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拖延,你只需要看這一本書就夠了,現在我爲你解讀了

9分鐘搞懂戰勝拖延的方法

這次,翁炫給你介紹的書是,《戰拖行動》。這是一本關於拖延症的書。市面上,與拖延症相關的書有很多,而這本書代表着人類在動機與拖延領域最前沿的研究。

這本書的作者皮爾斯·斯蒂爾,是拖延領域權威的學者。皮爾斯·斯蒂爾曾經也是一名拖延症患者。從小,他就深受拖延症困擾。博士畢業後,他開始深入研究拖延症。

在研究拖延症的過程中,皮爾斯·斯蒂爾發現了元分析,並把它應用到了研究中。元分析是指,通過數學的方式,從數以千計的有關拖延的研究結果中提煉、發掘其中的核心共識,從而揭示出隱藏在結果背後的真相。

如果這麼說,你難以理解,那我換個說法。有很多學者在研究拖延症,關於拖延症的研究結論也有很多。這一多,就雜亂無序,就像是用很多樂器不協調地演奏着同一首曲子。而皮爾斯·斯蒂爾通過數學建模的方式,在這些雜亂無序的聲音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編排出了一首美妙的樂章。

你看,這麼說來,戰勝拖延症,我們不就只需要看這一本書就夠了嗎。

你需要重新認識:什麼是拖延?

什麼是拖延?在本書中,作者給出的定義是,非理性的推遲行爲。

這個定義,怎麼理解呢?我們來假設一個場景。這個場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或許碰到過。

某次,領導交代給你同事一個任務,要求他下班之前完成。領導走後,你卻看到他在閉目養神。你替他着急,他卻氣定神閒。沒想到,臨近下班時,領導卻說,這個項目取消了,不用做了。或者,臨近下班時,這位同事竟然按時把工作提交給領導了,領導看完後還很滿意。

你看,這位同事就是理性的推遲了。要麼,他知道這個項目會被砍掉。要麼,他在閉目養神思考對策,有把握在最後一刻輕鬆完成。

總之,這位同事可不是拖延。

作者說,非理性的推遲,纔是拖延。比如,你在院子裏澆花,身後的房子着火了。你心想,先把這些花都澆完水,再去救火吧。你看,這就是非理性的推遲了,也就是拖延了。

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是我們如何選擇造成了拖延,比如,是選擇立即着手去做,還是選擇不到最後一刻不動手;而不是推遲行爲本身,造成了拖延。

關於拖延,作者在書裏,還給我們提供了兩條研究結論。一是,年齡決定着拖延。從小到老,越是接近生命大限的人,越不容易把事情往後拖;二是,相比較不完美主義者而言,完美主義者更不容易拖延。

你爲什麼會拖延?拖延的3種類型

作者研究發現,人們產生拖延動機有3個基本的元素,分別是,期望、價值和時間。這3個基本的元素,也是拖延的3種類型。

第1種類型:期望值低。

有39項涉及近7000名被試的研究發現,雖然有一些拖延與過度自信相關,但更常見的是由於自信不足。拖延者通常都缺乏自信,尤其是對那些他們一再推遲的任務。

比如,如果我們拖着不做作業,很可能是因爲我們覺得作業太難了;如果我們拖着不去鍛鍊身體,很可能是因爲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堅持下去。

第2種類型:缺少價值感。

“價值感”可以衡量我們對某件事情的享受程度。對一件事的價值感越低,我們就越難去做。具體來說,我們凡是覺得沒有意義的事情,或者不喜歡的事情,我們在行動上就會拖延。比如,和朋友喝茶、喫飯、聊幾個小時,對於我們來說沒問題。但是,如果讓我們去做一件很無聊的事情,就有可能會拖延了。

第3種類型:任務回報延遲

這種類型是指,那些總想快速得到回報,經不起誘惑,做事衝動,容易分心的人,更容易拖延。

這樣的人經常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先多做點兒能讓自己暫時感到輕鬆的事情,或者更願意選擇小一點兒但是立刻能得到的快樂,而不是大一點兒但還要等一會兒才能得到的快樂。

也就是說,對於這些人來說,影響他們決策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事情帶來的可能或確定性的好處,而是時間。他們更看重那些可以很快得到的回報,而不是需要等待的回報。

所有的拖延問題,被作者歸納爲了一個公式

作者通過對拖延動機的分析,總結出了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也就是拖延公式。

這個公式,是整本書的核心知識點。

從書的內容結構來說,這個公式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先是作者分析了拖延動機,然後總結出了這個數學公式,隨後,作者又根據這個公式制訂了具體的戰勝拖延的對策。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這個公式正是我們在本文開頭說到的,雜亂無序的聲音,編排出的美妙的樂章。

好了,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公式。

行動動機=(期望X價值感)÷(衝動X可推遲時間)

這個公式得出的結果,不是一個特定的數值,而是一個相對程度的大小。

期望、價值感,我們剛纔在上文說到過。衝動就是衝動行事。作者研究分析了兩萬多名被試的人格檔案後發現,那些做事不經大腦的人,無法控制情緒的人,衝動行事的人,都是拖延的人。可推遲的時間是指,可以向後推遲的任務完成的時間。

我們再來看這個公式。

期望、價值感越高的人,回報就會越大,就越不會拖延。

如果衝動越大,那麼人就容易陷入拖延了。可推遲的時間越大,也就表示任務的截止時間更晚,導致拖延的時間也會越長。這時,行動動機就更弱,甚至是負值了。

我們爲什麼會拖延?與遺傳有關

作者說,幾十年來我們一直都誤診了拖延,把它歸因到了那些與拖延沒有太大關係的特徵上去了。

實際上,導致拖延的真正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遺傳。一個是,環境。

我們先來說遺傳。

作者經研究後發現,拖延,是來自大腦中兩套系統對決的結果。

大腦有哪兩套系統呢?你可能想到了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提到的,系統1,直覺系統;系統2,理性思考系統。

作者把這兩套系統分別稱爲,系統1,大腦邊緣系統,是大腦動物性的一部分,是快感、恐懼、反饋和應激的根源;系統2,是前額葉皮層部分,主管意志力、耐心等。

我們可以進一步來說明這兩套系統。系統1,大腦邊緣系統,它做起決定來毫不費力,僅靠本能激發就能行動,它只顧眼前;系統2,前額葉皮層,啓動得更緩慢、更費力,它更關注長遠。

說到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到,當前額葉皮層越弱,大腦邊緣系統就會佔據上風,那麼我們就會越沒耐心,更容易衝動。在上文中,我們說到,容易衝動的人,往往也是拖延者。

寵物和小孩子,頭腦的前額葉皮層就不夠發達,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耐心地去培育他們。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導致拖延的第二個原因,環境。

這個原因不難理解。當我們身處一個容易分心的環境,自然就會導致我們拖延。比如,手機、電視機、電影、吵雜的人羣等等,都會讓我們成爲拖延症患者。


怎樣戰勝拖延?3個方法親測有效

是時候來說說戰勝拖延的辦法了。

還記得我們在上文說到的拖延公式嗎?行動動機=(期望X價值感)÷(衝動X可推遲時間)。作者依據這個公式,爲我們開出了藥方。

針對“期望”,作者開出的藥方是“適度的樂觀”。

具體怎麼做呢?書裏也介紹了步驟。首先,從小處着手,關注小的進步,把困難的任務拆解成小塊。還記得《如何想到又做到》這本書裏教給我們的方法嗎。小步驟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如果說目標是需要一週或一個月的時間纔可以實現的,那麼步驟則是一個小時,或者一兩天可以實現的。不要貪大,這樣才容易行動起來。而真正行動起來,就是告別拖延症的時刻。其次,是從他人身上汲取力量,比如,看一些勵志的電影、自傳等。最後,是想象願望實現的情況,用成功的假象來對抗困窘的現狀。

針對“價值感”,作者開出的藥方是“找到價值”。

在上文,我們說到了,對一件事的價值感越低,我們就越難去做。具體來說,我們凡是覺得沒有意義的事情,或者不喜歡的事情,就會拖延。

那,如果我們想辦法把事情的價值感提高,豈不就可以戰勝拖延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書中,作者也爲我們介紹了提高價值感的方法。

首先,爲了讓工作變得不那麼枯燥,可以試着加大它的難度。當然,也不能過度,因爲任務太難會讓人產生挫敗感。在工作難度和我們自身能力之間尋找平衡點,是實現心流狀態的關鍵。

其次,我們可以充分發掘自己與任務之間的關聯性。當任務和我們有關係,並且完成任務對我們有意義時,我們就不容易拖延了。比如,我們可以把儘早完成工作,與儘早下班回家與家人團聚關聯在一起,這就可以促使我們立即着手工作。

最後,爲了強化內在動機,我們可以將長期計劃表述爲我們希望達到的成就,而不是我們想要避免的失敗。有了長期目標之後,我們就會減少拖延,表現也會更好。

針對“衝動”,作者開出的藥方是“拒絕分心”。

在這本書之外,我來補充幾個“拒絕分心”的小方法,供你使用。

電腦端:關掉一切影響我們的窗口,必要的時候關閉網絡,只保留工作文檔。

書桌上:清理掉任何能讓我們分心的物品。

環境上: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專注”時間。在門把手上掛上“禁止打擾”的牌子,或者躲到無人干擾的地方工作。當我們面對一個緊急的任務或者無聊的任務時,不會分心的工作環境尤爲關鍵。

此外,還有一個辦法,親測有效。那就是,把計劃告訴朋友們。當我們想要做成某件事時,把它告訴老闆、同事或者朋友吧。這相當於承諾。承諾會帶來壓力,壓力會讓我們保持動力。

總結

說到這裏,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就爲你介紹完了。

拖延是幾個世紀以來1000多名研究者都試圖揭示的謎一樣的主題。而這本書,可以說是,代表着人類在動機與拖延領域最前沿的研究。

這本書涉獵廣泛,從文學典故、財經知識、法律案例、宗教經典到醫學實踐,應有盡有。文筆輕鬆好讀。

此外,這本書重案例、重實操、重方法,是給拖延症患者的一本“藥方”。對症下藥,即可藥到病除,且立即見效。

好了。這本書就說到這裏了。恭喜你,戰勝了拖延症。


歡迎你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拖延故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