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進行的一場2020年奧運會女籃預選賽中,中國女籃以64-62擊敗了西班牙女籃。此戰過後,中國女籃兩站兩勝,球隊也得以提前取得了晉級奧運會的權利,這也是中國女籃第九次獲得奧運會的參賽資格。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與中國女籃的出色相比,中國男籃在奧運會預選賽中的表現卻不能讓人滿意。在去年夏天進行的男籃世界盃上,中國男籃沒有取得亞洲區第一的成績,從而失去了直接晉級奧運會的資格——考慮到奧運落選賽的水平較高這一事實,中國男籃基本失去了晉級今年奧運會的資格。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那麼,在男籃世界盃過去的這幾個月時間裏,中國男籃的水準取得了進步嗎?整個籃壇的思維能夠與時俱進了嗎?

一、外援四節四人次制度背後的邏輯問題

在本賽季開始前舉行的CBA股東會議上,各方表決通過了新的外援制度:從2020-2021賽季開始,CBA將實行四節四人次的外援制度,上個賽季排名後5位的球隊可以使用4節5人次。這意味着,CBA實行了幾年的外援4節6人次(末節單外援)制度正式宣告結束。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CBA股東大會之所以做出這種決定,是因爲大衆會推導出這樣一種邏輯關係:國家隊戰績不好→國內球員在CBA表現不好(主要是指進攻端不會打持球)→外援多持球阻礙國內球員發展。

這種簡單的推導方式看似很有道理,但在本質上是一種無視籃球運動本身規律的行爲。

球迷們所推崇的持球型國內球員,筆者更喜歡把他們歸納爲【高回合佔有率的球員】。通常而言,這類球員無非就是三種類型:能夠打大量擋拆的後衛(郭艾倫),能夠兼顧擋拆和麪筐單打的側翼(丁彥雨航)和低位能力強的中鋒(王哲林)。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這些球員之所以能夠在進攻端達到【高回合佔有率】標準,是因爲他們能夠在進攻端做一些難度更高的事情來消化球權:後衛要有更好的運控技術、突破攻筐和持球投能力;側翼球員在運控方面的要求會更低一點,但攻筐和持球投的要求絕對不能低;低位型中鋒,則至少要具備出色的對抗能力和相應的低位小技術。

與之相對的是,那些只能做 定點(包括定點突破)、空切之類簡單工作的球員,是很難提高自己【回合佔有率】的。

不幸的是,我們的多數國內球員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後衛線運控差的球員都很多,更別說極度稀缺的持球投技能了),甚至於幾名耳熟能詳的國手和多數球員之間存在着巨大的檔次差異: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易建聯現在回合佔有率都不高了)

刻意通過政策的因素給這些國內球員提高回合佔有率,只會讓場上的一些低級失誤更多、讓這些球員的效率更低。

這方面一個鮮明的案例就是八一隊,他們要賦予球隊的4-5號位打更多的低位背身,但付豪目前的水準根本不該打這麼多低位,許鍾豪根本就應該被限制在低位要球的次數。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八一這些球員消化高球權之後效率低下)

當然,由於 大外援是很多球隊的防守核心,CBA新的政策還會導致聯賽的整體防守水準下滑,可能這些球員提升回合佔有率之後效率不會出現明顯的下滑。

但新的悖論又出現了:如果一個國內球員在長年累月的聯賽裏尚且不能面對更強的防守,他在水準更高的國際大賽又怎麼面對強度更高的防守呢?

本質上,筆者認爲輿論對於防守的理解過於簡單淺了。

對於防守的理解過於片面

籃球場上的五個位置,對於防守的權重不是每個人佔20%的,而基本是 按照着身高高矮來決定影響力大小的。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易建聯是防守核心)

對此,筆者可以舉出兩個鮮明的例子。

案例一

山西的劉冠岑和富蘭克林是被外界認可的外線防守球員,但他們真正的防守核心是大外援莫蘭德。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當莫蘭德在場時,山西每百回合就丟107.1分——比防守最好的廣東還低;而一旦他下場,山西每百回合就要丟116.9分,接近於防守第13的上海。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案例二

福建其實有不錯的側翼資源,他們的外援杰特防守投入度也尚可,但他們每百回合要丟120.2分,是CBA第四高的: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這裏面的重要原因是,他們的中鋒對於防守有着巨大的負面效應: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對於這樣一名護筐意識和熱情都很糟糕的中鋒,多去講什麼策略的問題已經不重要了,這就是他防守水準不夠的問題,而且不是諸如“只要他願意防守/有人教他,就能提高球隊防守水準”之類言論可以解決的問題。

時至今日,我們中的很多媒體人和球迷仍然在誇大個人防守籃板數據在防守端的作用。這裏要強調一下, 個人防守籃板球數據不是不重要,但這個數據不僅讓人忽視了那些對團隊防守籃板球有正面效應的球員(比如:卡位積極的張兆旭), 還會讓人們忽視了5號位球員對於護筐的重要性。

當然, 護筐也不完全等於簡單的蓋帽數據。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韓德君這次積極護筐,讓馬尚投了中距離)

比如:遼寧隊的韓德君就是一個被蓋帽數據低估的熱情護筐手。有他在場的時候,遼寧百回合就丟111.0分;而當他不在場的時候,遼寧百回合就要丟116.8分: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如何評估內線球員在防守端的價值,是整個CBA乃至中國男籃國家隊需要正視的問題,而不是僅憑一個防守籃板數據去評價一切。

相比於以上幾項,筆者倒是很樂意看到CBA的另一種現象:也許是吸取了男籃世界盃缺乏射手的教訓,一些球隊的4號位球員開始多投三分球了。

三、空間型4號位的崛起

這其中,朱旭航和邢志強是最值得褒獎的兩名球員。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朱旭航過往雖然被人冠以“投籃準”的美名,但他實際上很少投三分球,本賽季開始後開始瘋狂出手三分球,且在本次休賽期來臨之前維持了每36分鐘7.2次出手的產量,和39.6%的三分球命中率。

邢志強早在兩個多賽季以前就開始嘗試多投三分球,但那個賽季的三分球命中率並不高;在經過了兩年的打磨後,邢志強現在已經徹底走向了這條路——在此次休賽期來臨之前,他每36分鐘要出手9.3次三分球,三分球命中率44.9%。隨着這種風格的轉變,他在進攻端的價值明顯更高了,出場時間也逐漸升高。

與廣廈一戰,對方很想讓胡金秋留在籃下護筐,所以一反常態讓胡金秋去防山西隊的中鋒、讓蘇若禹去防邢志強,結果自然是蘇若禹也很難支援籃下,執行激進策略的廣廈依然無法兼顧好護筐問題: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蘇若禹在防邢志強,胡金秋防莫蘭德)

同樣類型的球員,CBA還有好幾個。

北京隊的朱彥西是這類球員的先鋒,他依然是國內最好的空間型4號位球員之一;廣東隊的杜潤旺在新秀年就有出色的三分球表現,本賽季基本維持住了這種表現;吉林隊的代懷博投射能力也出戰,他和原帥、瓊斯同時在場時,吉林隊每百回合要得136.2分(歷史級別的進攻效率):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深圳的盧藝文也在延續這種風格,但他本賽季準星有所下滑;青島的王慶明和焦海龍,能夠儘可能把這個位置的投射延續性做好……

4號位球員多投三分球,對於空間的加成意義是非常明顯的,這是CBA大半個賽季裏最讓人欣喜的進步。

當然,也有一些球隊還沉浸在過去的理念裏。筆者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不知真假),某國產內線球員問教練自己應不應該開發三分球,教練告訴他:不需要……

女籃晉級奧運會了,男籃這半年有進步嗎?

在整體進步幅度較低的女籃圈,中國女籃理念怎麼樣可能不是特別重要;而在整體進步幅度巨大的男籃圈,中國男籃再也不能固步自封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