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1308-1385),元畫家。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末官理問,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維庸案牽累,死於獄中。傳世代表作有上海博物館藏《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葛稚川移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圖》等。

王蒙《東山草堂圖》(局部)

王蒙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寫景稠密,佈局多重山覆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爲“元四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蒙《東山草堂圖》(局部)

元四家中,王蒙的繪畫語言最豐富,兼具行家和戾家之長,因此學王蒙容易學到本事。王蒙畫,概言之:以元人筆墨,運北宋丘壑,得晉唐氣質。王蒙的山石皴法,大抵有牛毛、解索、短披麻幾種,雖則繁複,不覺雜亂,筆意松活、古秀、蒼老,望之鬱然深秀。王蒙用墨喜乾渴,很少漫漶的溼筆,即便渲染墨色,筆下水分也少,有書寫意味的筆觸朗然可辨,用幹筆卻表現出江南山水的秀潤和溼氣,難得!讀王蒙畫,屋宇勾勒,人物神情,山石樹木用色,隱隱透出的中古氣質,讓我想起魏晉墓壁畫和顧愷之、展子虔、李思訓。元四家中,唯王蒙最喜設色,用色亦鮮明,而畫的氣質,卻與古會,可見,畫的古意,無關乎水墨或設色,關乎其人。王蒙山水,經營佈局,得宋人法,層巒疊嶂,茂林密竹,畫面繁複,筆頭卻是松活的,因此不覺沉重悶氣。

王蒙的畫代表由元入明的啓蒙畫派,他的新觀念表現在筆墨和佈局,以其密集的牛毛皴相對於趙孟頫以來的清逸簡淡,以其繁密高疊的山石相對於倪瓚的一河兩岸,在中國繪畫史上,王蒙的地位就像荊浩、李唐、趙孟頫一樣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性。

王蒙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遠宗摩詰(惲南田語)”。

王蒙《東山草堂圖》(局部)

明董其昌更推祟其爲爲"天下第一王叔明"。

元代末年,王蒙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再次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維庸案牽累,死於獄中。終其一生,他都交織在江湖與廟堂之間,黃鶴不遠,而官場彌近。

《東山草堂圖》

王蒙

立軸 紙本設色

縱111.4 釐米 橫61 釐米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創作此畫時,王蒙已初具自家風貌,用筆切實穩厚、靈活鬆快,極細微處,均無輕率之筆。此畫作隔水草堂,磊石重疊,秋林疏爽,高士閒居。圖中山石的形制皆偏於方。無論是松樹的勾、皴,柏樹的葉點,其他雜樹枝葉的雙勾,還是山石的皴線、苔點,都刻畫得極其密實、精細,故別有一種穩重蒼鬱意象。後人中如沈周,得力於此者甚多。

編輯

Angie

線上書店

Online Bookstore

江西美術出版社 出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