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杜蕾斯这条微博,

还有评论区喜茶的互动,

目前都已经删掉了。

虽然删掉,

但并不代表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按照以往大众心中所拥有的品牌印象,这条微博如果不带上喜茶,对杜蕾斯来说,可能发也就发了。

但是@喜茶后,并且喜茶在留言区做了回应,那也就意味着,这件事要么是双方提前说好的,要么就是喜茶方面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就主动跟进了。

很难想象,作为一个深受年轻人欢迎,并且乐于排队半小时打卡的食品类品牌,喜茶是怎么允许自己的产品跟性扯上关系的。

并且这样的关系联想,是那种让很多人一想起来,就觉得自己被冒犯、反胃的联想。

如果你现在用关键词「杜蕾斯+喜茶」去微博上搜索,你仍然会看到一大片的负面评论。

估计是迫于网友们吐槽的压力,担心这样的事情一点点发酵,随后杜蕾斯重新编辑了这条微博。

海报上的文案,也由原来的「今夜,一滴都不许剩」,变成了「今夜,你是我的NICE GUY」

而这条微博的背后,是杜蕾斯想要借今天 4·19(FOR ONE NIGHT)这个日子,做一波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商业互吹营销。

除了点名喜茶,杜蕾斯还在微博上陆续点名了气味图书馆、饿了么、淘票票、好时巧克力、亚朵等品牌。

然而,在我决定写这篇推送后,再次打开杜蕾斯的微博,发现饿了么、淘票票的海报文案,也重新替换掉了。

还有好时巧克力在点名它的那条微博所做的跟进互动,也已经删掉了。

我见过品牌重新更换自己的海报和文案,但从没见过这样在一波 campaign 里,连续更换 3 张海报的情况。

不管杜蕾斯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至少我觉得,在这一次的沟通上,杜蕾斯跟喜茶,都翻车了。

而按照这波 campaign 所主打的#不眠夜#的概念来看,估计杜蕾斯这波还会持续。

至于后面还有哪些品牌跟进互动,我也没什么好关心的。

借由这件事,我想讨论的是:

1. 在中国市场上,品牌(包括跟两性有关的品牌)有没有必要拿 4.19 来做营销?

2. 食品类品牌,有没有必要让自己跟性关联起来?

3. 杜蕾斯新的 agency,文案真的不行吗?

第一个问题:

在中国市场上,品牌(包括跟两性有关的品牌)有没有必要拿 4.19 来做营销?

我自己的答案是,「目前没有必

因为对于 FOR ONE NIGHT 这件事,在我们的世俗文化里,它是一件处于模糊地带的事,是一件不会拿出来公开去说。

甚至要说起来,还是一件不太道德的事。

而国外还有观点认为,「一夜情是一种社会退步的表现,是人向动物的一种退化。

品牌拿FOR ONE NIGHT来做营销,这意味着它对这件事多半是持鼓励态度。

记得 2013 年中国火药创作艺术家蔡国强接到法国白夜艺术节邀请,他以「法国人的时间」为主题,创作了一个「一夜情」的作品。

当时这个创意也引来了不少争议,主办方就要求蔡国强的文案不要把话说得太直白,并加入销魂、浪漫等柔和的词语,包括直到正式演出当天下午,主办方还要求修改谭盾作曲的背景乐。

可见,浪漫的法国人在公开去展示 FOR ONE NIGHT 的时候,也是有顾虑的。

面对东方人一直以来的保守心理,品牌如果把 FOR ONE NIGHT 拿出来公开讨论,它更容易带来反噬的效果。

何况,杜蕾斯这一次「今夜,喂饱每一张嘴」「今夜,一滴都不许剩」这样一点也不克制的文案,本身看起来一点美感也没有。

它在爱与性之间,只剩下性——虽然 FOR ONE NIGHT确实只关于性,但大众不会接受一个在广告里只剩下性的品牌的。

第二个问题:

食品类品牌,有没有必要让自己跟性关联起来?

我的答案是「毫无主动的必要」。

之前绝味鸭脖双11广告,就因为被指性暗示,工商局认定违法,直接做出了行政处罚,罚款 60 万。

而这一次喜茶,则直接把自己的芝士和体液关联了起来。

明明是一款有味道的饮料,偏偏要把自己往有体味的方向去引,喜茶的市场部是不是被杜蕾斯之前感恩节那波营销给迷惑了啊?

退一步说,没有多少消费者,愿意公开表示自己喜欢的食品品牌,是跟性有关的。

我们日常生活里,如果你在一个人吃东西的时候去跟对方说性,对方只会觉得你很煞风景不知好歹没有口德。

尽管去年感恩节那一次,杜蕾斯和众多食品品牌的互动,有不错的效果。

但那个前提是,杜蕾斯的出发点是「感谢」,不是「敢性」。

所以,食品类的品牌,完全没有必要去主动触碰性这条线。

除非自己活腻了。

关于第三个问题:

杜蕾斯新的 agency,文案真的不行吗?

仅从这次的文案来看,是真的不行。

一开口,就像是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叔在讲一些荤段子。

但话说回来,我自己是认为,现在杜蕾斯的agency,是有能力做好杜蕾斯微博和微信的日常运营的。

因为今年新的 agency 接手后,也出过几次精彩的作品。

拿最近的一次来说,跟进《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开播的这张杜蕾斯版的铁王座海报,就展现出了该有的设计水准。

还有之前《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海报里那句在进入你的轨道之前,我流浪了很久」,也是一句有嚼头的文案。

从我的判断看,我觉得现在的 agency,欠缺的应该是在创意上没有明确的标准线问题。

创意和文案本身可以没有上线。

但是下线,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底线是要有的。

对杜蕾斯这样跟两性有关的且已经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在出街的文案和画面里,创作人员应该至少要把「不冒犯/物化女性」「不鼓励一夜情」「不踩价值观」这类不能做的事情记在心上。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画面上的美感」。

只有这样,杜蕾斯在开车的时候,才不容易翻车。

最后,想说的是,成就一个品牌需要日积月累,毁掉一个品牌可能只在旦夕之间。

杜蕾斯和喜茶当然不会因为这件事毁掉,因为它们的产品力摆在那。

但它们应该在这件事上,去反思自己的创意决策流程和基线。

尤其对杜蕾斯来说,它应该更多的走到线下,和一些高知人群面对面,了解他们现在怎么看杜蕾斯,了解他们所期待的杜蕾斯另一面。

social 做得再好,不代表在高知人群那里,他们就认可品牌本身的。

别把自己往一个只会抖机灵、写段子的品牌层面做,那样在中国市场上,你看不见多远的未来。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