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萊德博格曾經說過:"同人類爭奪地球統治權的唯一競爭者就是病毒。"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約書亞·萊德博格(Joshua Lederberg) 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的確,疾病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而衛生防疫,則是人類與各種細菌、病毒做鬥爭的重要手段。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認識到"疫病"的可怕。

古代的"疫病"概念,和現代的傳染病有相似之處。

疫病傳染性強,又常常在人們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來襲,造成大面積流行,不論性別和年齡,人羣普遍易感,起病急,危害大。

瘟疫,在生理上讓人們虛弱甚至死亡,在心理上使得人們驚慌失措。《周禮》《禮記》中都有"以索室毆疫,大喪""民必疾疫,又隨以喪"等記載。

根據甲骨文和出土文物來看,早在夏商時期,人們已經養成了洗手、洗腳等衛生習慣,有利於防止疾病傳播。

《禮記·內則》中說:"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說明當時已經有早上起牀之後把室內打掃一遍的習慣。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春秋"樊夫人龍贏"青銅盤、匜河南博物院藏(圖自河南博物院官網)兩者均爲古代盥洗器

《詩經·唐風·山有樞》中,晉國人諷刺晉昭公"子有廷內,弗灑弗掃",看來當時,室內衛生做不好是要受到鄙視的。

除了大搞衛生預防疫病以外,先秦的人們還在努力思考:疫病是怎麼產生,又是怎麼傳播的?

雖然當時沒有細菌、病毒等生物學概念,但人們已經察覺到,疫病的發生與季節有一定關係。

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漱上氣疾。--《周禮·天官·疾醫》

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意識到,隔離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傳播。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上,已經出現了對麻風病隔離院的記載: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

意思是,甲正在接受城旦(築城)的刑罰,服刑還沒有結束,現在得了麻風病,該如何處置?應當把他轉移到癘所再處理。

這裏的"癘所"就是專門隔離麻風病人的機構。

西漢元始二年,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疫病隨之而來。漢平帝下詔:"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爲置醫藥。"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關於設立公立臨時疫病隔離醫院的記載。

東漢延熹五年,名將皇甫規率領軍隊征討隴右地區,軍中不幸發生疫病,皇甫規"親入菴廬巡視",這裏的"菴廬"指的就是軍隊建立的臨時性隔離醫院。

除了隔離之外,秦漢時期的醫家,也總結了一些治療疫病的藥方。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張仲景畫像

東漢名醫張仲景,其宗族原來有二百多口人,由於疫病流行,不到十年,族中只剩六七十口人了。張仲景因此立志行醫,確立了中醫的許多治則治法。

他撰寫《傷寒雜病論》,其中記載的三承氣湯、竹葉石膏湯等,都爲今後疫病的治療打下了基礎。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魏晉隋唐時期,出現了幾位在疫病治療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醫家。

東晉醫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對天花、虜黃病(即現代所說的黃疸)、沙蝨病(恙蟲病)等傳染病的症狀、治法都有詳細的記錄。

特別是對沙蝨病病原體、感染途徑、發病地域、臨牀特徵等的準確記載,堪稱世界上最早的沙蝨病觀察記錄。

山水間多有沙蝨,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蟲在水中,着人身,及陰天雨行草中,亦着人,便鑽入皮裏。其診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後,令百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自有山澗浴畢,當以布拭身數遍,以故帛拭之一度,乃敷粉之也。

--《肘後備急方·治卒中沙蝨毒方第六十六》

隋代醫家巢元方主持編纂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第一部專論疾病病因和證候的著作。

書中認爲疫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是"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提出疫病的預防"須服藥及爲法術以防之"。書中記載的"蠱毒",很多學者認爲就是現在的血吸蟲病。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僅總結了許多治療傳染病的方劑,還提出用燻藥法進行空氣消毒、向井中投入藥物給水消毒等消毒法。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孫思邈還主張,要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要常習不唾地"--不隨地吐痰

"勿食生菜、生米、陳臭物"--米和菜都要做熟再喫,腐爛的食物不要喫

"食畢當漱口數過"--喫完飯要漱口

"食畢當行步躊躇"--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宋元時期,對各種疫病的理論和實際防治經驗都有了很大提升,格外重視疫病的預防和治療。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宋)李唐《炙艾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兩宋時期,發生了多次疫病流行,其中大部分時間,朝廷都派醫官到地方診視,併發放藥物救濟。

紹興十六年……夏,行都疫……已未,分遣醫官循行臨安療病者,於秋乃止。

紹興二十六年……夏,行都又疫,高宗出柴胡製藥,活者甚衆。

--《宋史·五行志》

在南宋,軍隊中配置防疫藥品已經成爲制度。

每年夏秋是流行病高發時節,常由太醫局擬定藥方,配置瘴藥、夏藥及臘藥,由惠民局、和劑局支付,分發給各地軍隊,以作爲常備藥物。

明代防疫史上值得記述的一筆,是人痘接種術的推廣。

人痘接種術預防的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天花。

天花,又名"痘瘡""痘疹"等,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

天花患者會在皮膚上成批依次出現斑疹、丘疹、瘡疹、膿疤等皮疹,最後結痂,遺留疤痕。

天花的傳染性很強,病情重,病死率較高。但患過天花後的存活者,則會擁有終生免疫力。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天花病毒(圖自網絡)

人痘接種法,就是將天花患者的痘癡研粉吹入健康人的鼻孔中,使其感染,進而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

這種接種法也被稱爲"旱苗法",是當時人痘接種術的主要方法。

但是人痘接種法應用的初期,種痘術還不夠成熟,醫生對這種預防法的掌握也不夠熟練,種痘失敗率較高,甚至種痘不成,反而危及健康人的生命。

陳評事生一子,頗鍾愛……其受用過分,未幾,種痘夭。--(明)郭鈺輯《金陵瑣事剩錄》

到了明末清初,人痘接種術已經有所改進,成功率提高,並在全社會範圍內廣泛推行。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聞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近來種花一道,無論鄉村城市,多處盛行。--(清)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

清代中後期,霍亂、猩紅熱等烈性傳染病傳入中國,因此,在醫學領域也出現了一批防治這些傳染病的著作。

如:防治鼠疫有鄭肖巖的《鼠疫約編》,以及在此基礎上羅芷園增輯的《鼠疫彙編》,防治猩紅熱有金德鑑的《爛喉丹痧輯要》,防治霍亂有王孟英的《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等。

1910年11月,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了"黑死病"。

四個月內,疫情波及五省六市,死亡人數達60000多人。

時年31歲的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帶人奔赴疫區,對屍體進行解剖,發現了一種新型鼠疫--肺鼠疫。

1911年1月,伍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鼠疫研究所。同時,他請求清政府採取建立隔離醫院、控制疫區交通、加強鐵路檢疫、火化鼠疫患者屍體等措施。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他依據當時世界上最爲先進的防疫理念和辦法,僅用了四個月時間,便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這一場抗擊鼠疫的行動,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較爲成功的大規模傳染病控制行動。至今,在控制未知傳染病時,伍連德的方案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伍連德與他的抗擊鼠疫小組成員,圖自瀋陽旅遊局編《傳奇盛京名士風流》

爲了介紹此次控制鼠疫的成功經驗,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舉行了"萬國鼠疫研究會"。

參加會議的有英美等11國的代表,共33人,伍連德任中方首席代表。會議宗旨爲研討微生物學及傳染病學理論。

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國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

據統計,世界上的死亡總人數中,死於傳染病者佔三分之一。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人們相繼消滅了天花、脊髓灰質炎等曾經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傳染病。因此,一種樂觀的論調認爲,無論如何,傳染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然而,近年來相繼出現的艾滋病、SARS乃至現在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用冷冰冰的事實告訴人類:距離解決傳染病問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幸運的是,縱然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永無止境,仍有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與醫護人員,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爲制服病魔貢獻着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向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參考資料:

鄧鐵濤《中國防疫史》

王文遠《古代中國防疫思想與方法及其現代應用研究》

王玉德《試論中國古代的疫情與對策》

除了大搞衛生預防疫病以外,先秦的人們還在努力思考:疫病是怎麼產生,又是怎麼傳播的?

雖然當時沒有細菌、病毒等生物學概念,但人們已經察覺到,疫病的發生與季節有一定關係。

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漱上氣疾。--《周禮·天官·疾醫》

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意識到,隔離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傳播。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上,已經出現了對麻風病隔離院的記載: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

意思是,甲正在接受城旦(築城)的刑罰,服刑還沒有結束,現在得了麻風病,該如何處置?應當把他轉移到癘所再處理。

這裏的"癘所"就是專門隔離麻風病人的機構。

西漢元始二年,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疫病隨之而來。漢平帝下詔:"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爲置醫藥。"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關於設立公立臨時疫病隔離醫院的記載。

東漢延熹五年,名將皇甫規率領軍隊征討隴右地區,軍中不幸發生疫病,皇甫規"親入菴廬巡視",這裏的"菴廬"指的就是軍隊建立的臨時性隔離醫院。

除了隔離之外,秦漢時期的醫家,也總結了一些治療疫病的藥方。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張仲景畫像

東漢名醫張仲景,其宗族原來有二百多口人,由於疫病流行,不到十年,族中只剩六七十口人了。張仲景因此立志行醫,確立了中醫的許多治則治法。

他撰寫《傷寒雜病論》,其中記載的三承氣湯、竹葉石膏湯等,都爲今後疫病的治療打下了基礎。

中國防疫極簡史:有些辦法,千年有效!

魏晉隋唐時期,出現了幾位在疫病治療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醫家。

東晉醫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對天花、虜黃病(即現代所說的黃疸)、沙蝨病(恙蟲病)等傳染病的症狀、治法都有詳細的記錄。

特別是對沙蝨病病原體、感染途徑、發病地域、臨牀特徵等的準確記載,堪稱世界上最早的沙蝨病觀察記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