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個知識分子,或者說,每一個心懷理想、對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人,都和孔子一樣,一生在現實的大地上尋求理想實現的可能性。孔子的一生幾乎是標本式的一生。

2570年前,孔子誕生,儘管那個作爲公曆起點的神之子還遠未出世。

在他73歲泰山傾頹之後,他仍將以各種面目遊蕩在這塊土地,達兩千多年。

他將是聖人,是先師,是帝王統治的大旗,是讀書人膜拜的偶像。

然而,在那未免太過“短暫”的73年裏,或許他最貼切的身份是:“士”。

這個身份已註定了他內心有情懷,卻手中無權杖;註定了他要在離亂的時代顛沛流離,在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同時不斷尋求自我完善——這和我們很多人的境遇,沒有兩樣。

求學:好學的孔子,一生都在充電

《赤壁》裏關帝爺對孩子們說:“讀書,你們將來就有飯喫了。”

或許這也是很多人讀書的初衷。但孔子的求學可不是爲了喫飯,那是精神世界豐富和完成的過程。

所以他才如此謙遜,如此不知疲倦,精神的完善是沒有止境的。有趣的是,恐怕恰恰是因爲這樣的求學,讓孔子的喫飯問題反而不那麼容易解決了。

1、政治課老師郯子

26歲的孔子,一逮着機會,就迫切地向郯子虛心請教少昊時代職官制度典籍歷史等情況。然而此時,他已是譽滿魯國的大學者。

2、音樂課老師萇弘

聽聞萇弘通曉天地、日月、風雨、歷律、讖緯,還擅長音律,孔子幾次登門學樂。不知萇弘冤血化碧之時,孔子作何感想?

3、哲學課老師老子

孔子一生只見過老子一次。只此一回,便論盡了人間蒼穹,無涯理道,生命萬象。想象中的孔老會談,定然字字珠璣,舌燦蓮花。

4、古琴課老師師襄

師襄一生也沒見過孔子這樣學琴的人。27歲的孔子向師襄學一支新曲,從技藝學到神韻,從志趣學到精神風貌。

5、口才課小老師項槖

孔子折服於七歲項橐的百般刁難,向他謙恭行師禮,繞城而過。《三字經》: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6、去雒邑進修

公元前518年,有了機會去雒邑進修,這是孔子一生中最快樂的求學時光,幾乎每一天都充滿新的發現、新的思考。

求職:坎坷的政治抱負,不可爲而爲之

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多少年來男兒的磊落抱負!

在孔子的時代,即使博學蓋世,但他的仕途卻坎坷多舛極了:當個芝麻小官,他樂呵呵地安分職守,以“少能鄙事”爲榮;

多次面試不濟,他也以德報怨,且行且求學;一旦官袍加身,他開心地“翩然”而出,認認真真地打算做好官;

捲入政治鬥爭後,他又毅然辭別;流亡列國,累累若喪家之犬……終其一生,尋知音,覓良主,知其不可而盡數爲之。

1、第一份底層工作:管理倉庫

君子不怕出身低微,平凡崗位最難是“認真”。

孔子並不忌諱談論自己曾經幹過這樣鄙賤的事情,他甚至還帶有某種自豪的口吻談起自己的這一段經歷。

他說:“叫我管倉庫,我就把倉庫裏的賬目計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強壯起來。”

2、第一次去齊國面試:沒有錄取

人不理解我,但我也不怨恨,這纔是君子!

對於孔子,齊景公確實是動心了,曾經準備給他稍低於上卿的待遇。

但是這一切遭到了以晏嬰爲首的齊大夫的反對,甚至到了有人要害孔子的地步。

失於政並已暮氣沉沉的齊景公改變了態度,是安慰又是敷衍地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3、第二次:他拒絕高薪,炒了魯國二老闆的魷魚

要餬口,要幹大事業,也不能違背良知與道德。

孔子很猶豫。他的內心是躍躍欲試,但打擊三桓,是件投鼠忌器的事,陽貨背主,不合君臣名分,支持他,也壞自己的名聲。

最後,他還是放棄了。

4、在魯國“翩然”上任:一年內官升三級

有原則、有思想,並且認認真真的做官。

終於可以有一個地方,可以讓自己去具體實施自己的理想了,他怎能不“翩然而出”呢?

在爲官上,孔子爲中國的知識分子帶了一個好頭,那就是有原則、有思想,真做官、做好官,而且是認真做官。

5、上任的第一把火:殺人

知識分子一進體制內,就開始“黨同伐異”。

殺不同政見者或者殺利益相爭者,是古已有之,後世當提高警惕。

少正卯也是個“聞人”,只是他的“聞”與孔子的不同,他好像有點邪門歪道,起碼殺他的人是說他宣揚的是邪門歪道、異端邪說。

6、辭職:哪怕是長達14年的流亡

在不兼容的政治鬥爭中,選擇了帶着理想離開。

孔子內心裏十分清楚,他的理想與追求,實質上是與“三桓”勢力水火不相容的,而他一介儒生,是無法與他們抗衡的。

不知是孔子感覺到對方暗藏着殺機還是自己有着強烈的憤怒,五十五歲的孔子走得十分匆忙。

雖然那次離齊也是這樣的匆忙,但是這次是離開自己的故里自己的國家呀!

7、海外求職:他快成“麪霸”了

知其不可而爲之,實現理想的過程,幸福並且疼痛。

孔子在外多年,心情很不好。

比如,他在衛國,獨自在屋裏擊磬,鏗鏗作響,甭提有多煩。

這種煩惱,無人會,反而讓個揹着籮筐打門口過的漢子給聽出來了。

孔子的煩惱是“莫己知”——誰都不搭理,誰都不理解。

該跑的地方都跑過了,剩下的只是浮海居夷。

理想:時時守住充盈的精神家園

子在川上感嘆了一句:“逝者如斯夫!”

人生短暫,究竟在追求什麼?

孔子追問了一輩子,兩千多年後我們仍在追問。

思想要用行動表達,立言,立功,立德,孔子用這樣的言行告訴後人。

爲難的是,我們要麼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要麼帶着真善美的理想勇猛前行之後,輕易浸溺在挫折和得意中,反而忘記了一出發時的初衷。

去問問孔子,堅守精神家園,到底有多難?

1、43年教育人生,他創辦了中國影響最大的平民教育

他以恢復周禮從而達到“君臣父子”全社會有序穩定爲己任,他的“學移民間”的私學有着與“學在官府”分庭抗禮的強大生命力。

2、在陳蔡逃難的時候,他寫出了《春秋》

這樣的故事,既不體現孔子建功立業的才能,也沒陳述儒家深遠高明的義理。只是陷於困境的夫子,在對發牢騷的門徒進行寬慰。

3、他一邊尋找良主,一邊退而修《詩》《書》《禮》《樂》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強僭,其臣陽虎作亂專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幾乎是標本式的一生。

每一個知識分子,或者說,每一個心懷理想、對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人,都和孔子一樣,一生在現實的大地上尋求理想實現的可能性。

追求、碰壁,然後或者堅持立場,或者修正理念,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逐步完善自己,最終找到在人間詩意棲居的方式。

回望兩千多年的那個風塵僕僕的背影,他不但是我們精神上的宗師,也是我們命運的引領者。

來源:明倫書院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