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这种阵形在与倭寇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

勇猛战绩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进犯,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一路追杀至雁门岭。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刘显,嘉靖四十一年充总兵,镇守广东。率军赴福建援助抗倭,与戚继光、俞大猷等连续破倭。儿子刘綎,也是明代著名将领。)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 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三百多人。

鸳鸯阵

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这种阵形在与倭寇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这种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

鸳鸯阵阵形以12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士兵训练

冷兵器手在平常的训练中,所使用的训练器材都是比实战器械重很多的,目的是平常士兵用重的训练,那么作战时用轻的会更加得心应手、熟练无比,称为练手力。此外还要练足力,戚继光采用趋跑的方法,就是冲刺快跑,给士兵绑上沙袋快速跑动一里地的距离。直到气不喘脸不红为止。还有就是练身力了,军队平时作战重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平时训练的时候士兵必须身载重物,并且慢慢增加重量。这样作战的时候即便身穿重甲也已经习惯,可以做到进退自如。

然后是热兵器手的检验。以鸟铳(火绳枪)手为例,规定火药都要用竹、纸筒按分量装好,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早合,或现代所说的整装弹药包。另外配套的火绳药线、匙锤油单等都要齐整完备,入场后检查有忘记随身携带的,或者火药不干燥的,士兵连同队长一块惩罚,士兵还要加重处理。至于这些军火器械。按规定要每天检查修理,有不能自己修理维护的,就要及时禀报,由专门人员修理,把总官随时检查。

奖罚分明

检验成绩一共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各分为三则,一共是三等九则。每次检验的成绩都是记录在册的,如果士兵在下次检验中成绩进步一则的,赏银一分;进步二则的,赏银二分;能下等入中等、中等入上等这种成绩进步超一等的,赏银五分。

不过不进步也是要受罚的。如果是一次原等成绩,免责;但二次检验还是原等,那就打五棍;三次原等,打十棍;五次以上还是原等不进步的,打四十棍,劝退回家。要是有不想挨打的士兵,可以交钱赎罪,每一次交一分银子,二次交二分,三次交三分,这些银子就发给那些进步的士兵当作奖励。

至于鸟铳手的赏罚那就简单很多了,鸟铳以三发子弹为标准。打中一发的,为合格成绩;打中二发的,赏银一分;三发子弹全中的,超赏五分。至于一发子弹都没打中的,打三棍重新考核;第二次还不中的,打六棍继续考核;第三次依然不中的,打九棍继续考核;一直到第五次还不中的,打四十棍,劝退回家。

戚氏军刀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使用的倭刀所改良制造的武器。明朝军队所用的刀在与倭寇交战时,经常被倭寇的倭刀砍断。戚继光吸收倭刀的长处,对中国军刀进行改良,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著作里有记载此刀的锻造方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收藏有一把登州戚氏军刀,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

戚家武学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有人考证说,戚继光规定,军队中检验士兵武艺技巧,要根据不同兵种对自己不同兵器的学习为主,并且严禁士兵学习花法。所谓花法就是说的民间武学。戚继光认为民间武艺并不适合堂堂大阵,军队学习毫无用处。

笔者认为,如果属实,戚继光《纪效新书》是为了统一士兵训练所用。但是,其在书中自述倭寇武技虽优但经常“各自为战”的特点,因此用武术拳法训练士卒的战斗技能。为此,他在明朝嘉靖39年主编了武学经典《纪效新书》,一反兵书常例,广罗诸家拳法,特训战士,为国为民。

对于武术拳法的作用,戚继光认为:主要不是为了常规战斗,而是让士卒“惯勤肢体,活动手足”,掌握“初学入艺之门”。对于演习拳法的要领,更是见解深刻,戚继光认为: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讲究巧妙;颠番倒插,讲究其猛;披劈横拳,讲究其快;活招活用,讲究柔变。

戚继光博采众家之长,精选三十二势,演练士兵。此拳,势势相承,连绵不断。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而又迅雷不及掩耳。《拳经三十二势》图文并茂,每一势皆以四句诗语叙述,言简意赅,读来饶有趣味。

戚继光认为诸多拳法,各有所长,但是只有上而无下,或只有下而无上。虽然可以取胜,但是如果兼而习之,就能上下周全,无有不胜。就像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

戚家军,阵法高明,拳法神勇,与太极拳绵绵相连,这决不是偶然或巧合,在历史上必然暗含传统武术上下传承之线索。

惧内趣闻

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有关戚继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广为传颂的是这样三件事:

一是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二是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立马怒吼:“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应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

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本来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无事,那晓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风,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顺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继光算账。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王夫人见状也心软了,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来,后来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下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