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寫生啦

諶北新,1932年生於北京,祖籍江西南昌。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1957年畢業於中央美院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曾任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教授,西安美術學院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陝西油畫學會會長及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榮譽教授等職。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油畫展及在北京、西安、臺灣、香港和法國、荷蘭和美國等地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牛津大學美術館等機構和個人收藏。

1930年出生前太外婆、外祖父、母、姑外婆、以及母親的姐、弟和哥哥在北京的家合影

藝術評價

保持新鮮、明朗的感覺,是諶北新風景畫的一大特色。雖然他出自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但他不像蘇俄風景畫家那樣總是在構築鴻篇鉅製、在自然景色中尋找文學性甚至悲劇性。他的風景是沉靜而明快的,不但陽光下的海灘、積雪的山村如此,陰沉的林木或殘破的村落也充盈着爽朗的韻致,即辛棄疾嚮往的“爽氣”。這種“爽氣”既是自然氣象,也是人文理想,它來自畫家勁健自由的筆意,萌生於畫家的眼神和胸襟。

摘自:《當代畫家集評》水中天

1947年諶北新一家:左前大妹玉美、母親沈令筠、小妹靜美、父親諶亞達、左後姐姐聖美、哥哥北秀、諶北新

聽馬克西莫夫老師的教導 1957年 

在泊多瓦寫生 1988年

諶北新在美國西部寫生 2004年

風景作品

2010年《青化砭》20×25cm 布面油畫

談談風景寫生

我畫的風景不屬於“祖國山河”那種魂魄之作,它們只是一些司空見慣的小景。這大概是由於少年時在巴山蜀水的鄉間度過,且受如《陋室銘》和冰心的那種“須其自來,不以力構”影響至深的緣故。我是南昌人,小時候就知道“青雲譜”裏有過一個八大山人,以後我更喜歡上了虛谷。五十年代學風景畫時,印象最深的又是俄國的柯羅文和法國的莫奈。大樹下面好乘涼,也就得過且過。這就是我的習畫過程。

2006年《銀閘衚衕》20×25cm

在風靡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現代繪畫面前,仍然用着二十世紀初或二三百年前的老辦法,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一種落伍之感!但衆所周知,由於戰亂和激烈的年代所致,就中國油畫的整體來看,至今也似乎仍未達到歐洲二十世紀初的水準。所以首先有一個繼承和學習的事情,然後纔可能有所發揚。

2001年 《殘雪》 46X46cm 布面油畫

就我個人的習畫過程,回想起來,大約有這樣幾條心得值得自己記取:

首先,是有感而發,自己沒有感受,怎麼能畫好畫呢?情感是畫的靈魂。薩符拉索夫畫出了《白嘴鴉歸巢》,所以也就教出了列維坦這樣的風景畫家。

其次,是多看一流大師的畫作來提高自己的品位,特別是與自己氣質相仿的大師原作。沒有原作時,即使是好的印刷品也非常有益。

第三,要知道還有它法,畫法不止一路,正如宋代書法家蔡君謨所謂:“張芝與旭變怪不常,出乎筆墨蹊徑之外,神逸有餘,而與羲、獻異矣……”所言即非獨此一家,要使自己去學習各家所長。

2006年 《長安雪》 25x25cm 布面油畫 中國美術館收藏

第四,學西畫的人也要學習中國畫論,試舉兩例:1、唐代張彥遠說的“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道,空善賦彩”,一直是自己學習油畫的座右銘。2、明代顧凝遠有這樣一段話:“以枯澀爲基,而點染矇昧,則無筆而無墨;以堆砌爲基,而洗髮不出,則無墨而無筆;先理筋骨,積漸敷腴,運腕深厚,而意在輕鬆,則有墨而有筆。此其大略也。”可見各類繪畫是相通的,油畫不也是這樣來品評和辨別優劣的嗎?因此,中國畫論不可不讀。

第五,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對傳統有所篩選。有人說過:“陳師曾怎麼能把南齊謝赫的六法說成二法呢?”又說,“劉海粟爲什麼把六法說成一法呢?”其實陳、劉二位前輩畫家說的都很有道理。陳先生說:“六法以‘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爲最,是很難做到的,而其它四法祇是習畫的基礎。”劉先生說:“氣韻生動最難,其它五法是達到氣韻生動的必備條件。”說得多好,這些都是經驗之談,都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所得到的真知。所以說古人會有它的時代侷限,我們不能把前人說的話看做萬古不移、千載不易的定論,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實踐來驗證哪些東西是最主要的,去做去粗取精的篩選工作。

1998年《北風》 20×25cm 布面油畫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第六,“找到自己”很重要。在給自己定位時,我十分感激我的油畫啓蒙老師,他大概是仔細地觀察到我對室內寫生作業和室外畫風景時在情感上的差異,才決定我畫風景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在另一處這樣說過“我讀着《醉翁亭記》、《桃花源記》之類的東西在巴山、蜀水中度過童年,一位外國老師不知怎麼會察覺我的這一點點痕跡……就引導我和大自然對話”的緣故。在數十年當中,我也曾試着畫點“重大題材”,但都以失敗告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喜歡歐洲印象主義油畫與我國傳統文人寫意畫,他們在筆墨、姿趣上的相似,我在此不想多做指陳,因爲這原已是畫界十分熟悉的了。特別是在各處博物館陳列的作品,歷經百年,仍舊觀者如雲的現象,我更不必重複贅說和介紹。不過就個人感到的是在他們畫中的那種質樸率真、平易淡泊的精神,常常吸引着我,讓人不能擺脫。

——諶北新

1995年《雪》100×80cm 布面油畫 私人藏

2007年 《雪坡》 36×38cm

2005年《樊村雪景》25×25cm 布面油畫

2000年《臘月》25×20cm 布面油畫 中國美術館藏

2001年 《冬天的麥場》20X25cm

2006年《焦峪村雪》22×25cm 布面油畫 機構藏

2006年《長安雪之二》20×25cm 布面油畫

2006年《長安雪之四》33×36cm 布面油畫

2007年《長安雪之五》 20×25cm 布面油畫

2007年 《長安雪之八》 25X20cm

太平洋上小碼頭 2014年作 80*100cm

湖邊 2014年作 80*100cm

漁家之二 2014年作 60*50cm

伯克利小碼頭 2015年作 100*80cm

紅房頂 2015年作 27*29cm

礁石 2015年作 80*100cm

海南所見 2015年作 29*29cm

兩隻小船 2015年作 26*30cm

廢船 2015年作 66*60cm

繁忙的三亞港 2015年作 90*90cm

魯瑪的樹 2015年作

漁家之一 2014年作 60*50cm

疍民之家 2014年作 70*68cm

南國漁港之一 2014年作 120*80cm

途中 2014年作 40*40cm

德來貝赤 2014年作 30*24cm

擺渡船 2014年作 82*90cm

雨過烏鎮 70年代作 33*41cm

濤聲 2013年作 60*50cm

休漁 2013年作 60*50cm

威尼斯 2013年作 80*60cm

雨天 2013年作 54*52cm

斜陽 2013年作 50*60cm

白梯子 2013年作 62*52cm

漁港 2013年作 124*80cm

潮起之三 2013年作 60*50cm

牧屋 2013年作 50*60cm

睡蓮 2013年作 60*50cm

南國漁港 2013年作 80*100cm

休漁之二 2013年作 120*80cm

太平洋西海岸 2013年作 100*100cm

棚人家 2013年作 35*45cm

路上 2013年作 40*30cm

晨光之四 2013年作 120*80cm

避風港灣之七 2012年作 120*80cm

潮落 2012年作 120*80cm

水上之四 2012年作 60*40cm

南國 2012年作 60*40cm

湖邊 2012年作 60*50cm

晨光之三 2012年作 60*50cm

晨光之二 2012年作 60*40cm

晨光 2012年作 60*40cm

避風塢 2012年作 120*80cm

潮起 2012年作 120*80cm

在坡上 2012年作 32*30cm

小船歸來 2014年作 60*50cm

無雲 2012年作 30*28cm

美西印象 2014年作 40*50cm

秦嶺家園 2011年作 120*80cm

海風 2011年作 50*50cm

波德加灣 2011年作 50*60cm

古羅馬遺址阿爾勒 2011年作 80*70cm

落潮 2012年作 32.5*30cm

回憶 2012年作 50*60cm

疍民之家二 2012年作 45*60cm

晨之一 2012年作 38*34cm

白房子 2012年作 35*30cm

泊之三 2012年作 35.5*30.5cm

塬 2011年作 120*80cm

夏天 2011年作 40*38cm

齊白石

3、貨到付款 全國包郵,

貨到付款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在微店中點擊“立即購買”填寫姓名、電話、收貨地址即可下單,這邊會盡快發貨,貨到付款。

(同時也可選擇微店擔保交易的支付方式,貨到付款和在線支付我們都會第一時間發貨。如有備註,在留言選項中填寫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