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代數方法研究運動變換問題
福州市永泰一中   張祖冬
(本資料是受福建省普教室張弘老師的委託,組織整理更新而成,停課不停學,我們一起努力!)
在數學發展的相當長的時期內,算術是幾何的附庸,笛卡爾和費馬將數與圖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開創了圖形的數量化研究,實現了根本性的轉變,“數無形時不直觀,形無數時難入微”道出了數形結合的辯證關係。我們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應該引導學生感知這種圖形的數量化研究的思想和魅力,應該將代數與圖形有機結合,能用“代數表示”研究圖形的位置和圖形變換運動過程,養成具有良好的感知圖形的數量化研究的思想和魅力。這將爲學生今後高中甚至於大學之後的數學學習產生深遠影響.
【例1】(2017·南通) 已知直線y=kx+b與拋物線y=ax2(a>0)相交於A、B兩點(點A在點B的左側)與y軸正半軸相交於點C,過點A作AD⊥x軸,垂足爲D.
(1)
(2)若∠AOB=90°,點A的橫座標爲-4,AC=4BC,求點B的座標.
(3)延長AD,BO相交於點E,求證:DE=CO.

將所得到的B點座標代入y=ax2(a>0)即可得到所求的a的值爲:√3.
(2)畫出符合條件的相對準確的圖形,如下圖:

由△AOD∽OBE(或三角函數的定義),得16a:4=1:a,解得a=1/2(負值捨去),所以點B的座標是(1,1/2).
(3)如下圖示,(兩種情況只是圖形位置不同,解題思路和方法完全一樣)

另:OC的長的求法,也可由OC∥AE得△BOC∽△BEA,再根據“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等於相似比”得OC:AE=BN:BM.……
綜上,DE=OC.
法三:

所以AD/DE=AC/BC,進一步,得AD/AE=AC/AB,又∠BAE=∠BAE,因此△ACD∽△AEB,……,得CD∥BE,又OC∥DE,所以四邊形DEOC是平行四邊形,因此DE=OC.
法三:設A(x1,a),B(x2,a),則直線OB的解析式爲y=ax2x.
又因AE∥y軸,則xE=xA=x1,yE=ax1x2.直線y=kx+b與拋物線y=ax2(a>0)相交於A,B兩點,x1,x2是方程ax2-kx-b=0的兩根,則x1·x2=.yE=ax1x2=a·()=-b.所以DE=b. 另一方面,在y=kx+b中,由xC=0,得yC=b.即OC=b.
綜上,DE=CO.
【反思】第3小題的三種解法,其本質都一樣。另試題本身含較豐富的參數的計算,因此式的變形正確與否就顯得非常重要.
【例2】(2017·甘肅)如圖,已知二次函數y=ax2+bx+4的圖象與x軸交於點B(﹣2,0),點C(8,0),與y軸交於點A.
(1)求二次函數y=ax2+bx+4的表達式;
(2)連接AC,AB,若點N在線段BC上運動(不與點B,C重合),過點N作NM∥AC,交AB於點M,當△AMN面積最大時,求N點的座標;
(3)連接OM,在(2)的結論下,求OM與AC的數量關係.

【圖文解析】
(1)簡析:只需將點B、點C的座標分別代入y=ax2+bx+4可得關於a、b的方程組,即可得到a、b的值。答案爲:y=1/4x2+3/2x+4.
(2)由於A(0,4)、B(-2,0),C(8,0),得OA=4,BC=10,設點N的座標爲(n,0)(﹣2<n<8),則BN=n+2,CN=8﹣n.如下圖示:

法一:先求S△ABN=0.5×(n+2)×4=2n+4,
       由於A、M、B三點共線,所以S△AMN:S△ABN=AM:AB,另一方面,由NM∥AC可得AM:AB=(8-n):10,所以S△AMN:S△ABN=(8-n):10,化簡,得

    因﹣1/5<0,當n=3時,即N(3,0)時,△AMN的面積最大.
法二:由A(0,4)和C(8,0)先求出直線AC的解析式爲y=-1/2x+4,再由A(0,4)和B(-2,0)求出直線AC的解析式爲y=2x+4.
       因爲NM∥AC,所以可設直線MN的解析式爲y=-1/2x+b,將點N(n,0)代入,1/2n+b=0,解得b=1/2n,所以直線MN的解析式爲y=-1/2x+1/2n=-1/2(x-n).如下圖示:

得yM=(2n+4)/5.所以S△AMN=S△ABN-S△BMN=0.5×BN×OA-0.5×BN×MN=0.5×BN×(OA-MN)=0.5(n+2)[4-(2n+4)/5]=-1/5(n-5)2+5. 下同.
【反思】雖然第二種方法較繁,但兩種解法都是常用的解題思路.
(3)由(2)得N(3,0),此時N爲BC邊的中點,如下圖示:

 由NM∥AC,得AM:BM=CN:BN=1:1,即AM=BM.     在Rt△AOB中,由AM=BM可得,OM=1/2AB.如下圖示:

分別在Rt△AOB和Rt△AO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B=2×根號5,AC=4×根號5,所以AB=1/2AC。如下圖示:

(當然也可用相似來證AB=1/2AC).

 所以OM=1/4AC.

【例3】(2017·山西)如圖,拋物線與x軸交於A、B兩點(點A在點B的左側),與x軸交於點C,連接AC、BC.點P沿AC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由點A向點C運動,同時,點Q沿BO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的速度由點B向點O運動,當一個點停止運動時,另一個點也隨之停止運動,連接PQ,過點Q作QD⊥x軸,與拋物線交於點D,與BC交於點E.連接PD,與BC交於點F.設點P的運動時間爲t秒(t>0).

(1)求直線BC的函數表達式.
(2)①直接寫出P、D兩點的座標(用含的代數式表示,結果需化簡).
②在點P、Q運動的過程中,當PQ=PD時,求t的值.
(3)試探究在點P、Q運動的過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時刻,使得點F爲PD的中點.若存在,請直接寫出此時t的值與點F的座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圖文解析】
(1)基本題,不做詳解.簡解如下:分別當y=0和x=0時,代入解析式,得到相應的x的值和y的值.

②當PQ=PD時,過P點作PH⊥QD於點H,如下圖示:

【例4】(2017·湖州)如圖,在平面直角座標系xOy中,已知A,B兩點的座標分別爲(﹣4,0),(4,0),C(m,0)是線段A B上一點(與 A,B點不重合),拋物線L1:y=ax2+b1x+c1(a<0)經過點A,C,頂點爲D,拋物線L2:y=ax2+b2x+c2(a<0)經過點C,B,頂點爲E,AD,BE的延長線相交於點F.
(1)
(2)若a=﹣1,AF⊥BF,求m的值;
(3)是否存在這樣的實數a(a<0),無論m取何值,直線AF與BF都不可能互相垂直?若存在,請直接寫出a的兩個不同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圖文解析:

(2)A(-4,0),B(4,0),C(m,0).
 先分別求出過A、C兩點(或過B、C兩點)且a=-1的拋物線解析式;分別爲:L1爲y=﹣x2+(m﹣4)x+4m;
L2爲y=﹣x2+(m+4)x﹣4m;
進一步,通過配方,求得:
 當AF⊥BF時,∠1+∠3=90°,又∠2+∠3=90°,得到∠1=∠2.      分別在Rt△AGD和Rt△BEH中,由tan∠1=DG/AG=BH/EH=tan∠2.

      綜上可得:假設AF⊥BF時,必滿足a≤﹣1/3,反之,若不滿足這個關係式,則直線AF與BF就不可能互相垂直.等價於

所以a=﹣1/3或﹣1/4等(不唯一).
反思:數形結合思想是依託,“式的變形與計算”是關鍵.
【例5】(2018·晉江質檢)已知經過原點的拋物線y=ax2+bx與x軸的正凟交於點A,點P是拋物線在第一象限上的一個支點.
(1)如圖1,若a=1,點P的座標爲(5/2,5/4),
①求b的值;②若點Q是y軸上的一點,且滿足∠QPO=∠POA,求點Q的座標;
(2)如圖2,過點P的直線BC分別交y軸的正半軸、x軸的正半軸於點B、C,過點C作CD⊥x軸交射線OP於點D,設點P的縱座標爲yP,若OB·CD=6,試求yP的最大值.

【圖文解析】
(1)直接代入,即可求得,答案爲:b=2.相應的解析式爲:y=x2-2x.
②畫出符合題意的圖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本題的圖不難畫出,但要注意兩種情況,如下圖示:

第一種情況,答案顯然爲Q(0,5/4);
第二種情況可以直接求解,也可以藉助第一種情況求解.
法一:先求PQ2與x軸交點座標E,再求出直線PQ2的解析式,最後再求出Q2座標,如下圖示:可得E(25/16,0),進一步得到直角PE的解析式爲y=4/3x-25/12,從而得到Q(0,-25/12).
       法二:利用角平分線的對稱性,如下圖示,根據相似或三角函數定義或勾股定理,不難得到:

       由於拋物線是不確定的,題中所敘述的P點其實與拋物線無關,也就只是說符合條件OB×CD=6的P點,均能找到a、b使拋物線y=ax2+bx過P點且滿足題中條件.
       因此本題可以撇開拋物線來解決。
 
法二:判別式法
       將等式s=1/t+t/6進行去分母,可得:6st=6+t2,整理成關於s的一元二次方程,得:t2-6st+6=0,由於t>0,所以關於t顯然有實數根,因此有△=(-6s)2-4×1×6=36s2-24≥0,即s2≥2/3,由於s>0,所以s≥√6/3.……
【快速查找本公衆號文章】視頻演示

關注本公衆號後,按視頻中的操作,即可方便找到所需要的文章.


【例6】(2018·福州質檢)
如圖,拋物線y=ax2+bx(a>0,b<0)交x軸於O、A兩點,頂點爲B.
(1)直接寫出A,B兩點的座標(用含a、b的代數式表示);
(2)直線y=kx+m(k>0)過點B,且與拋物線交於另一點D(點D與點A不重合),交y軸於點C,過點D作DE⊥x軸於點E,連接AB,CE,求證:CE∥AB;
(3)在(2)的條件下,連接OB,當∠OBA=1200,√3/2≤k≤√3時,求AB/CE的取值範圍.

(2)若用原頂點B的座標代入直線解析式中,計算顯然非常大,爲此將原拋物線與直線解析式進行改造,如下:
       拋物線的頂點B設爲(h,d),則拋物線爲y=a(x-h)2+d,將原點(0,0)代入,得ah2+d=0,得到d=-ah2 ,所以拋物線爲y=a(x-h)2-ah2.而直線y=kx+m經過點B,代入,得d=kh+m,得m=d-kh,所以直線爲y=kx+d-kh=k(x-h)+d,即y=k(x-h)-ah2.如下圖示:         

聯立兩解析式,得
a(x-h)2-ah2=k(x-h)-ah2
即a(x-h)2 =k(x-h),
移項,得a(x-h)2-k(x-h)=0.
因式分解,得(x-h)[a(x-h)-k]=0.
解得x1=h,x2=h+k/a.
所以xD=h+k/a,顯然xD>0.
對於直線CD:y=k(x-h)-ah2
當x=0時,y=-kh-ah2
得yC=-kh-ah2,因k<0,顯然有yC<0.
添加如下圖示的輔助線(構造直角三角形):

由上述知:
OC=-yC=kh+ah2= h(k+ah)
OE=xD= h+k/a=1/a(ah+k),
BF=-yB=b2/(4a),AF=OF=xB=-b/(2a).
分別在Rt△OCE和Rt△ABF中,
tan∠OEC=OC/OE=…=ah,
tan∠BAF=BF/AF=…=-b/2
又由拋物線的對稱爲x=h=-b/(2a),
得ah=-b/2,得tan∠OEC=tan∠BAF
進一步,得∠OEC=∠BAF,所以CE∥AB.
(3)當∠OBA=120°時,得∠BAF=300
由上述知:tan∠BAF=-b/2,得b=-2√3/3.

【例7】19·龍巖二檢)
已知直線y=x+t與雙曲線y=k/x (k>0)交於CD兩點,過CCAx軸於點A,過DDBy軸於點B,連接AB.
(1)求CD兩點的座標;
(2)試探究直線ABCD的位置關係並說明理由;
(3)已知點D(3,2),且CD在拋物線y=ax2+bx+5(a≠0) 上,若當mx≤n(其中mn<0)時,函數y=ax2+bx+5的最 小值爲2m,最大值爲2n,求m+n的值.
【圖文解析】
(1)常規題,含多個參數,但需耐心計算:答案如下:

(2)不妨設xC<xD
【法一】常規思路——計量較大

【法二】非常規設元,避開繁雜的計算
設A(p,0),B(0,n).且p≠n.代入直線解析式,得C(p,p+t),D(n-t,n).又因點C、D在雙曲線y=k/x上,所以p(p+t)=n(n-t).
即p2+pt=n2-nt.得(p+n)t=- (p+n)(p-n).
因p≠n,得p-n≠0.所以p+n=0.得p=-n.
(根據“0乘以任何數均爲0”)又當t=n時,代入上式p(p+t)=n(n-t),得p=n=0,得C(0,t),不合題意,捨去.此時A(-n,0),B(0,n),易求得直線AB爲y=x+n.又直線CD爲y=x+t.t≠n.所以直線AB∥CD.
(下圖是t<0時的情形)
【法三】幾何法——簡捷直觀.
如下圖示,易證S△CDB=S△ODB=|k|/2.同理S△CDA=|k|/2,所以S△CDB=S△CDA由面積公式,得BE=AF,且BE∥AF,進一步,得四邊形ABEF爲矩形.
 
(3)當點D(3,2)時,不難求得直線與雙曲線的解析式分別爲y=x-1或y=6/x.進一步(聯立兩解析式),得C(-2,-3).將點C、D的座標代入拋物線y=ax2+bx+5 (a≠0) 的解析式,可求得拋物線爲y=-x2-2x+5=-(x-1)2+6.其對稱軸爲直線x=1.由mn<0且mx≤n,知:m<0,n=0.
根據對稱軸的位置不同,可分爲下列三種情況:

圖書介紹:
《尖子生之路》系列叢書,全套7冊,答案單獨成冊,全綵版呈現,由本公衆號主張祖冬個人獨立編寫!以“圖解”形式突破中難題,注重基本圖形的變式,注重拓展延伸.閱讀方便、直觀,思路清晰流暢,不但可以節約大量的寶貴時間,而且更能讓你想象體會到其中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技巧,還能從“基本圖形”的應用、變式、拓展和延伸中感受到所謂的名目繁多的“模型套路”的本質.書中所選用的試題及大量的變式拓展延伸等選自本人所寫的公衆號文章精選更新優化而成,均立足於課標與教材,立足於一線的教學實踐與體會,重視教學實際與可操作性.
圖書推薦:

《尖子生之路》(7冊)個人作品,全綵版)

《圖解中考數學壓軸題》(20版)

《中考數學備考衝刺》(二輪複習)

《優學中考總複習》(20版)(一輪複習)

《頂尖中考數學微專題》

頂尖數學培優專題》(6冊)(團隊作品)


【例8】(19·廈門二檢)
   在平面直角座標系xoy中,已知點A.若對點A作如下變換:
  第一步:作點A關於x軸的對稱點A1;第二步:以O爲位似中心,作線段OA1的位似圖形OA2,且相似比OA2/OA1=q,則稱A2是點A的對稱位似點.
(1)若A(2,3),q=2,直接寫出點A的對稱位似點的座標;

①當k=1/2時,判斷E(1,-1)是否爲點N的對稱位似點,請說明理由;
②若直線l與拋物線C交於點M(x1,y1)(x1≠0),且點M不是拋物線的頂點,則點M的對稱位似點是否可能仍在拋物線C上?請說明理由.
【題幹解讀】理解題意(新定義)和位似的定義與性質,體會定義中的前後點的聯繫與特徵,尤其是當q的值變化時,對應的A2與A1之間的變化規律(所包含的函數關係).可以發現直線A1A2必經過原點,並且:

(2)【支題幹解讀】
(ⅱ)而拋物線C的解析式中只含有一個參數m,二次項係數爲定值-1/2,所以當m改變時,相當於拋物線平移,同時拋物線C的對稱軸爲x=m,頂點座標爲(m,-2+m2/2).
另一方面,聯立拋物線C與直線l的解析式,得:
.整理,得x(x-2m-2k)=0.
解得x=0或x=2(m-k).
即拋物線C與直線l的另一個交點M的橫座標xM=2(m-k).(上述結論在最後一問的解答需要用到,而且恰好是解題的關鍵)
①當k=1/2時,由解讀知N(2,-1).
(本小題計算量不大,也可直接求解點N的座標,如下:當k=1/2時,直線l爲y=x/2-2,此時yN=2k-2=-1,代入直線l的解析式,得xN=2,所以N(2,-1).)
【法一】因點N關於x軸的對稱點N1(2,1),根據定義,N點的位似點應爲(2t,t)(t爲任意實數,用t代替q,避免分類),進一步,得:N點的位似點應在直線y=x/2上(原點除外).顯然E(1,-1)不在直線y=x/2上,所以當k=1/2時,點E(1,-1)不是點N的對稱位似點.
【法三】N1的求法與法一相同.不難求得直線N1E的解析式,但直線N1E不經過原點,……(可參考【題幹解讀】的說明).
②由【又題幹解讀】知:所以或.且拋物線C的頂點座標爲(m,-2+m2/2),直線l與拋物線C交於點M的橫座標xM=2(m-k).
當m=2k時,代入直線解析式,得M(2k,2k2-2),此時時拋物線C的頂點爲(2k,2k2-2),不合題意(點M不是拋物線的頂點),捨去.
當m=-k時,代入直線解析式,得
M(-4k,-4k2-2).
(關於t的方程有實根,即存在t的值,符合題意).由k2≤1/16與k<0,得-1/4≤k<0.即當-1/4≤k<0時,點M的對稱位似點仍在拋物線C上.

【好消息】繼續無任何條件免費分享2020版《優學中考總複習·數學》課件,課件中含課時講解、課時同步訓練和綜合試卷(含階段訓練、基礎124的15份、中考模擬)等詳細答案,需要的朋友點擊下列鏈接打開文章認真閱讀獲取方法.
2020版《優學中考總複習·數學》全套課件無條件免費分享

【例9】(2018·泰州)平面直角座標系中,橫座標爲a的點A在反比例函數y1=k/x (x>0)的圖像上.點A′與點A關於點O對稱,一次函數y2=mx+n的圖像經過點A′.
(1)
①分別求函數y1,y2的表達式;
②直接寫出使y1>y2>0成立的x的範圍;
(2)
(3)設m=1/2,如圖②,過點A作AD⊥x軸,與函數y2的圖像相交於點D,以AD爲一邊向右側作正方形ADEF,試說明函數y2的圖像與線段EF的交點P一定在函數y1的圖像上.

【例10】(2018·金華)如圖,四邊形ABCD的四個頂點分別在反比例函數y=m/x與y=n/x (x>0,0<mn)的圖象上,對角線BDy軸,且BDAC於點P.已知點B的橫座標爲4.
(1)當m=4,n=20時.
①若點P的縱座標爲2,求直線AB的函數表達式.
②若點PBD的中點,試判斷四邊形ABCD的形狀,並說明理由.
(2)四邊形ABCD能否成爲正方形?若能,求此時mn之間的數量關係;若不能,試說明理由.

【圖文解析】
(1)當m=4,n=20時,兩函數的解析式爲y=4/x和y=20/x,當x=4時,對應的函數值分別爲1和5,所以B(4,1),得D(4,5),
①當點P的縱座標爲2時,即當y=2時,對應的x的值分別爲2和10,所以A(2,2)、C(10,2).
設直線AB爲y=kx+b,則有:

②當點PBD的中點時,P(4,3),類似地,當y=3時,對應的x的值分別爲4/3和20/3,即A(4/3,3),B(20/3,3),從而PA=xP-xA=4-4/3=8/3,PC=xB-xP=20/3-4=8/3,所以PA=PC,又P是BD的中點,所以ABCD是平行四邊形,又因BDAC,所以四邊形ABCD爲菱形.
(2)若四邊形ABCD爲正方形,則必須滿足ABCD是菱形,且BD=AC.由於BD⊥AC,所以只需滿足PA=PB=PC=PD即可.
不妨設P(4,t),PA=PB=PC=PD=a≠0,則A(4-a,t),C(4+a,t),B(4,t-a),D(4,t+a),如下圖示:

所以m=t(4-a)=4(t-a),……①
        n=t(4+a)=4(t+a),……②
由①得:4t-at=4t-4a,即at=4a,
   因a≠0,所以t=4,
由②得:4t+at=4t+4a,即at=4a,
 因a≠0,所以t=4,
將t=4,分別代回到①②,得:
 m=4(4-a),n=4(4+a)
所以m+n=32.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