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有着近50年的煤礦開採史,採煤沉陷區面積262.5平方公里,涉及7個鎮(街道)、近30萬人。2018年6月26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沛縣調研時指出,要把採煤沉陷區移民搬遷安置作爲試點,加快改善農民羣衆住房條件。一年多以來,沛縣以採煤沉陷區居民搬遷爲突破點,突出集中居住區、園區、景區“三區”引領,着力改善農民羣衆住房條件、轉變農村生產方式、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確保農村居民“搬得出”“住得下”“過得好”。

數說沛縣住房改善 2018年至2019年

實施8個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項目,建築面積131.97萬平方米,涉及41個壓煤自然村、4.4萬人。

目前,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項目中,10萬平方米的汪塘新村已竣工上房,742戶羣衆已搬遷入住;6萬平方米的三里新村一期已基本建設完成;26萬平方米的漢居雅苑、28.3萬平方米的濱湖花園等項目已主體封頂。

今年年底前,預計5533戶、2.1萬人可搬出採煤沉陷區。已建成62個農村新型社區,總建築面積435萬平方米,集聚人口13萬人;在建項目38個,總建築面積367萬平方米,惠及119個自然村、9.8萬人。

以集中居住區爲引領

變包袱爲契機

採煤沉陷區,既是脫貧攻堅的突出短板,也是實施集中搬遷的獨特優勢。沛縣立足自身特點,通過“兩手抓”,確保農民“搬得出”。

一方面抓集中居住區規劃,通過建設五大片區,解決“人往哪裏去”的問題。把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結合,先後制定《沛縣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沛縣採煤沉陷區避險移民搬遷安置專項規劃》《沛縣採煤沉陷區綜合整治總體規劃》三個規劃,引導農民向城區集中、向鎮區集中、向園區集中、向景區集中。計劃至2020年搬遷壓煤自然村41個4.4萬人、非壓煤自然村154個10.8萬人。

針對農村居民目前居住的不同條件,從鎮村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明確差異化發展路徑,聚焦五大片區建設,以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爲牽引,打造楊屯城鎮一體化片區;堅持文旅結合,以“五里三諸侯”漢文化元素爲引領,彰顯安國湖溼地特色,打造安國文化生態片區;以城鄉融合爲切入點,發揮區位交通優勢,打造大屯城郊融合發展片區;以項目建設和城市建設爲重要抓手,打造漢興和開發區產城融合片區、沛城濱湖片區。楊屯城鎮片區已累計投資40億元,建成11 個新型社區,總建築面積200萬平方米,搬遷22個自然村,涉及4萬餘人,初步建成功能完備、環境優美、充滿活力的4平方公里小城鎮。安國片區已在鎮區建設汪塘新村、劉邦古村和漢居雅苑等5個新型社區,總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涉及3465戶、12870人。

另一方面抓資金籌集,創新思路破解難題,解決“錢從哪裏來”的問題。在改善農民羣衆住房條件工作中,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出臺進城入鎮購房獎補、困難羣衆兜底保障等惠民政策,既保障困難羣衆住有所居,又讓更多羣衆住得舒心。

沛縣積極對接上級部門,獲批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2019年度中央預算內資金1.42億元;申請省國土廳支持沛縣增加流量指標5000畝,安排沛縣6500畝補充耕地指標在省級交易平臺交易。2019 年 3 月6 日,省自然資源廳等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關於調整徐州採煤塌陷地徵收補償標準的意見》,提高了採煤沉陷地徵收補償標準。對接駐沛礦企,在建設省級地礦融合示範區、加快壓煤村莊搬遷、支持非煤產業發展等方面達成共識,合力推進。對接規劃單位,委託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編制《沛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 (2018-2022)》、《沛縣採煤沉陷區避險移民搬遷安置專項規劃 (2018-2022)》。相關規劃已於2019 年3月編制完成。對接金融市場,充分發揮沛縣興田農村土地整理有限責任公司的作用,對建設資金進行分類籌措、封閉運行、專款專用,採取融資方式解決資金問題。目前已與5家銀行簽訂項目貸款協議,獲批22億元貸款額度,發行7億元城鄉建設專項債,支撐和保障項目建設。對接先進地區,縣黨政代表團赴陝西漢中、渭南等地學習考察扶貧搬遷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全縣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

沛縣在加快改善農民居住條件進程中,堅持把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五權”交給農民羣衆,着力激發農民羣衆改善住房條件的動力。堅持以羣衆支持不支持、參與不參與、滿意不滿意爲第一標準,對全縣371 個行政村、1450 個自然村共23.8萬戶農戶,開展逐村逐戶調查,摸清底數和實情,深入瞭解羣衆居住現狀、住房改善意願和意見訴求。同時對搬遷安置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體量和成本進行詳細測算,解答好羣衆最爲關心的問題,解決好低收入農戶和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羣體的兜底保障問題,讓羣衆心中有數、心裏敞亮。新建城鎮社區,在城區和鎮區優先選擇交通和配套完善的優質地塊,讓農民的房產變成與市民同權同價的房產,大幅增加了農民羣衆的財產,增強了農房改善的吸引力。

以園區爲引領 興產業促就業

沛縣致力在以崗促搬、以搬換業上做文章,確保搬遷農民離得開故土、住得進新居。圍繞集中居住區佈局產業園區,形成“農民10分鐘就業圈”。重點圍繞沛北採煤沉陷區,打造5平方公里的沛北經濟開發區,聚焦高新技術、紡織加工、糧食加工流通、機械製造、光伏發電等五大產業,引進賽福納米、江龍炭材等40家企業入駐,提供5000多個崗位。同時,創新提升沛縣經濟開發區,優化整合8個鎮級工業集中區,構建“1+1+8”產業園區佈局,吸納搬遷農民就近就地就業。

做深商貿物流樞紐區,打通農民就業“最後一公里”。圍繞推動現代服務業深入農村,以投資30億元的洲業汽車廣場、投資25億元的中通物流等一批遍佈城鄉的商貿物流項目爲引領,打通城鄉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由中國郵政沛縣分公司牽頭,引入阿里巴巴“菜鳥平臺”,整合圓通、韻達、天天等8家企業,搭建150多條共配渠道,形成了物流配送“沛縣模式”,帶動全縣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被商務部在全國推廣。目前,全縣共有7000餘家農村電商,年銷售額60.5億元,直接吸納2.8萬餘名農民就業。

以綠色食品產業園爲引領,放大現代農業優勢促就業。圍繞集中居住區大力發展綠色稻米、養生牛蒡、優質果品等8個高效綠色產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物流園區、上海外延蔬菜基地,不斷優化現代農業佈局,確保農戶有穩定的保障、充分的就業和持續的增收。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全縣村企對接多達30萬畝基地,帶動農戶10.6萬戶,戶均增收8000餘元。做好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的文章,獲批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和四星級示範園區各1家。

以景區爲引領

化稟賦成財富

沛縣是漢皇故里、國家生態縣,生態資源、水資源、人文資源豐富。圍繞加快建設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沛縣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爲讓人民羣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目標,着力構建文脈、水脈、綠脈相得益彰的新格局,通過做活文化文章、提升人居環境,確保農民“過得好”。

唱好“文化戲”

將改善農民居住條件與落實省委就挖掘弘揚漢文化有關指示結合起來,建設安國鎮劉邦古村、沛城街道漢寧府等集社區、景區、園區於一體的,蘊含漢文化元素的農村集中居住區,重點抓好“五色土”“鳩杖”等漢文化產品和非遺生活漢文化系列、漢皇樂器中華築等文創產品的研發、製作與推廣生產,讓漢風吹遍沛縣大地。把沛縣漢文化新城定位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文化交流會客廳,規劃建設以文化展示、藝術創意、旅遊度假等爲主體功能,彰顯沛縣風格、沛縣味道的漢文化全產業鏈文旅生態新城。同時,按照靠近景區的思路,在漢文化新城項目選址附近規劃建設了沛城街道漢寧府集中安置區,總建築面積17.69萬平方米。啓動了夏窪等3個自然村的組團改造工程,圍繞“漢風古韻·詩禮夏窪”主題進行整體文旅創意設計,把旅遊要素變成生產要素,變成配套產業,爲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做足“水文章”

將改善農民居住條件與生態涵養結合起來,依託微山湖、京杭運河、故黃河等優美的河湖風光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堅持河湖聯動、引湖入城,以總投資5億元的“碧水繞城”工程爲引領,實施生態河湖行動計劃,規劃建設安國湖溼地公園、洪福溼地公園,把水引進來、讓水動起來、使水清起來,打造優美人居環境。沿微山湖以藍城湖西特色小鎮爲龍頭,打造集田園風光、農耕文明、農事體驗、歷史穿越、醫療康養於一體的農民羣衆住房條件改善項目濱湖組團。沿大沙河旅遊觀光帶重點實施龍固鎮前三里、鹿樓鎮千秋集、安國鎮劉邦店等項目,着力構建集特色農業、綠色生態、歷史文化於一體的農民羣衆住房條件改善項目大沙河組團。

打造“美家園”

圍繞漢文化景區、微山湖及大沙河風光帶,建立水脈、綠脈、文脈、路網與集中居住區相得益彰、有機融合的組團式空間格局,在此基礎上加快構建便捷、發達、完善的基礎設施網絡和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大力開展美在鎮區、美在村莊、美在庭院、美在田園、美在河湖創建活動,深入推進以農村改廁、河道整治、垃圾處理爲重點的美麗鄉村建設,着力改善農民羣衆住房條件,打造優美人居環境,讓羣衆生活美起來。全縣農村垃圾保潔作業體系覆蓋率、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持續保持1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