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雪

  • 超大
  • 標準

“衣食住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衣”,由此可見衣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很少向衣櫥投入過深情的目光,我們爲什麼要穿衣服?是衣服穿人,還是人穿衣服?衣服的來歷是什麼?就如著名哲學家尼采在他的著作中引用的一句德國老話,“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包裹着身體,離皮膚最近的衣服,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分享幾本有關衣服的書。

《衣的現象學》

【日】鷲田清一/著 曹逸冰/譯 新星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鷲田清一是日本哲學家,專門研究臨牀哲學和倫理學。哲學家討論的事情有很多,但很少有人討論過衣服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這本書討論了我們認爲過於日常的、流於表面的、平時不會在意的諸多問題,比如:“人爲什麼穿衣服?”除了保暖、遮擋等實用性之外是否還有些別的原因?作者通過轉換日常視角去觀察身邊之物,重新發現了一個神奇的世界。

正如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說的那樣,我們應該把衣服看成皮膚的延伸,因爲它既能調控溫度,又是社會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憑據,是一種“社會皮膚”。我們所穿的衣服,就界定着我們在社會中的位置——一個喜歡簡約生活的人,他的着裝也會傾向於極簡主義;一個喜歡時尚、個性、誇張生活的人,他的着裝就會傾向於流行、繁雜和華麗;一個喜歡精緻、優雅、小資生活的人,他的着裝就會傾向於低調奢華有內涵的風格;一個喜歡隨意自由的人,他的着裝也會隨意散漫、無拘無束。所以,你的生活理念隱藏在你的服飾之中。對衣服的選擇,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體現着自我與他人的距離。正如鷲田清一所言,人可以因爲衣服成爲某種人。反之,衣服也可以撼動某些人的身份意識,或使人在他人面前僞裝自己。

《歷史的針腳:我們的衣着故事》

【英】露西·阿德靈頓/著 熊佳樹/譯 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版

《衣的現象學》主要是作者關於衣服、身體與自我關係的閒談,而這本書則帶我們走進衣物的歷史,深挖每一件衣服的來歷。這裏你會看到襯衣、褲子、大衣、斗篷、針織衫、帽子和睡衣甚至內褲的發展歷程,從它初次誕生到出現在你的衣櫥都經歷了什麼?有些衣服甚至在某個年代根本不允許被穿着,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成爲現如今的普通大衆服飾?《歷史的針腳:我們的衣着故事》這本書涉及了文化、藝術、政治、時尚、貿易、技術和運輸等領域,作者爲我們分享了16個有趣的服裝發展小故事,講述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用自己的服裝構築的歷史。而全書所討論的範圍鎖定在最近的200年左右,只是在涉及具體服裝造型演變的時候,作者纔會追溯到更久遠的歷史。

紀錄片《歷史的針腳》劇照

該書已經被BBC改編成同名歷史紀錄片,通過還原油畫或歷史人物的服裝娓娓道來那個時代的故事。雖然紀錄片只有六集,但是既有國王皇后,也有商人園丁,既有戰甲罩衣,也有貴婦衣裙,通過衣服窺探背後的歷史,書籍配合紀錄片共同觀看,效果最佳。

《時裝的自白:與時尚傳奇的對話實錄》

【法】帕梅拉·戈布林/著 鄧悅現/譯 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版

本書的作者帕梅拉·戈布林是與法國盧浮宮同屬一個建築羣的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館長,同時也是該館的時裝與紡織品館總策展人,她曾經策展過多位時裝大師的回顧展。《時裝的自白》圍繞11位傑出服裝設計師——保羅·波烈、克里斯托巴爾·巴倫西亞加、格蕾夫人、亞歷山大·麥昆、瑪德琳·維奧內特、加布裏埃爾·香奈兒等,以他們的語氣與讀者對話,討論有關着裝技巧、女人氣質、優雅祕訣的問題。時尚是一種與金錢無關的藝術,奢侈從不是炫耀。一場大型時裝採訪拼盤,深入淺出,讀來像是真實的採訪和對話,很有意思。

《棲血膚下:亞歷山大·麥昆傳》

【英】安德魯·威爾遜/著 張虹/譯 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版

有人說有三位服裝設計大師的作品改變了女人的穿着,可可·香奈兒、伊夫·聖·洛朗,還有本書的傳主——李·亞歷山大·麥昆。本書以一個極爲浪漫的視角講述了亞歷山大·麥昆這位富有遠見和創造力的時尚教父的一生,從他在倫敦的童年時光,到劃時代的職業生涯,再到最後四十歲時離奇的自殺。在麥昆的右上臂紋着幾個字,是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中海倫娜說的一句話:“愛不是用眼睛來看,而是用心來感受”,這句話是理解普通人李·麥昆和時裝設計巨星亞歷山大·麥昆的關鍵。看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搜索一下麥昆設計的秀場,可以更好地帶你認識那個敏感、矛盾又天才的酷男孩。在麥昆的作品裏,你看到的不僅僅是服裝,更多的是藝術,還有對藝術內涵、邊界的拓展。一個人可以通過服裝去表達如此多的東西,令人無比仰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