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新網4月7日電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消息,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160億元,重點用於雲南、貴州、四川、甘肅、陝西等22個省(區、市)內“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安置住房建設補助。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民盟中央、民盟貴州省委及黔西南州委統戰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冊亨積極開展“星火計劃、科技扶貧”,引導河谷地帶農民種植早熟蔬菜,並探索出一條“菜菜稻”的生態循環農業水旱輪作生產模式,使耕地得以最大效益利用,也實現了農業生產方式的優化升級及市場經濟效益綜合提升。

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道 西媒稱,同爲人口大國和新興經濟強國,中國和印度面臨着根除國內飢餓現象的共同挑戰,這兩個國家消除飢餓本身就意味着全球範圍內的飢餓現象減少40%。

據埃菲社4月9日報道,不過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依然面臨一條漫長的道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印度和中國分別有1.95億和1.34億人營養不良。

報道稱,全世界有7.95億人在忍飢挨餓,僅亞洲就佔65%,但國家與國家之間又存在巨大差距。例如人口因素對中國和印度影響很大。

中國有超過13億人口。1990年以來,在持續的經濟增長中,中國的長期營養不良人口已減少了一半以上,越來越多的窮人從經濟增長中獲益。

但糧農組織的經濟學家戴維·道說,這種模式已不會再像以前那樣運轉良好,因爲很多人生活在偏遠地區,在融入市場經濟和提高收入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的專家陳志鋼強調,中國當局對貧困的關注高於飢餓,計劃到2020年使7000萬人擺脫貧困狀態。他表示,國際組織手中掌握的數字要高得多,但不管怎樣,這些努力將有助於同時消除飢餓現象。

報道稱,爲此,中國政府正在加大對這一羣體的關注力度,與私人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動農業改革。過去十年來,中國政府通過提供補貼、免除稅收、積累盈餘和提高基本產品最低價格等措施來扶持農產品生產者。

陳志鋼認爲,今後的關鍵在於保證有足夠的農產品產量爲人口提供可持續的食品供應,逐步降低對進口的依賴。

對於一個環境問題十分嚴重的國家來說,這並非易事。在城市和工業大發展之後,據估計中國約40%的耕地已經退化。

報道稱,中國和印度都存在過度使用化肥、電力和水資源的現象,這些做法對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破壞。印度在上述領域對農業生產者提供高額補貼。戴維·道說:“印度的這些政策大大推動了削減貧困和提高糧食安全的工作。”

但他強調,印度在交通、灌溉、科研,以及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投資存在很大缺口。糧農組織認爲,印度的進展太慢,貧困人口和農村人口幾乎沒有從經濟增長中獲益。

西媒:中國1.34億人營養不良 根除飢餓須攻堅克難

資料圖片:糧食安全

西媒:中國1.34億人營養不良 根除飢餓須攻堅克難

冊亨縣者樓河河谷地帶的早熟蔬菜生產基地。 楊雲 攝

中新網冊亨4月10日電 題:“統戰扶貧”助冊亨貧困村變小康村

“一樣的土地,一樣的種植蔬菜,有沒有科技含量效果大不一樣。”貴州省冊亨縣者樓街道辦羊場村的老支書、致富帶頭人岑南光說,“羊場村二十餘年來靠種植早熟蔬菜,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曾經飯都喫不飽的貧困村,如今依靠科技扶貧種植早熟蔬菜脫貧致富,大部分人家蓋起了新房,一部分人還購買了農用車或小轎車。

羊場村地處貴州黔西南州冊亨縣東面,是典型的布依族聚居村寨,是一個以種植蔬菜爲主產業的專業村;該村位於縣城東面,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628戶2653人,蔬菜種植面積1800多畝,201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已接近6000元人民幣。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羊場村村民和冊亨縣大多數農民沒有任何區別,靠天喫飯卻總也喫不飽飯。“窮則思變,作爲一村的當家人,總要想辦法讓家人喫飽飯。”岑南光告訴記者,冊亨縣者樓河河谷日照豐富,氣溫適宜,全年無霜期達345天,素有“天然溫室”之稱,非常適合種植早熟蔬菜。“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帶人到臨近的黔南州羅甸縣學習早熟蔬菜種植技術後,回來便開始試種早熟蔬菜。”

“一開始村民們也不是很積極,因爲我們試種也不是一帆風順。”岑南光說,“由於試種初期技術掌握還不成熟,早熟蔬菜生產效果不明顯。”

爲鼓勵已經開始主動謀劃未來的羊場村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冊亨縣委縣政府依託者樓河河谷地帶“天然溫室”的自然資源優勢,提出把早熟蔬菜產業作爲河谷地帶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來培育。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民盟中央、民盟貴州省委及黔西南州委統戰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冊亨積極開展“星火計劃、科技扶貧”,引導河谷地帶農民種植早熟蔬菜,並探索出一條“菜菜稻”的生態循環農業水旱輪作生產模式,使耕地得以最大效益利用,也實現了農業生產方式的優化升級及市場經濟效益綜合提升。

在岑南光等人的示範帶動及黔西南州“星火計劃、科技扶貧”的政策支持下,羊場村早熟蔬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從最初的4畝到100多畝,再到現在的1800多畝,品種也從最初的單一化逐步走向多樣化,有辣椒、西瓜、棒豆、茄子、番茄、黃瓜等。

最近這幾年,每到4—6月份早熟蔬菜上市季節,外地商販就直接開車到農戶的田邊地頭收購新鮮蔬菜,價格也比較可觀,一畝早熟菜可收入5000元左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者樓模式”。

在羊場村的輻射帶動下,冊亨縣早熟蔬菜面積不斷擴大,2015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近13萬畝,產量13萬噸以上,產值達1.2億元人民幣,菜農戶均收入達8000元以上。如今,冊亨已經形成沿者樓河河谷地帶72公里的蔬菜長廊,早熟蔬菜生產覆蓋了冊亨縣6個鄉鎮,“者樓模式”已成爲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四大模式之一。

種植了十餘年蔬菜的村民羅尚林告訴記者,“靠種植早熟蔬菜自己蓋上了新房,現代化家電也全部用上。近三年來,隨着國家惠農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銀行存款也是穩步增長。”

“近年來,統戰部門積極與定點扶貧鄉鎮黨委、政府搞好對接,在幫扶誰、幫什麼、怎麼幫方面與當地幹部羣衆共同研究、充分協商,確保幫扶工作符合實際需求。”冊亨縣委統戰部副部長楊建春介紹說。

黔西南州地處石漠化山區,脫貧攻堅任務繁重。爲了幫助黔西南州加快發展,1990年,國家有關部委和各民主黨派中央在黔西南州啓動了“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建設,20多年來,統一戰線建立試驗區聯合推動組,全力幫扶黔西南州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成爲了“多黨合作、智力扶貧”的生動實踐,促進了黔西南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26年間,統一戰線聯合推動組先後投入資金30多億元,在黔西南州實施了百萬畝旱地糧食豐產示範、50萬畝優質烤煙基地、30萬畝芭蕉芋豐產工程、50萬畝林業高效豐產工程、30萬畝金銀花基地、草地畜牧業等星火計劃和科技扶貧項目404項,協調引進智力支邊項目1397個,扶持資金9821萬元,探索出民族貧困地區依靠科技創新加快脫貧步伐的“黔西南模式”。(完)

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8日電 (記者 閆文陸)“精準扶貧”是長效扶貧措施之一,作爲其中的一部分,新疆昌吉市出現定單式扶貧方式,有效解決了部分民衆的貧困問題。

在國家的大力幫扶下,新疆扶貧工作成效顯著。2015年新疆貧困人口脫貧達174萬人。新疆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

新疆昌吉市中山路警苑社區是2014年新成立的社區,有4000多戶、1萬多人,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社區內流動人口多、失業人員也較多,社會管理難度比較大。社區黨支部書記彭芳8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稱,現在就業市場是招工難與工作難並存,我們社區熟悉當地的人員,可以給貧困戶做一些技能培訓,也可以爲他們進入企業做擔保。同時我們也通過了解企業的用工需求,通過定單式扶貧,實現勞動力輸出,既解決了企業招工難的問題,也解決了貧因人口的工作問題,實現了他們的社會價值。

當日,適逢昌吉別院小廚總經理劉德武在社區開展送愛心捐贈活動。該企業向社區捐助物資1萬餘元。據瞭解,劉德武是在由國家統計局昌吉調查隊、昌吉州財政局等工作人員組成的住警苑社區“訪惠聚”工作組的推薦下來社區獻愛心的。

“訪惠聚”工作組組長、國家統計局昌吉調查隊價格科科長冶曉萍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今年“訪惠聚”工作的重點。警苑社區的貧困戶比較多,僅僅依靠社區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們發揮與企業接觸比較多的優勢,聯繫社會愛心人士幫扶困難民衆。

昌吉別院小廚目前有三個店面,100多位員工。劉德武說:“我初中畢業後從甘肅來到新疆,從給別人打工到開店,知道貧困的難處,我想通過自已的愛心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今天工作組介紹社區的‘40、50’人員比較多,我希望他們能到我的企業去工作。暫時幫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份穩定的收入有助於度過難關”。

劉德武說,定單式扶貧方式非常好,他願意發動更多的愛心企業及愛心人士加入。

據彭芳介紹,造成貧因的主要原因有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缺乏勞動能力等,在資金幫扶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就業幫扶。(完)

【延伸閱讀】發改委大幅增加易地扶貧搬遷中央預算內投資

中新網4月7日電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消息,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160億元,重點用於雲南、貴州、四川、甘肅、陝西等22個省(區、市)內“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安置住房建設補助。與2015年的55億元相比,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增加了105億元。

綜合考慮區域成本差異、安置資源條件、工程實施難度等,從2016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全面提高易地扶貧搬遷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標準基礎上,按照東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以及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三檔,制定了差異化補助政策。

據悉,易地扶貧搬遷是國家發展改革委2001年啓動實施的一項專項扶貧工程,截至2015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63億元,支持搬遷“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農村貧困人口680萬人。

(2016-04-07 21:24:01)

西媒:中國1.34億人營養不良 根除飢餓須攻堅克難

圖爲于都縣羅坳鎮古嶂村深山移民在移民搬遷扶貧安置小區看新房

中新網贛州4月7日電 (記者 龐無忌)未及立夏,江西南部的贛州地區已是陽光灼熱、樹木蔥鬱。贛州贛縣五雲鎮夏潭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邱少俊這幾天特別忙碌:“馬上要開始春耕,合作社的甜葉菊種苗要出苗了,必須抓緊安排;我還在聯繫播放露天電影,豐富村民生活。”

這位來自北京的“80後”第一書記原在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任職,2015年7月經選派來到夏潭村,主要工作就是精準扶貧。

贛州是江西區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設區市,也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有着61戶貧困戶的夏潭村是國定貧困村,也是國土資源部的精準扶貧試點之一。

當江西老表遇上北京“80後”

從一家一戶地挨個兒到村民家中拜訪,到與老表們商量甜葉菊合作社的籌建,再到搭大棚、編旅遊規劃,邱少俊幾個月的“下鄉”時光一直十分忙碌。“要真說起農村那些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邱少俊感嘆。他比之前在北京工作之時,曬黑了很多,但卻爲村子裏帶來了很多變化。

夏潭村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建起了第一個合作社;搭起了第一個大棚;在全鎮12個村裏,第一個有了廣場舞;有了第一個青年微信羣;第一次邀請返鄉大學生參與村務。

甜葉菊是邱少俊和當地村幹部們一起精心挑選出來的特色產業。選它的原因一方面是甜葉菊種植週期短(4-5個月)、收益高;另一方面,種植要求不高,老人婦女都能幹活;加之,有企業大量收購,銷路不存在問題。

於是夏潭村採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方式,流轉土地集中開展甜葉菊種苗繁育和種植。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每戶都可以獲得國土資源部“出借”的4000元人民幣啓動金,這些錢以入股的方式作爲合作社股本。參股農民大致獲得三部分收入:每年合作社分紅、土地流轉收入以及每天70元人民幣的務工收入。

國土資源部則“兜底”,幫扶建設育苗大棚、灌溉設施、倉儲收集點等配套設施,降低合作社運營風險和成本,確保盈利。

74歲的貧困戶郭厚生一家5口,只有兒子一個勞動力,常年外出打工,土地無人耕種。因爲兒媳患有精神疾病,自己幾年前也也做了心臟手術,醫療花費巨大,生活陷入困境。不過現在郭厚生不用自己掏錢就入股了甜葉菊合作社,第一年分紅約有800元。他還將自家兩畝地流轉給了合作社,去年得到了1980元“地租”收入。再加上他現在在公益性崗位上的工作和老兩口養老金,一年還有額外的5000多元收入,基本生活有了保證。

“訂單式”扶貧

贛州當地官員介紹說,經過多年扶貧,整村貧困的情況已經不多,貧困主要發生在部分有特殊情況的農戶中。他們或因老、因病、因殘,家中缺乏足夠的勞動力,傳統的扶貧方式難以奏效,所以扶貧務要精準。

這種訂單式的精準體現在很多方面。邱少俊在夏潭村的工作能順利開展,事實上與國土部精準選派幹部分不開。國土資源部扶貧辦公室副主任鄭子敬告訴中新網記者,邱少俊來自福建龍巖,說客家話,與當地村民的方言大體相通,能與老表們直接交流。不然換一個人來語言關難過,更遑論開展工作了。而且他曾經在四川涼山州任職,有基層工作經驗,更瞭解農民的訴求,這也是選擇他前往夏潭村的主要原因。截至今年,國土資源部已派出40多名幹部前往各個地方,超過部機關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除了精準派人外,國土部也在贛州打出項目、資金、政策的扶貧組合拳,內容涵蓋土地管理、礦產管理、資源保護、環境治理等20多項具體政策和措施。這些措施大都對症下單,由地方上報扶貧所需“訂單”,國土部給與支持。“根據實際情況,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可算得上是翻箱倒櫃、傾囊相授了”,鄭子敬說。

例如:贛州農村破舊土坯房多而且分佈在地質災害區,生活環境惡劣。國土資源部提出將農村土坯房改造用地列入全國保障性住房用地範圍,實行應保盡保。

于都縣羅坳鎮大橋古嶂移民新村就得益於這個的政策,獲得了120畝移民搬遷專項用地指標。現在古嶂村民大都搬出了深山,在家裏安上太陽能光伏發電板,每年僅併網發電一項能有5000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土地指標比錢更值錢,精準的政策和選派人員也比給錢來得更有效果”,鄭子敬說。(完)

中新社三明4月6日電 (閆旭)福建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發動海外社團、僑商在三明市開展捐資扶貧助學,從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選出50戶因學返貧的困難戶,每年資助1萬元(人民幣,下同),連續資助4年。

6日,福建省僑辦組織的三明市扶貧開發重點縣內外架橋暨精準扶貧對接會活動在三明市寧化縣舉辦,助推海外社團和僑商更好地融入國家扶貧開發戰略。

對接會上,海外社團代表、僑商爲受助貧困戶代表發放了捐款。據福建省僑辦介紹,阿根廷華人企業、國僑辦31期海外華裔青年企業家研修班等海外社團,阿聯酋中國福建總商會會長陳志祥、美國(鄭氏)偉業集團總裁鄭偉等僑商各捐助20萬元。

除捐資助學,6日起,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53位海外僑商赴三明寧化、建寧、清流、泰寧、明溪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進行實地考察和項目對接,尋找投資機會。

是次活動前,福建省僑辦已經着手徵集海外僑商的投資意願,瞭解各扶貧開發重點縣的招商需求。福建省僑辦表示,希望通過“輸血”和“造血”並舉的方式,推動三明市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早日脫貧。

2013年以來,福建省僑辦提出並大力實施“八項行動”,以更好地發揮僑力資源的優勢,服務福建經濟社會發展,也讓更多僑商分享僑鄉的發展機遇。“內外架橋”就是“八項行動”之一。

福建省僑辦主任楊輝稱,“內外架橋”行動就是通過僑辦架起地方政府與僑商之間的“橋”,一方面拓展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推介項目;另一方面讓海外僑界更加了解福建的發展環境和投資項目情況,爲他們提供更多商機,分享福建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近3年來,福建省僑辦已經分別與福建9個設區市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聯合開展了“海外僑商福建行”系列活動,組織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位海外僑商赴各地洽談對接、實地考察,目前已達成了133個合作意向。(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