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通过9个故事,揭露了一个让人心碎的事实:小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太苦了。

9则故事里,最打动我的是《私的迷思》这个短篇。巧艺的父母学历不高,他们为了给巧艺和弟弟最好的教育,把两个孩子送入价格不菲的私立学校。懂事、敏感的巧艺在学校不得不独自面对着学习以外的种种格格不入的压力。

这些故事里,还有:

被父母的攀比之心吓坏的眼睛仔;被重男轻女伤的体无完肤的茉莉;为了母亲身患“多动症”的美丽少女若娃;被家庭放逐的流浪少年陈小乖;在姐姐的光环下承受重压的纪小弟;爱上同性的可怜小孩贾宝玉;被母亲占有欲毁掉的蔡汉伟;因为父母“完美教养”而承受痛苦的成功青年……

作者吴晓乐是台大法律系的高材生,她以一个家庭教师的视角,轻声细语地讲述着一个个似真似假的故事。她似乎是个旁观者,尽量保持着中立,又不时因为强烈的共情心,而承受着煎熬和痛苦。

她的笔触细腻、温柔,并不试图以对讲述的故事做过多的修饰和把控,达到证明某种结论的目的。这是个真诚的人,笔下的文字也真诚如晨间的露水,泛着璀璨的光泽,可以说,她是个天生的作家。

这本书虽然还有缺憾,不够完美,但也可勉强说一声是新时代的《城南旧事》了。两本书在内容上差别很大,但都有着那种清新的、淡淡的、忧伤的感受,是对童年的怀念,对成长的诠释。

有句话说得好:有多少孩子在等着父母的“对不起”,而父母却在期待孩子的“谢谢”。

小孩子的成长是一场话语权的争夺,是不被互相理解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拉锯战。一家人站在一起,看起来充满了爱。但在成长的战争中,总有人会受伤、会放手、会妥协。可惜的是,被成长的苦痛所禁锢的,偏偏是小孩子。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小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家长教养的结果。即使有时候看起来父母的教养的确起到了部分作用。但同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一个孩子来说如鱼得水,对另一个孩子来说,也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理解却需要不断的努力。

父母不必把精力全部聚焦在孩子的身上。一旦有了小孩,就完全从自己的人生舞台退场急着把孩子推上场的家长,认为成功只有在舞台上发光一种可能的家长,那沉沉的期待目光,可能会把孩子压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