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眼裏何敏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好老師”,在徒弟眼裏何敏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好師父”,而在何敏心裏能得到學生喜愛和徒弟信任是自己莫大的幸福。

“上何老師的課就像上戰場”

20年前,19歲的何敏從原遵義師範學校畢業後,到匯川區第六小學(原遵義市新橋小學)任數學教師。

她的第一堂課,不是數學課,而是教學生“瞭解動物”。課上,孩子們如連珠炮似的問題,讓何敏體會到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慾。也因此,何敏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畢生的努力,滿足孩子們的好奇。

“我們拿着武器——筆桿子手握盾牌——小本子躲避着何老師操控的一個又一個導彈——問題在這樣‘槍林彈雨’的課堂上稍有不慎,便會被打中當然戰場上也有中場休息——小組討論這時我們可以補充彈藥——知識‘救死扶傷’——幫助差生還可以調養生息——構思語言……”——學生在作文中如此形容何敏的數學教學課堂

數學知識的呈現、人文精神的傳達、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和情感體驗……

在數學課堂中,何敏運用各種藝術化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走上講臺,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動口、動手又動腦,讓抽象的數學課不再枯燥乏味。

經過兩年的不斷努力,愛學、善學、幫學成爲學生常態,而何敏所帶班級也考出了原高橋鎮第一名的好成績。

全國一等獎的背後

在不斷的摸索和嘗試中,何敏漸漸對教育教學規律、特點有了自己的感悟,形成了具有“何敏特色”的教學風格。

隨後,何敏開始承擔校級彙報課、鎮級觀摩課和區級研討課。2012年,何敏代表學校參加匯川區數學優質課競賽,從小組片區賽到區級賽、市級賽、省級賽,聽課觀衆從幾人到幾十人、幾百人、上千人。

她一路過關斬將,連續四次奪得第一名,並於次年作爲貴州省當年唯一的代表,出征全國小學數學優質課大賽。

每天閱讀數學教學書籍、思考課程設計、向市教科所專家請教、請省教科院專家把關……

大到課程整體宏觀設計,小到教學用語語氣運用,她反覆琢磨,反覆考量。她不斷試教、不停修改,一篇教案常常要磨上許久。

而教案定稿後,何敏又覺得課堂缺少藝術性,便向同校的語文老師取經。一有機會就去聽語文老師上課,把全國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碟片看了一遍又一遍,用教案說課,說了一遍又一遍。

“有時甚至有點走火入魔,走路時腦袋裏想的都是教案,情不自禁時還會邊走邊說課,舉手投足間都是上課時的神態動作,常常引得路人詫異。”何敏回憶說,每次回過神來都覺得很不好意思,只好低着頭走開。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全國賽。

頂住壓力,沉着應戰。比賽當天,何敏率先出戰。新穎的授課方式、出彩的教學設計、良好的教學氛圍讓何敏一舉拿下全國小學數學優質課一等獎。至此,何敏也成爲近20年來,第一個踏足全國小學數學優質課大賽現場的遵義人。

“全國賽是另一個起點”

對何敏來說,拿到全國小學數學優質課大賽一等獎並非終點,而是新起點。

大賽後,何敏顧不得回看曾經的成就,便投入到研究教學、研究課堂的新徵程中。

吳正憲、潘小明、華應龍……這些全國優秀數學教師的經典案例,成了何敏的“學習日常”。

研究其巧妙的教學設計,解讀其精彩的教學片斷,揣摩其靈動的教學視頻,在“大師”級的“藝術殿堂”裏,何敏不斷汲取豐富營養。

此外,何敏還將張奠宙的《數學思想方法》、史寧中的《數學基本思想18講》、龔雄飛的《龔雄飛與學本教學》等,在當代有較大影響的教育專著作爲“精神食糧”,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功底,並將之融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

“師父,有你在,我踏實”

個人進步重要,團隊進步也不能落下。“我希望有更多人一起研究教學、研究課堂。”帶着這樣的信念,何敏積極參與學校學科建設,帶頭在教研組中舉辦專題講座,擔任學校教研活動評委。同時,在學校青藍結對幫扶活動中,與校內外5位青年教師結成“師徒”,每學期堅持互相聽課、評課,研討課堂實踐。

匯川六小歐祥亮、楊靜獲區級一等獎,匯川四小羅雙美獲市級一等獎,遵義市文化小學崔鑫獲省級一等獎,匯川九小周鎮江爲全市數學老師獻課獲贊……

每一位徒弟參加賽課,她都會有幾個不眠的夜晚。解讀教材、設計教學、撰寫教案、磨課實踐……每一個環節,她都親力親爲,先行思考,在同事眼中,何敏是一個絕對的完美主義者。

也正因如此,她記錄着每一個徒弟的點滴進步,不論哪位徒弟捧回證書,她都快樂着他們的快樂,幸福着他們的幸福。

“論年齡,我是她的學長;論學識,她是我的榜樣。在磨課時,她對教材、課標、學情的深入解讀,對徒弟的嚴格要求,都深深征服了我。”周鎮江說。“每當徒弟告訴我,‘師父,有你在,我踏實’,我就覺得所付出的一切都值得。”提起一個個優秀的徒弟,何敏笑靨如花。

來源:匯川外宣中心 記者:陳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