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中山的宗教信仰變遷看近代中國民主之路!

文:小妖讀歷史

圖:來自網絡

原創文章請勿抄襲!

孫中山作爲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第一人,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他一路走來,堅持了“三民主義”,誓要推翻帝制,實行民主。可惜先是被袁世凱爲代表的軍閥力量竊取了共和果實,爲了大局,他讓位袁世凱。沒過多久,這個心裏只有封建帝權的軍閥頭子親手揭開了自己僞裝共和的麪皮,袁世凱宣佈復辟,恢復帝制。

孫中山隨即發動護法戰爭和二次革命,利用南北軍閥之間的制衡關係,雖然革命失敗,孫中山深切地認識到所謂軍閥,都是利益結合體,他們沒有信仰,唯利是圖,不能依靠。孫中山爲了實現民主,幾乎完全拋去了個人信仰,他不在乎和誰合作,也不看中將來誰來操盤,只要是對民主共和有利的,他都願意去嘗試,從他個人宗教信仰的變遷就可以看出近代中國的民主之路!

孫中山青少年時曾信基督教,當時極端排斥中華民間信仰與道教等信仰,否定神佛有靈,還打斷神像之手。孫中山早年遊家鄉北帝廟時曾折斷佛手,並說:“佛若果有靈,能即禍我!木偶由人而作,豈能操人禍福哉?”十三歲時在夏威夷讀書曾接觸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後來又在教會學校讀書,對基督教產生興趣,在香港拔萃書室受洗加入基督教。他青年時對基督教的神往,源於剛剛接觸到西方政治宗教體制,他彷彿看到了祖國的富強之路。

基督教義中的平等理念給青年孫中山指明瞭方向。在他看來,中國的傳統宗教都是封建統治者的愚民政策,他要喚醒人們,來反對封建迷信,反對固有的君君臣臣,他不相信善惡有報,他以爲事在人爲。開始祕密建立反清革命團體後,他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就想要藉助洋務大臣李鴻章的力量。他上書李鴻章求取改革,被李鴻章駁回。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被迫流亡日本。

回國後和維新派康有爲,梁啓超接觸,企圖藉助他們的力量來實現民主,可惜康有爲彼時堅持“保皇”,兩方不歡而散。這個時候的孫中山已經不再篤信基督教義。他認爲基督教的傳播是外國列強對中國人精神上的侵略,於是宣傳宗教自由,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1918年南京棲霞寺重修,孫中山率先“捐銀幣萬元”。

就是在這個時期,他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思想。晚年時孫中山曾經就西方對中國的宗教侵略抨擊:“他們用政治力和經濟力來掠奪中國人的物質還不算,又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師倚仗着他們的國力,包庇教民,干預詞訟,欺壓其教以外的人,無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這個時期的孫中山可以說對帝國主義徹底失望,他開始和蘇俄接觸。“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這個時候,孫中山和共產黨派人士建立了親密的合作關係。

他不在乎黨派之爭,只要可以讓國家建立統一的民主國家,他通過和李大釗等人接觸,總結了前三十年的革命經驗,已經有了人民的認識。他再也不是糾結於基督教和傳統佛學之間的孫先生,晚年深受病痛侵擾的孫中山,在國事遺囑中,親下結論說:“必須喚起民衆,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晚年的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都成了無神論者,宋慶齡回憶道:“孫中山明確地告訴我,他從來不信什麼上帝,他也不相信傳教士(他們不是“僞善者”就是“受了誤導”)”在革命的最後,孫中山已經認識到了要充分發動人民的力量。孫中山先生從青年到晚年,其個人宗教信仰不斷髮生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對三民主義的堅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