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補血“鐵”定沒錯?中醫揭真相:效果不如這2樣

“每天三顆棗,百歲不顯老”紅棗被認爲是長壽果,有補氣養血、抗老等作用,事實上在中藥分類中,紅棗從來不是被歸類於補血、養血的藥物,紅棗視爲補血的健康食品的源頭,可能更多該歸因於商業的廣告與操作,以下醫師專欄文章中進一步說明紅棗與“補血聖品”的迷思,以及紅棗真正功效好處、食用注意事項。

【早安健康/王凱平 中醫師】前些日子,《食力》的編輯傳來一篇文章,大意是紅棗的鐵含量低且較難吸收,顛覆了一些民衆心中紅棗“補血聖品”的形象,詢問我的意見且表示期待聽聽我的看法。在這邊我就不賣關子先講結論:如果期待的是一篇針對“紅棗非補血聖品”的強烈反駁,那可能就要失望啦!

該文的內容我是同意的,紅棗並不能算是補血聖品。事實上,在中藥分類中,“紅棗從來不是被歸類於補血、養血的藥物”!將紅棗視爲補血的健康食品的源頭,可能更多該歸因於商業的廣告與操作,而非中醫的傳統概念。我會嘗試在這篇文章中進一步說明爲什麼紅棗不算是補血聖品,以及它在中醫藥中的真正地位。

▼紅棗被稱爲“補血聖品”,中醫持不同意見

紅棗含鐵!但紅棗的鐵質不特別高,且吸收率偏低

我們先回頭看看原文顛覆紅棗補血迷思的理由,包括:

紅棗含鐵量並不算很高。

紅棗所含的鐵質不易被人體吸收。

首先第一點,相對於豬肝、芝麻、鴨血、黑木耳……等食物每100克10毫克以上的鐵含量來說,紅棗大約每100公克含3毫克的鐵,含量確實不算高。

至於第二點,紅棗中所含的鐵質主要是所謂“非血紅素鐵”,或翻譯成“非血基質鐵(non-heme iron)”。

這些非血基質鐵所含的主要是三價鐵(Fe3+),在人體中需要經過一連串分解、轉換,還原爲二價鐵(Fe2+)之後才能被人體吸收。

同時,這過程容易受到酸鹼值,以及多種物質及包括:磷酸鹽、草酸鹽、碳酸鹽、單寧、多酚類、膳食纖維……等等的影響,因此,吸收率較低。

相對來說,主要存在於血液、肉類中,與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結合的“血紅素鐵(血基質鐵,heme iron)”就沒有這些問題,吸收率大約是15%。因此,在總含量、吸收率都不及動物性來源鐵質的狀況下,勉強要說紅棗是“補血聖品”顯然是不合理的。

然而,這並非是紅棗特有的情況,日常膳食中的植物性來源鐵質,所含的多是前面所說的“非血基質鐵”,同樣有吸收率偏低、易受影響的狀況。所以,對於一些缺鐵性貧血的患者來說,醫師給予的食物攝取建議多半仍以動物性來源爲主。

這邊我想進一步討論兩件事:如前所述,中醫藥中紅棗從來不是被歸類於補血、養血的藥物。那麼,這樣的誤解由何而來?在中醫藥中紅棗的主要用途又爲何?

紅棗作用以補氣爲主,紅棗可養血但效果偏弱

翻開大多數的中藥相關着作,紅棗(大棗)多被歸類爲“補氣類”藥物,至於補血的藥物有哪些?主要包括一般民衆比較熟悉的當歸、何首烏,其他還有地黃、芍藥、阿膠……等等。

紅棗雖然也有作爲補血之用,但通常“養血”纔是更精準的描述,效果上是較弱的。

如前所述,個人認爲紅棗“補血聖品”的形象更多是商業操作的結果。臺灣的民衆可能比較沒感覺,但若有機會到中國走走,你會發現紅棗汁就跟柳橙汁一樣非常普遍,甚至也有“枸杞紅棗汁”、“紅棗牛奶汁”這樣的調味商品。

激烈的商業競爭下,在外包裝、廣告上強調“補血”、“養生”等機能性訴求自然可以理解了,長期下來也就在對岸民衆心中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至於在臺灣,我倒不覺得“紅棗補血”是個普遍的概念,至少在我的工作與生活中都不常接觸的這樣的訊息就是了。

但既然有作者寫了這樣一篇文章希望導正大家的觀念,我們也藉此順便讓大家進一步瞭解一下紅棗。紅棗在中醫藥的應用廣泛,包括:脾胃虛弱、食慾差、腹瀉、倦怠乏力時“補中益氣”;神智異常、躁動不安時“養心安神”;脣色淡白、面色萎黃時“養血”;在藥性比較峻烈的方劑中作爲“緩和藥性”的用途。

總結來說紅棗的用途可以這樣描述:“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紅棗多作爲輔助用藥,補血仍以紅肉等食物爲主

在上面這些用途中,大家還是有看到“養血”,這邊再次提醒大家我們用的不是“補血”這樣的描述。同時,在作爲養血的用途時,常常是配合着當歸、阿膠、地黃……等等前面提過的補血藥物使用的。

事實上,包括前面的補中益氣、緩和藥性等作用,紅棗在中藥方劑中幾乎都是作爲輔助用途,在“君、臣、佐、使”的分類中通常是“佐、使藥”的地位。

因此說實話,大家真的不用太過度強調紅棗的補血效果。此外,嚴格來說,中醫在講補血、養血時,並不一定專指治療西醫定義中的貧血(血紅素低於標準值),但這邊我們就先別再節外生枝討論這個名詞定義問題了。

寫到這邊我們來做個總結,考慮到鐵含量與吸收率,紅棗並不是特別優質的鐵質來源。若患者真的有貧血的傾向,醫師或營養師建議的補血食品通常還是紅肉或動物內臟這些含“血基質鐵”的食物。

紅棗在中醫藥的用途不少,特別適合長期消化吸收不良時,作爲強健脾胃、補充營養使用。然而也要特別注意即使有相關問題也並不宜過食,一般建議每天3~5粒即可。

同時,大棗的外皮堅韌不好消化,脾胃虛弱者可將大棗蒸熟或煮粥再進食,亦可將大棗撕成小片狀,再以熱水浸泡爲紅棗茶使用。

紅棗要作爲日常養血用途也並非不可,且畢竟紅棗仍算是營養價值高的果乾、甜點或零食,每天喫一點仍是有益的補充,但終究不能作爲補血的主要方式。

如果已經達到貧血的臨牀標準,還是應該儘快就醫確認貧血原因並對症下藥,千萬別以爲每天喫紅棗就能解決問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