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的宗教信仰变迁看近代中国民主之路!

文:小妖读历史

图:来自网络

原创文章请勿抄袭!

孙中山作为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第一人,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一路走来,坚持了“三民主义”,誓要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可惜先是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军阀力量窃取了共和果实,为了大局,他让位袁世凯。没过多久,这个心里只有封建帝权的军阀头子亲手揭开了自己伪装共和的面皮,袁世凯宣布复辟,恢复帝制。

孙中山随即发动护法战争和二次革命,利用南北军阀之间的制衡关系,虽然革命失败,孙中山深切地认识到所谓军阀,都是利益结合体,他们没有信仰,唯利是图,不能依靠。孙中山为了实现民主,几乎完全抛去了个人信仰,他不在乎和谁合作,也不看中将来谁来操盘,只要是对民主共和有利的,他都愿意去尝试,从他个人宗教信仰的变迁就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民主之路!

孙中山青少年时曾信基督教,当时极端排斥中华民间信仰与道教等信仰,否定神佛有灵,还打断神像之手。孙中山早年游家乡北帝庙时曾折断佛手,并说:“佛若果有灵,能即祸我!木偶由人而作,岂能操人祸福哉?”十三岁时在夏威夷读书曾接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后来又在教会学校读书,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在香港拔萃书室受洗加入基督教。他青年时对基督教的神往,源于刚刚接触到西方政治宗教体制,他仿佛看到了祖国的富强之路。

基督教义中的平等理念给青年孙中山指明了方向。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宗教都是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他要唤醒人们,来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固有的君君臣臣,他不相信善恶有报,他以为事在人为。开始秘密建立反清革命团体后,他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就想要借助洋务大臣李鸿章的力量。他上书李鸿章求取改革,被李鸿章驳回。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

回国后和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接触,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民主,可惜康有为彼时坚持“保皇”,两方不欢而散。这个时候的孙中山已经不再笃信基督教义。他认为基督教的传播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人精神上的侵略,于是宣传宗教自由,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1918年南京栖霞寺重修,孙中山率先“捐银币万元”。

就是在这个时期,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晚年时孙中山曾经就西方对中国的宗教侵略抨击:“他们用政治力和经济力来掠夺中国人的物质还不算,又用宗教来耗夺中国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师倚仗着他们的国力,包庇教民,干预词讼,欺压其教以外的人,无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这个时期的孙中山可以说对帝国主义彻底失望,他开始和苏俄接触。“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个时候,孙中山和共产党派人士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他不在乎党派之争,只要可以让国家建立统一的民主国家,他通过和李大钊等人接触,总结了前三十年的革命经验,已经有了人民的认识。他再也不是纠结于基督教和传统佛学之间的孙先生,晚年深受病痛侵扰的孙中山,在国事遗嘱中,亲下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晚年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都成了无神论者,宋庆龄回忆道:“孙中山明确地告诉我,他从来不信什么上帝,他也不相信传教士(他们不是“伪善者”就是“受了误导”)”在革命的最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了要充分发动人民的力量。孙中山先生从青年到晚年,其个人宗教信仰不断发生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对三民主义的坚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