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阿里雲北京峯會落下帷幕,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闡釋了阿里雲戰略加速的“四級火箭”:達摩院加持的雲、數據智能的雲、最佳實踐的雲和被集成的雲,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作爲“企業級基礎設施專場 - CIO核心能力:雲上構建億級規模的IT基礎設施”的出品人,我有幸主持了該專場,也做了一個10分鐘的開場演講,很高興結合大會的組織過程,把我對2019年雲計算發展的思考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阿里雲智能技術戰略架構師 陳緒 博士

企業級基礎設施專場 - CIO核心能力:雲上構建億級規模的IT基礎設施

感謝許咼兢同學的信任和重託,我和專場架構師張強及另一位出品人孟蓁一起,操持了議題的甄選和確定。

國內公共雲的營收,目前很大一部分還來自IaaS基礎設施,首先這說明中國的雲計算發展階段還處於早期,對於彈性、效率等價值的認可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業界有一個說法:當下掙錢的東西都不前沿,當下前沿的東西都不掙錢。而企業基礎設施的技術和產品既要掙錢,又要前沿,那麼主題應該怎麼安排呢?

應該說,同學們要發佈產品和介紹技術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初期review之後,經過話題整合,很快我們就確立了8個演講。

  • 何誠同學的“飛天基礎設施智能運維創新和實踐”
  • 胡曉博同學的“基於ECS構建穩定、高業務彈性、低成本的企業應用實踐解析”
  • Alex Chen同學的“普惠數據智能經濟 下一代雲上存儲創新”
  • NetApp總監王熙明先生的“DT時代的企業混合雲存儲架構探討”
  • 譚禮銓同學的“構建安全、智能、開放的下一代企業級網絡”
  • 潘岳同學的“異構計算爲企業上雲提供核動力”
  • 張子軒同學和周劍同學的“實現規模化、自動化的雲上IT管理”
  • 章君同學的“雲上護航服務 保障雲上尖峯時刻”

主線非常清晰,就是從IDC、彈性計算、存儲、存儲生態、網絡、GPU異構、OpenAPI、雲上護航等維度展示阿里雲技術設施的億級能力,邏輯是從下往上逐層展示我們的最新技術和產品,提升客戶的興趣!特別感謝王熙明先生帶來NetApp對混合雲存儲的思考,我也受益良多。

爲何要我開場

我本意是找一位美女同學來開場和主持。許咼兢同學指出,我在業界小有名氣,如果請我開場,會吸引更多目標人羣報名參會;同時,許咼兢對業界媒體大咖“狒哥”的主持風格大爲讚賞,就是每個演講完畢後由主持人做一個簡要的點評,幫助聽衆理解,希望我也能沿襲。

作爲出品人,當然要以專場的價值作爲第一價值,我就積極接受了開場和主持的任務。

那麼,我想既然要開場,那麼有兩個事情要說清楚,第一是本專場演講的安排邏輯,第二還得送一碟開胃小菜,就是本文要將的2019年雲計算發展趨勢。

一般來說,趨勢得湊足十條,不能多也不能少。於是我拍拍腦袋想了14條,發在內部釘羣,徵集部門同學們的反饋,結果就沉澱了以下十條,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鳴。

2020年前後,中國會出現盈虧平衡的公共雲

我認爲,公共雲的盈虧平衡點對於公司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2015年7 月 24 日,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發佈了 2015 年第二季度財報,一直以來因爲虧損而出名的亞馬遜終於盈利了。該季度AWS 貢獻了 18.24 億美元淨營收,同比增長 81%;AWS 運營利潤也從上年同期的 7700 萬美元增加到 3.91 億美元。

財報發佈後,亞馬遜股價在盤後大漲近20%。之後,AWS的營收和盈利都一騎紅塵,快速增長。也正是在這個時間階段,阿里雲的“騙子”成了“神”。不久後,央視在2016年3月7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一部專題片“王博士的計算夢”。

注意,這個論斷中的多個關鍵詞:

  • 2020年前後。2019年是沒戲的,原因可以從各公共雲公司的財報中看到體現。我們內部的同學和我說:十年的努力,讓我們對成本已經控制到極致,我們都不盈利,別人怎麼可能盈利。
  • 中國。上文已經說過AWS已經在全球第一個盈利。
  • 公共雲。其實在中國做雲公司盈利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我就知道有些小公司,人數不多,一年接幾個小單子,賬面上就是盈利的。但問題是,這些訂單都是通過以前的關係得來,不具備擴大的潛力。所以,一時的盈虧平衡是沒有意義的,長期地從盈虧平衡開始的快速盈利纔是關鍵。

在IT行業,特別是贏家通喫的領域,有一個證明過多次的現象。第一名盈利,第二名不盈利,第三名及之後全都虧錢。2018年年底,中國有幾個雲計算公司大打口水仗,都說自己是第N名,完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PR行爲。

還有一種手法,就是採用財務手法來調節收入。報表可能這麼顯示,近幾年的財務報表都是微盈利。由於沒有看到詳細的報表,可以猜測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來自私有云訂單或者硬件的銷售,短期內覆蓋了公共雲的虧損。

我所說的“盈虧平衡的公共雲”,指的是真正從IaaS、PaaS等領域獲得盈利,這樣纔有長遠發展的價值,而非短期對投資者的一種迎合。我堅持認可公共雲領域的馬太效應,就是強者恆強,大者恒大。

如果發展順利,出現盈虧平衡的中國公共雲廠商的時間節點是2020年,如果慢一點,大概率是2021年。只有出現不可阻擋的優勢,纔會有公司退出這個領域,美國前幾年就出現過多家公司退出公共雲領域。

通過開放API管理混合雲會更受大客戶歡迎

本文的發展趨勢條目是早就準備好的,我也沒有參加張建鋒總裁的主題演講資料準備,但是我高興地發現,上午主會場的演講爲這一條做了一個鋪墊。因爲本條和作爲一級火箭的“被集成”是相輔相成的。“被集成”是公司戰略,那麼戰術上如何被集成?手段是通過OpenAPI。

前幾天技術戰略部的一位同學和我分享了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博士的一張演講照片,圖中顯示的“統一的異構計算軟件開發接口”OneAPI和這裏說的OpenAPI也是一脈相承。

2018年中,阿里雲OpenAPI的開發工作開始加速。這說明,我們的“被集成”不是突然提出的,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內部醞釀。

爲什麼要有OpenAPI?因爲阿里雲提供的首先是資源,包括計算、存儲、網絡等等,我們也提供官方的後臺控制管理界面。要控制一臺機器,十臺機器都是簡單的,但是要通過官方後臺控制成百上前臺機器就比較麻煩。

同時,GC6和GC7的大客戶,往往擁有很強的技術研發團隊,對自己的業務也非常清楚。他們更希望開發自己的控制檯,並靈活地調用各種阿里雲提供的資源。沒有OpenAPI,這種開發就無法進行。

當年淘寶的聚石塔,也是爲商家提供了API,方便商家定製自己的後臺,從而獲得了較大成功。大客戶一旦感受到API帶來的方便,就無法離開。

更進一步,AWS一直在致力於提供優秀、統一、高效的API,幫助大客戶更好地使用資源。當很多國外客戶和合作夥伴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們缺省就認爲阿里雲會有系統的OpenAPI可以調用。

我曾經談到過公共雲是終局,但是混合雲是必經的歷史階段,現在正處於這個歷史階段,所以要滿足混合雲的需求,也必須提供OpenAPI,更好地實現阿里雲的“被集成”。

客戶傾向於用雲存儲災備技術保障數據可靠性

承接上一條的混合雲,用戶對混合雲很感興趣,主要是因爲彈性。彈性是雲的基本特徵,沒有彈性的雲其實不是真正的雲。私有云要獲得彈性,手段就是構建混合雲。

同時,混合雲還可以帶來數據的高可靠性。2018年,中國市場出現過多次因爲存儲不穩定帶來的災難事故,而且某些極端情況下數據完全丟失無法恢復。事件發生之後,客戶對數據可靠性的需求和投資的意願都有很大提升。

阿里雲存儲的可靠性是11個9,在提供3AZ的環境下,可靠性達到12個9。要保證用戶的數據絕對不丟失怎麼辦?我不認爲請客戶自己買一塊移動硬盤來定期備份數據會是雲計算的未來發展方向,我認爲:客戶傾向於用雲存儲災備技術保障數據可靠性。

NetApp的王熙明總監介紹了備份和災備的區別。備份是一個有很長曆史的名詞,就是在另一個媒介上把數據拷貝一份,如果原來的數據丟失,拷貝回來即可。而災備就是一個雲計算的名詞了,災備是指將你的私有云的數據和代碼在雲上完整地備一份,一旦本地私有云出問題,無論是數據丟失或者是虛機崩潰,公共雲上能夠立刻拉起計算的環境,並接管對客戶的服務,讓最終用戶感覺不到私有云出了問題。所以這裏的存儲不僅是對數據的備份,而且還有對整個計算環境的備份和實時拉起的能力。

阿里雲的混合雲存儲團隊,經過2年的艱苦工作,研發了HDR(Hybrid Disaster Recovery)解決方案。具體技術就不一一贅述了,我這裏強調一點,HDR方案不僅是災備方案,而且也能解決客戶的搬站問題。簡單而言,使用HDR的一半功能,將客戶的私有云可以遷移到公共雲上;接着使用另一半功能,客戶私有云和阿里雲公共雲構成災備解決方案。遷移上雲只是災備技術的一個子集。

中國出現第一家真正全面雲化的大型公司

什麼叫全面雲化,我覺得有兩個關鍵指標:一是公司的核心業務都要放到雲上,很多的公司,特別是金融和電信公司,外圍和中間層都是用了虛擬化、雲原生等雲計算技術,但是核心交易系統還是跑在傳統大機上,這個就不是全面雲化;二是公司內部只能有一朵雲,這意味着所有的資源是統一調度和管理的,有多朵雲的不是真正全面雲化。

每個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都有自己的技術發展歷程,在業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都是怎麼有效怎麼來,怎麼快怎麼來。這就導致基礎設施的架構設計不太優雅,或者說不符合現代雲計算操作系統的要求。將原有的業務遷移上雲,需要時間和詳細的分析規劃,同時不能影響現有業務。打鐵還需自身硬,公共雲公司將自己的業務全部上雲,會最有說服力。

正如張建鋒總裁指出的,現在阿里巴巴集團業務有60-70%是使用阿里雲的資源,在未來1-2年內,將100%使用阿里雲的資源。一旦成功,這將會成爲一個歷史性的分水嶺。因爲據我所知,很多雲計算公司內部有多朵完全隔離的雲,而且整合也是遙遙無期,沒有日程表。全面雲化,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自建預算大幅削減的企業成爲上公共雲的主力軍

對於雲計算能幫助企業節省成本的文章我寫過一些,最近我不停地看到這種趨勢落到了實處。爲了完成數字化轉型,從而享受數字經濟帶來的技術和成本紅利,是敦促企業上雲的第一動力。

雲計算,已經不是一個上亦或不上的問題,而是一個早上或者晚上的問題。不跟上雲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時代拋棄。

2019年經濟形勢嚴峻,很多公司都開始考慮將線下的計算集羣和自建的雲計算放到公共雲上來。很多客戶停止了自建,原因是成本高企,在慢慢消化原來自建機器的同時,剩下的就是往公共雲上放多少業務的問題。

2019年之前,這些客戶更願意自己擁有云資產。願意考慮上雲,說明客戶遇到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自建預算大幅削減的問題。即使是技術能力不錯的公司,也會因爲財務預算的原因選擇上公共雲,大家要積極做好承接的準備。

回顧中國的雲計算歷史,公共雲爆發式增長的時期並沒有過去,還有大批企業的傳統IT沒有上雲,現在很多公司會直接跨越自建的階段,直接使用公共雲。

Kubernetes和Kata Containers會成爲業界主流

Kubernetes是容器的管理和編排工具,已經成爲雲原生的代表項目廣爲認可。阿里雲就是Kubernetes的所有者CNCF基金會的白金會員。

今天我們談一下Kata Containers,最近有一則新聞,是Hyper公司的創始團隊趙鵬、王旭等同學加入螞蟻金服,Hyper也是Kata Container的主要貢獻者。但是,我們今天談到對於Kata Containers的認知和使用和這則新聞並沒有直接聯繫。

2015年,英特爾宣佈Clear Containers開源項目,並於2017年底和Hyper的runV合併,新項目稱爲Kata Containers,與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OCI)規範以及Kubernetes的容器運行時接口(CRI)完全兼容。順便說一下,2019年1月發佈的Kata Containers 1.5版本已經支持了AWS發佈的Firecracker虛擬機管理程序。

什麼是Kata Containers?四個字:安全容器。Docker容器很好,但是不能解決安全問題。安全問題的解決之道是利用CPU硬件的虛擬化功能。Kata Containers將容器的敏捷性和VT硬件虛擬化帶來的安全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公共雲的規模效應帶來無可辯駁的成本優勢

我看到很多專家從各種維度講解私有云比公共雲便宜,這裏就不一一分析了。其實我是很疑惑的,因爲這個邏輯上不通,因爲大規模使用雲計算而帶來的成本攤銷,是雲計算提升IT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規模化沒有帶來更高層次SLA上的價格優勢,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雲計算的價值。

首先,這些專家往往沒有計算自建的私有云所帶來的人員、維護等多項費用。而公共雲的使用是一攬子付費,付款之後,電費、空間、機房等費用都包含在內了。

此外,計算的靈活性也是一個問題。平均每天需要10臺物理機進行計算的客戶不會因爲一年365天中有一天要用100臺機器的規模而採購100臺物理機。既要享受100臺的峯值計算力,又要不多買一臺機器的私有云,是做不到的。要使用雲,要爲雲帶來的彈性和效率買單。

開源生態成爲雲廠商維護開發者關係的手段

從1995年開始我接觸Linux並長期在開源社區活動,深刻體會到開源和開發者關係之間的血肉聯繫。我也多次談到,自主研發和開源並不矛盾,這就意味着雲廠商可以更好地使用開源生態這個殺手鐧來加強和開發者之間的連接。

前微軟CEO鮑爾默曾經在微軟大會上喊出“Developer、Developer、Developer”的口號,他認識到獲得開發者支持是微軟成功的關鍵。雲平臺的成功標誌也是能否獲得廣泛的開發者支持。

我在英特爾期間於2015年4月發起創立的中國開源黑客松(半年一次)已經堅持到第九屆,開發者以代碼會友,解決網友見面問題。這種活動會成爲中國的主流。我更傾向於加入技術聯盟,以代碼說話是開源生態的基本交流方式。我於2007接手的、從2006年發起的中國Linux內核開發者大會將在2019年第一次來到杭州,希望爲大家帶來Linux內核頂尖大師的講座和交流機會。

目前很多公司的開發者關係,還停留在口號上,沒有落到實處。開源產生以來,湧現出很多優秀的開源項目,這些項目成爲了業界事實上的標準。幫助更多的開源項目在雲平臺上取得成功,是撬動開發者的重要手段。成功的重要標誌就是能否帶來實際的經濟收益。開發者關係和開源生態給開發者帶來的不僅僅是名氣,而是要給開發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盈利。只有雲平臺自己掙錢,其他參與方都只掙經驗不掙錢的生態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生態。

雲端GPU計算在業務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將成爲未來十年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新標尺

2018年12月25日,斯坦福大學發佈最新的DAWNbench深度學習推理榜單,阿里雲獲得了圖像識別性能及成本雙料冠軍,打破了基於亞馬遜AWS計算平臺保持的長達8個月的紀錄。這是該榜單首次出現中國科技公司。

對,這是中國公司第一次上榜,我相信絕不是最後一次。這只是拉開了雲端GPU計算強勢登陸雲計算市場的帷幕。

算力不僅指CPU的計算能力,也包括GPU的計算能力,特別是在公有云中的計算能力。

隨着人工智能的興起和進入大規模實用階段,GPU的算力將成爲企業競爭的基本指標。如何更好地使用雲端GPU快速經濟地滿足業務對計算的需求,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城市大腦的關鍵技術能力是對高清攝像頭產生的海量視頻進行高速處理,能處理上千路甚至上萬路視頻的GPU能力會非常必要。作爲現代的科技企業,特別是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用好雲端GPU,宜早不宜晚。

多家中小云廠商登錄科創板,但長遠發展靠技術

相信很多朋友都開通了科創板的賬戶,其實就是在滬市賬戶上開通科創板的交易權限。顧名思義,科創板是爲了鼓勵科技創新而設立的股票交易板塊,規則和主板、中小板、科創板、新三板等有很多不同。我這裏講一下科創板的的差異化IPO條件對雲廠商的影響,簡單來水,從大方向的指引、財務盈利指標等方面,科創板將所有阻礙中小云廠商IPO的障礙全部移除了。

  1. 2019年1月30日證監會發布的《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試行)》指出:“科創板重點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 這是直接點名鼓勵雲計算公司申請IPO上市。
  2. 2019年3月1日上交所發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指出:

“2.1.2 發行人申請在本所科創板上市,市值及財務指標應當至少符合下列標準中的一項:

(一)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爲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爲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二)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佔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於15%;

(三)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四)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

(五)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牀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注意,二到五都刪除了盈利要求。這是比照當年美國的納斯達克,那裏孕育了微軟、英特爾等新一代IT巨頭,而當時是沒法要求這些公司盈利的。

可以看到第四、五條簡直就是爲國內中型雲計算廠商度身定製的。

3.各地政府對科創板IPO企業的財務激勵

爲鼓勵本地企業赴科創板上市,很多省市出臺多項補貼政策。補貼最高的達到2000萬元,補貼最低的省市也有100-200萬元。上海市徐彙區可給予落地項目建設單位不超過項目總投資50%,且每年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的補貼。

真金白銀的補貼會極大提升雲計算公司上市的積極性。

4.2019年3月1日上交所發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指出:

“2.4.5 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減持本公司首發前股份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個月內和離職後6個月內不得轉讓本公司首發前股份;

(二)自所持首發前股份限售期滿之日起4年內,每年轉讓的首發前股份不得超過上市時所持公司首發前股份總數的25%,減持比例可以累積使用;

(三)法律法規、本規則以及本所業務規則對核心技術人員股份轉讓的其他規定。”

注意:核心技術人員股份鎖定期,由3年調整爲1年,期滿後每年可以減持25%的首發前股份。這意味着,科創板上市後雲計算公司的核心人員在1年之後,就可以開始部分拋售公司股票套現退場。這也是大力鼓勵雲計算公司上市,畢竟1年後無論盈利與否,員工都可以賣出股票了。

我的判斷是,2019年會有不止1家中小云計算廠商登錄科創板,以獲得繼續發展的資金支持。但是這裏想強調的是:雲計算的競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是一場靠技術硬碰硬的戰爭,希望上市的公司們能夠沉下心來,真心以客戶第一的價值觀,贏得市場。這既是對客戶負責,對公司自己負責,也是對整個中國雲計算產業的健康發展負責。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科創板採用的是註冊制,同時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之後每天漲跌幅是20%。這就是意味着,在財務透明的同時,投資者會有更大的投票權,這也能極大降低“割一把韭菜就走”的衝動。

作者介紹:陳緒博士,阿里雲智能技術戰略架構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