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重擊之下,別人減薪裁員,蘇小柳竟然還在招人擴軍。在這些門店中,蘇小柳從三個方面做了內控成本。

“疫情在家待着瘮得慌,望各位好友推薦如下人員......”

前幾日,蘇小柳聯合創始人周小瑜在朋友圈發佈招聘信息。

這是個意外的消息。疫情重擊之下,別人減薪裁員,蘇小柳竟然還在招人擴軍?

這讓我很好奇。

餐飲老闆內參 王新磊 | 文

招聘:爲機會做準備

2月6日,周小瑜發佈的招聘信息,共招聘6個崗位的人,人員將近10人。其中包括店長數名、門店廚師長數名、點心師數名等等。

看到這個招聘信息,我第一時間聯繫了周小瑜。

我很好奇,當下,很多餐飲企業都在減薪裁員,你們竟然還在招人擴軍?

他說,他們本來就有擴展計劃。蘇小柳現在15家門店,2020年計劃再開4到5家。這次招聘是爲下半年做準備。

周小瑜的回答,聽起來完全沒有考慮疫情的壓力一樣。

這讓我更好奇了。

疫情重擊餐飲業,很多企業都在關店,或者不開店。就連一些頭部品牌,都在大喊“壓力太大”,爲什麼蘇小柳還能按計劃準備?

周小瑜說,一個是體量,蘇小柳成立三年,只有15家店。體量不大,壓力也不太大。

另一點就是心態。

“儘管現在疫情何時結束還不確定。但是,我們堅信春天一定會到來。我們要爲開店做準備。如果現在不準備,等到疫情過去之後,運營就會出問題、跟不上,有機會也抓不住。”

這聽起來顯得太過樂觀,而周小瑜恰恰強調“不必過分悲觀”。

“當下需要保持鎮靜,恐慌只會讓自己更焦慮。疫情之後,我們反而認爲有一個機會。現在就要爲之後的機會做準備。”

當然,疫情的影響是共同的。蘇小柳也不例外。

截止現在,蘇小柳 15 家門店中,8 家在正常營業。其中,2 家在做外賣,6 家在做外賣+堂食。營收只有平時的四分之一。人員工資硬性支出,每個月有 300 萬左右,佔營收的 15-20 %。

儘管經營有壓力,蘇小柳管理團隊認爲,不需要通過減人的方式來解壓。

“我們沒有減人,可能會減薪。這是一個靈活的處理,儘量按國家要求去做,即使減薪了,員工和管理層也都理解,畢竟這是非常時刻。”

看慣了餐飲人種種悲鳴,突然對周小瑜的這種樂觀有點不適應。

提前預留了3個月風險金

這其中有幸運的成份。

蘇小柳的產品主要以麪食、點心新鮮現做爲主,不做過多庫存。

另外,蘇小柳主打“手工現做”,在各個環節釋放“手工現作”的體驗:所有產品都在明檔現做、十幾位手工匠忙碌地包制小籠和麪點、檔口小籠的羅列和蒸汽的營造……正是這種“手工現做”,強調新鮮,避免了長時間存儲,減少了庫存壓力。

▪ 攝影:羅小克

除了幸運,還是實力。

2019年,餐飲業同店比嚴重下滑,而蘇小柳是增長的。

在上海,蘇小柳異軍突起,創造出高於同業3倍的坪效、3倍的日翻檯率。

最重要的是,他們經營管理做得好,做到了“未雨綢繆”。

這一次,疫情突如其來,但是他們卻早已經儲備“風險金”。成立3年來,蘇小柳的“風險金”,每月從營業額中提取,預防突發的危機。

風險是不確定的,但是“風險金”是確定的。正是這份保障,提高了蘇小柳的抗風險能力,讓蘇小柳管理團隊在危機更從容。

擴展渠道

除了內部因素,外部的因素也給蘇小柳創始了新機會。

當前,很多城市都關停了餐飲門店,上海還沒有硬性關停。

在蘇小柳依然正常營業的門店中,2家主做自提、外賣;其它6家兼做外賣+堂食。

在這些門店中,蘇小柳從三個方面做了內控成本。

對員工:門店按客流,輪崗上班;

對產品:減少複雜菜品,提高效率;推廣半成品預定;

對渠道:進社區,進寫字樓。

“門店開關,都是在承擔社會責任。我們開業,也不能只強調運營成本,還要看消費需求。我們這些門店,都在社區和商圈,是有消費需求的。”

2月9日,隨着上海一些公司復工,蘇小柳在門店2公里,正在大力擴展新渠道:進社區、進寫字樓。

周小瑜說,應對疫情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但是春天一定會到來,危機之後就是一個機會。

總結

看慣了餐飲人種種悲鳴,突然對周小瑜的這種樂觀有點不適應。

疫情重擊之下,恐懼和焦慮成了共識。

任何販賣恐懼和焦慮的文章,都會獲得高贊。

無數個聲音,在哭窮:減薪、裁員。

“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常常成功”的冷靜,成爲了稀缺的聲音。

可是,再回看蘇小柳,很是感慨他們的積極舉措:

風險是不確定的,但是“風險金”是確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