴”。

 

NO.3

怎樣舉辦一場公關活動?

 

我們舉辦聚會是爲了慶祝某件事或與朋友團聚,但舉辦活動則是發佈重要的信息。所以,活動是公關的重頭戲;活動是帶有目的性的。

 

應該怎樣舉辦一場活動呢?

一場有效的活動一般離不開這3要素:主旨、名人和贊助商。

主旨是指,我們舉辦這場活動的目的。無論我們開展怎樣的活動,都務必請記住,活動裏的每一個細節都要與我們的目標緊密相關,否則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毫無意義。

名人是指,邀請明星來增加關注度。邀請的明星要與我們的主旨相匹配。還要警惕,明星搶了活動本身的風頭。

贊助商是指,爲活動買單的人。爲了打動不同的贊助商,我們可能需要做出不同的方案。不管活動主題是什麼,在尋找贊助商的時候,不要禁錮自己的思維。比如,福特公司並不在我們所在的城市,但在我們的城市裏一定有福特的經銷店。如果我們的活動與福特公司有關,那完全可以去找福特的經銷店來贊助。

 

在開展活動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3點

1、活動要有趣

沒有人願意參加一場乏味的活動。

2、活動要節省參加者的時間

冗長乏味的活動,只會讓參加者打瞌睡或中途離場。

3、活動佈置要溫馨

比如燈光、溫度、茶點、接待等都需要提前規劃好。 

 

NO.4

怎樣與媒體打交道?

 

與媒體打交道,我們需要有3個認識

1、能吸引媒體的注意力並不代表,我們就必須要接受媒體的採訪。

以下3點尤其需要引起我們重視:

⊙不要接受與我們身份或產品身份不符的媒體的採訪。

⊙當我們正處於法律糾紛過程中時,不要接受媒體採訪。

⊙如果我們準備背叛別人或者置別人於險境時,不要接受媒體採訪。

2、媒體是一種商品

如今,許多媒體已經把“客觀”拋之腦後了。他們邀請我們上電視、報紙、電臺和雜誌,只是因爲我們可以吸引到一定的眼球。

無論我們多麼有權有勢,都不要指望媒體成爲我們的朋友,來保護我們、隨時聽命於我們。

如果我們恰巧進入了“熱搜榜”,千萬不要驚訝於那些“全國著名記者”突然降臨來採訪,更不要試圖藉此機會與他們建立朋友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說得越多跌得越慘。

3、平等地對待任何一家媒體

無論這家媒體是國家級大刊大報甚至中央電視臺,這是地方上發行量很小的小媒體,也無論這家媒體曾對我們溢美之詞還是曾曝光過我們,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應該是平等的。

 

怎樣敲開媒體的大門呢?

有一個原則是,千萬不要在需要的時候纔去找媒體,而應該在需要之前去找媒體。這個原則很好理解,那些平時不跟你聯繫的同學或朋友,一旦有事纔想到找你,你願意幫ta嗎?未必吧。

那麼,怎樣敲開媒體的大門呢?把ta邀請出來,喫個飯或者喝個咖啡。切記,不要組超過3人以上的局,除非你們原本就是生活上的朋友。可能會遭到拒絕,但沒關係,這隻意味着“現在不行”。只要能提供他們感興趣的消息或一個別樣的觀察角度,他們就會走近我們。

真正會面時,可以從閒聊開始,但也別忘記目標,這個平衡要把握好。結束的時候,不要直接問:“我這個事兒,你可以報道了吧?”正確的做法是,回去後,發條短信給他:“非常感謝您能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和我會面。很榮幸認識您,也很高興您能對我這個事兒感興趣。不知我這個事兒是否有幸成爲您筆下的故事?”

如果這位記者真的對這個事兒進行了報道,不要給這位記者打電話說“謝謝你報道了我”這樣的話,而是應該說“謝謝您之前耐心聽我說了那麼多,您不但用心理解,還把它做成了一篇相當精彩的報道”,或者說“謝謝您採納了這個題材,給了我一個把自己想法公之於衆的機會。”

有時候,當事情本身不夠有分量達不到報道的標準,我們不妨從話題的角度着手來邀請媒體報道。比如,我們開了一家綠色乾洗店,讓媒體來報道,媒體可能不太好報道,像是軟文推廣。如果我們身邊有個朋友開了一家環保型的洗車店,還有一個朋友開了一家環保型廢品收購店,那麼我們就可以這樣建議媒體記者:“環保主義現在非常流行,我這裏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環保型業務,不知道能否做成一個專題稿子?”

爲何要免費爲其他兩家店做宣傳?單憑一家乾洗店除非是出錢做廣告否則很難達到新聞報道所要求的分量。但和其他幾家也是做環保型業務的店面一起時,就代表了一種“風向”“潮流”“趨勢”,這就值得被報道了。只要不給競爭對手做宣傳,就沒有什麼損失。

我們還可以利用一家媒體敲開另外一家媒體的大門。比如,華晨宇在湖南衛視被評上了“快樂男聲”冠軍,隨後其他電視臺都爭相報道他。

 

接受採訪時說些什麼呢?

無論是正面的事情接受記者採訪,還是發生危機後接受記者採訪,這3點幾乎可以是說是通用的:表達信息、跳出框框、善用故事

表達信息是指,要清晰明瞭地表達在何時何地,何人發生了何事,以及爲何(如何)發生了。千萬不要說了一大堆話,卻讓人找不到關鍵信息。也不要表現出只想把信息說完就走人的樣子。

跳出框框是指,跳出記者提問的框框,回到你想表達的立場和意思上來。

浙江吳英(非法集資)案發後,有記者提問總理:“最近,社會上非常關注一個案件,就是浙江吳英案,您個人覺得吳英到底該不該判死刑呢?同時,您怎麼看當前民間資本投資難的問題?謝謝!”總理該怎麼回答呢?是該判死刑還是不該判死刑呢,都是權力干預司法。聰明如總理,跳出了框框,說:“我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十分關注吳英案。我想這件事情給我們的啓示是:第一,對於民間借貸的法律關係和處置原則應該做深入的研究,使民間借貸有明確的法律保障……”

善用故事是指,在接受採訪時填充一些故事,會讓整個採訪顯得妙趣橫生,讓記者和觀衆能感受到我們對這件事的感受。

許多電影明星每次拍完一部電影時,其公關都會整理出一些拍攝趣事,用於之後的電影宣傳。當記者問到“跟某某演員合作是否愉快”“能否介紹一下你出演的這個角色”之類的問題,明星們就可以講講拍攝過程中的趣事,瞬間就能讓明星的形象立體起來。

去年幼兒園負面新聞頻發時,一家幼兒園也出了一點小事故,記者去採訪時,接受採訪的老師除了如實的還原事發經過之外,還感同身受地說起了“我的孩子也在這個幼兒園就讀”的故事,迅速就贏得了記者和觀衆的理解。

不管是接受報紙、電視、電臺、雜誌還是新媒體的採訪,在採訪之前,都得做好充分的功課。下面這3點就是“功課”的全部內容:

1、採訪時間以及採訪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2、記下采訪人的電話號碼,理清思路後,主動打電話給他。

3、在打電話之前,先去網上搜索一下這位記者之前做過哪些採訪,ta的採訪風格是怎樣的。除了“知己知彼”之外,還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接受採訪時不該說什麼?

1、永遠不要相信採訪人,但千萬不要表露出來。

口無遮攔試試看,一定有欲哭無淚捶胸頓足自扇耳光也挽回不了的時候。

2、接受採訪時,就進入了真正的“真人秀”環節了。

無論是當記者走進我們的家或公司那一刻開始,還是我們走進媒體公司那一刻開始,我們就進入了真正的“真人秀”環節了。有什麼私房話想說,等與媒體分開十萬八千里之後再說吧。

再說具體點就是,不管對着我們的攝像機是開機還是關機,不管是錄製中途休息還是廣告時間,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全世界觀衆看到和聽到。

3、不要說“無可奉告”,更不要搶奪記者的攝像機。

不管是說“無可奉告”,還是搶奪記者的攝像機驅趕記者,其實都是在告訴觀衆“這事就是我乾的”。

我們可以這樣回應採訪:“對此,我不便發表評論,因爲這涉及到個人隱私(或者說已經有相關部門介入了,我不便發表言論,還請以相關部門的調查結果爲準)”“我不能對此事做出評論,因爲這件事已經進入了訴訟階段。”

4、如果在結束採訪幾天後突然接到電話,要求透露更多信息時,有兩個回應方式。

在分享這兩個回應方式之前,我們需要弄清楚記者爲何又要求補充採訪。一般來說,是之前接受採訪時該說與不該說之間把握得太好了。媒體如此報道,會讓讀者或觀衆覺得假,會質疑這篇報道。媒體喜歡樹立爭議的形象,交由讀者或觀衆來評判,所以又來補充採訪了。

我們的回應方式:一個是,直接禮貌客氣地拒絕:“抱歉,我們事先說好了,只接受一次採訪”;另一個是,讓記者把問題發郵件或發傳真過來。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已經人盡皆知或不會造成爭議以及負面影響,那就回答;如果這些問題有損原則,可能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那就保持沉默。

5、如果記者弄錯了我們的名字或者一些重要的個人信息,簡短有禮貌地糾正即可,不要死抓不放。

 

NO.5

怎樣處理危機?

 

怎樣刪除負面新聞?

雖然記者有采訪的權利,但並不代表我們就有接受採訪的義務。如果媒體在做對我們不利的報道,無論是極力辯解還是如實回答都只會讓事情更糟。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發聲明瞭。

許多明星在危機發生後,都選擇了第一時發律師聲明或律師函。

還有一些明星通過粉絲的力量來緩解危機。比如,對粉絲寫道“近來,有一些關於我的不好傳聞。這些傳聞不是真的。你們瞭解我,清楚我的歷史。你們知道我不會做出這種事。”這個方法往往很有效,將不方便告知媒體的事情透露給粉絲,與自己的支持者建立關係,從而扭轉形勢。

 

怎樣恰當地公開祕密?

如果我們有一個祕密,它牽涉到私生活、關係史、性取向,或者法律糾紛,一旦大家知道了這個祕密,那我們此前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形象就會轟然坍塌。那我們該如何處理這個祕密,是繼續隱瞞還是將它公之於衆呢?

我們需要認識到,不管我們是不是明星,我們的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之間的界限已經日漸模糊了。所以,在此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趕在事情不可收拾之前,掌握主動權,自曝無疑比別人曝出來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小。

當我們想要公開某個祕密的時候,怎樣做才合適呢?首先,告訴我們的家人、親人,贏得他們的理解。千萬不要讓他們從媒體或網絡上得知這個消息,而應該由我們在媒體或網絡曝出來之前親口告訴他們。其次,我們要考慮到目標受衆的感受,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最好的方式來告訴他們,要照顧他們的感情和感受。

實際上,勇敢站出來承認某些負面消息的人,最後都會收穫令人滿意的結果。作者說,“如果我們讓真相大白於天下,別人就不會以它爲武器傷害我們了。而我們保守祕密時,人們就可以利用這些祕密作爲對付我們的力量。”

 

怎樣避免危機發生?

1、最簡單的建議是清清白白地生活。這是一個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只要帶一個可以拍照的手機,任何人都可能會挖到大新聞。

2、在別人說出來之前,先自曝。

3、在危機發生之前未雨綢繆。

 

怎樣處理危機?

指望這樣一本書教我們處理危機的具體方法,無疑會失望。處理危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一些基本的原則倒是相通的,本書也介紹了一些基本的原則:

1、永遠都不要招惹媒體。

我們可以與政府論戰,但千萬不要招惹媒體。如果媒體傷害了我們,要麼忍氣吞聲,要麼拉一個實力相當或者更爲強大的媒體來爲我們站臺。

2、要老實、要可信。

3、要有尊嚴的處理危機。

如果真理站在我們這邊,那就勇敢地亮出來,行動要迅速、要果斷。



 

PART 4

炫先森讀後感


 

作者認爲,在當下,公關代表着感知和現實,公關人的工作則是在感知和現實之間建立一種邏輯關係。我們在上文已經提到了,公衆的感知和我們的現實情況之間有三種可能性:一種是,公衆對我們的感知要好過我們的現實情況;一種是,公衆對我們的感知不如我們的現實情況;一種是,兩者平衡。無論是感知好過現實還是感知不如現實,都是不正常的,都不利於我們。最好的情況是,兩者平衡。

 

所以,作者一再強調,我們做公關無論是發佈消息、接受記者採訪、開展公關活動,還是處理危機,都要真實可信

 

本書另外一個核心觀點是,公衆和隱私之間的界限在消弭。無論事大事小,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說的每一句話,終會作用到我們自己身上。所以,我們要在原則下行事,要愛惜自己的羽毛,要真實可信。

 

作者是一位公關實戰專家,服務過多位好萊塢明星和知名企業。所以,本書更多的是從明星公關角度來談公關工作。在理論方面,本書缺少一些驚喜、分量和厚度;在寫作方面,雖然公關的各方面均有所涉及,但很多方面也僅是一兩句話點到,使得整本書閱讀下來仍顯得有些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上述這些問題,可能與作者的出身有關,也可能與公關本身的特殊性有關。炫先森曾供職媒體9年,現在企業從事公關工作已有3年,深知公關工作的特殊性,很多時候的確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很多問題是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多年媒體工作積累下來的感覺來處理。此外,公關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處理與媒體的關係,以及撰寫文案,而這又涉及到非常專業的新聞傳播學知識了。但,仍舊不可否認這本書的價值,它讓我們認識了公關以及公關工作。

 

好萊塢有句格言是,“工作做好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是要確保在這個紛繁的環境下,你所做的工作被人看到並得到宣傳。”這句格言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處理好公共關係,而我們就是自己的公關。怎樣做好公關,任重而道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