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中曾描述过这样一段:一个下大雨的早晨,联想到不舒服的上学场景,主人公英子竟赖在床上不起来,跟妈妈撒娇:“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结果,妈妈做不了爸爸的主。英子被一向严格的爸爸抄起鸡毛掸子,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她的哭声……

学期过半,一些孩子也会突然爆发了厌学的小情绪,说不想上学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行?还是“唐僧式”地反复说教?

一中学教师说到自己班上一个孩子的例子:周一的一个清晨,欣欣妈妈按常规叫欣欣起床,欣欣不起,就说困,今天不去了。妈妈坐在欣欣床边一遍遍讲道理,问情况,孩子的回答一直不多,但是答应妈妈第二天去上学。像这样一到周一就不起床、不上课持续了三四周。

随后,我与学校教育处主任、年级组长一同进行了家访。当看到欣欣屋里的装扮,我们很惊讶,满墙的明星:有漫画书中的人物,有网游中的人物,有活跃在歌坛的小鲜肉,我让孩子一个个给我介绍,我发现孩子的眼睛在放光,孩子的内心太丰富了。后来孩子终于说出了不愿上学的原因,因为她喜欢看漫画,网上会一周更新一集,她总要等到一个很晚的时间把它看完才会睡觉。

家访回来后,我们与家长、与关心孩子的领导老师一起制定了计划,比如可以让欣欣妈妈去书店勤买漫画书,手机要由妈妈暂时保管,假期可以有哪些奖励措施,欣欣终于在一步步走出网络,走进班级,越进步越努力,所有的表现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也许漫画是原因之一,并不是全部理由,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更丰富的世界吸引着她,所以她才会持续旷课,家校合作,一同探寻,一同引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另一个小学老师也说到:当听到孩子说不想上学的时候,我建议各位家长不要轻易就跟孩子说:那怎么行,学生都得上学,或者轻易妥协,让他在家里调整几天。

此时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要跟孩子深入谈心,了解他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然后,举身边人的事例,让孩子从熟悉的人身上懂得上学的重要性。“亲其师而信其道”,越是身边人的事例,越能打动人。同时,向老师寻求帮助,做好孩子的工作,让他感到上学是一件有意义而且快乐的事情。

一个孩子要想在学校里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不光是老师一个人的功劳,需要家长老师共同配合,既让孩子掌握了文化知识,同时让他们感到生活是充满阳光的,是有奔头的,这样他才不会对上学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选择不上学,其实他也是在极其痛苦下做出的决定,同时不去上学的孩子内心的压力和痛苦其实是无以言表的。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六个阶段:

首先,内心不焦虑。家长要静下心思考,静能生慧。要和孩子谈心,以倾听为主,详细了解后分析引发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耐心地引导,循循善诱,少贬多褒,要尊重孩子。

其次,悦纳有信念。家长主动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制定措施,创设良好家庭氛围。适当地减轻课业负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然后,放手还责任。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才会有责任。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班级活动、建立家务劳动岗位等。

紧接着,信任好关系。家长解决问题是为了与孩子形成信任关系,关系好了,什么话都好说,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再就是,帮助要适时。关系好了,帮助也要适时适度地帮助。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转变学习态度,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动力,真正做到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最后,突然一天会起飞。做好上面的几步后,耐心等待孩子“突然一天”的起飞,只关注过程的努力,不要关注结果的好坏。家长需要注意时刻提醒自己降低要求和期望,否则,问题有可能重现,甚至更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