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爲劉備謀劃過西川益州是一個重要的根據地,依據天險,可以保有自己的實力,荊襄九郡,是向外擴張的橋頭堡。

而魯肅見孫權時,也做過相似的謀劃:益州和荊州,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爲什麼都要取益州,因爲大家對劉璋的評價都是:"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其實在我看來劉璋不是闇弱,而是仁弱,就是心眼太實,太愛惜百姓,不夠狠。

張魯要打劉璋,劉璋還沒打就覺得打不過,想請曹操來幫忙。結果一來二去,請來了劉備,幫忙到葭萌關抵擋了漢中的張魯。

劉備想要取成都,只能在蜀中以葭萌關爲基地,一步步向南進發。結果到了雒城就被張任抵擋住,還失去了副軍師龐統。

無奈的劉備只好退守涪關,然後向荊州的諸葛亮求救。於是諸葛亮留下關羽守荊州,帶着趙雲、張飛兵分兩路入川。

《三國演義》中詳寫了張飛與老將嚴顏的打鬥,略寫了諸葛亮一路。但是從兩路人馬的進發速度來看,蜀道一點也不難走,很快兩路人馬就會師在雒城。

雒城之後,再打下綿竹就能直逼劉璋的成都。

劉璋的手下出主意,說打劉備要打持久戰,他們兵糧少,把百姓遷走,堅壁清野,不給劉備留下一點糧食和補給,只要拖個一年半載,荊州兵就會不戰而退。

這是個不錯的方法,但劉璋卻沒有這麼做。劉璋說:“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備敵也。此言非保全之計。”

後來劉備兵臨城下,劉璋想要投降。手下謀士又出主意說,城中有數萬軍士,糧食足夠一年喫,我們爲什麼要投降呢?

劉璋又說:“吾父子在蜀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戰三年,血肉捐於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

於是劉璋投降了,益州歸了以“仁德”著稱的劉玄德。

不知道當年被火燒了家園的新野縣十萬百姓,顛沛流離無家可歸之時,聽了“闇弱”的劉璋這樣的話,會作何感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