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航天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特級技師姜濤從業的31年中,一個又一個大型焊接項目與成就寫進他的“榮譽冊”。如今,已49歲的他仍以一顆不變的“匠心”,爲國家航天事業鞠躬盡瘁。

—顆“匠心”31年堅守—

一套厚厚的棉質工作服,一雙老式大頭皮鞋,一個幾乎只能露出眼睛的大面罩,以及一把不離手的焊槍,成爲姜濤在工作時的“標配”。從一名普通的電焊工到成爲國家級技能大師,這套“裝備”足足陪了姜濤31年。

那是奮鬥的31年,也是堅守的31年。

1972年姜濤剛滿3歲,便跟隨父親從黑龍江來到遵義支援三線建設,耳濡目染父親和無數老一輩“三線人”喫苦耐勞、艱苦奮鬥的歷程,“老三線”精神自此紮根在姜濤心靈深處。

“老一輩‘三線人’對待工作的認真勁,一直深深影響着我,同時也讓我明白,只有學好技術、練好技術,才能成爲一個好工人。”

1987年姜濤剛參加工作,爲讓自己的手握焊接達到一定的穩定性,他將雙手綁上沙袋,每天做6個小時的焊接鋼板訓練,常常累得滿頭大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7個月的苦練,他取得了常人需要花兩年時間才能取得的壓力容器焊接合格證。

在姜濤看來,不論任何工作、任何職業,只要堅持不懈,兢兢業業做好自己該做的,在工作中追求一種極致的精細,把心沉下來,像苦行僧一樣修行,自然會成爲最優秀的“工匠”。

—不斷試錯31年“變中求新”—

將幾十甚至上百個零件焊接成大部件,是姜濤在貴州航天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負責的工作。31年來,姜濤一路披荊斬棘,克服了數以百計的焊接難題,鋁合金焊接就是其一。

由於鋁合金導熱快、易氧化、熔點低,焊接過程中極易產生焊接裂紋,這也成爲鋁合金焊接工藝中難啃的“硬骨頭”。

目前,在國內能夠承接鋁合金焊接的企業非常少,而姜濤和他的班組,就是主攻鋁合金焊接。

“鋁合金焊接熔池沒有明顯顏色變化,很容易被燒穿,我們會用手一點點去感受,去控制溫度,通過不斷試驗、訓練,最終達到成功。”

2015年9月長征六號點火升空,成功將20顆衛星送上太空,創造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的紀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長征六號的起豎發射系統是貴州製造,而這套採用高強度合金鋼焊接技術的系統,正是出自姜濤和他的團隊。

“成功總是從千百次失敗中得來,技術創新靠的是不斷試錯、不斷堅持,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其中樂趣。”說起工作“訣竅”,姜濤笑着說。

—“傳幫帶”授技藝“匠心”修行永不懈怠—

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航天技能大獎……一項項榮譽接踵而來,彰顯着姜濤作爲“大國工匠”的真正實力。

2013年“姜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獲批成立。從學徒到大師,這一程,姜濤一步一個腳印,走了26年,且並未止步。

一直以來,姜濤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也將自己在手工焊、氬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大型結構件焊接變形及控制等方面掌握的技能和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

在姜濤的指導下,徒弟們大多都已“挑大樑”,成爲技師或高級技師,還有不少徒弟獲得“全國技術能手”“貴州省勞模”“貴州省技術能手”“航天技術能手”等榮譽。

此外,姜濤還總結從業經驗,編寫《手工電弧焊培訓教材》,供航天科工系統所有工人學習。

改革開放40年來姜濤一路攻堅克難,在焊接事業中交出了許多優秀答卷。而姜濤所在的貴州航天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年產值,也從曾經的1000多萬元增長到如今的10億元。

“下一步,公司準備朝着智能化、自動化焊接方向發展,我也將繼續盡心竭力,和同事們一起努力,將公司建成國內一流的航天地面設備總體科研生產單位。”在姜濤眼裏,未來可期。

來源:匯川外宣中心 記者:蘭永明 羅永紅 周旭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