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通過9個故事,揭露了一個讓人心碎的事實:小孩子的成長真的是太苦了。

9則故事裏,最打動我的是《私的迷思》這個短篇。巧藝的父母學歷不高,他們爲了給巧藝和弟弟最好的教育,把兩個孩子送入價格不菲的私立學校。懂事、敏感的巧藝在學校不得不獨自面對着學習以外的種種格格不入的壓力。

這些故事裏,還有:

被父母的攀比之心嚇壞的眼睛仔;被重男輕女傷的體無完膚的茉莉;爲了母親身患“多動症”的美麗少女若娃;被家庭放逐的流浪少年陳小乖;在姐姐的光環下承受重壓的紀小弟;愛上同性的可憐小孩賈寶玉;被母親佔有慾毀掉的蔡漢偉;因爲父母“完美教養”而承受痛苦的成功青年……

作者吳曉樂是臺大法律系的高材生,她以一個家庭教師的視角,輕聲細語地講述着一個個似真似假的故事。她似乎是個旁觀者,儘量保持着中立,又不時因爲強烈的共情心,而承受着煎熬和痛苦。

她的筆觸細膩、溫柔,並不試圖以對講述的故事做過多的修飾和把控,達到證明某種結論的目的。這是個真誠的人,筆下的文字也真誠如晨間的露水,泛着璀璨的光澤,可以說,她是個天生的作家。

這本書雖然還有缺憾,不夠完美,但也可勉強說一聲是新時代的《城南舊事》了。兩本書在內容上差別很大,但都有着那種清新的、淡淡的、憂傷的感受,是對童年的懷念,對成長的詮釋。

有句話說得好:有多少孩子在等着父母的“對不起”,而父母卻在期待孩子的“謝謝”。

小孩子的成長是一場話語權的爭奪,是不被互相理解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拉鋸戰。一家人站在一起,看起來充滿了愛。但在成長的戰爭中,總有人會受傷、會放手、會妥協。可惜的是,被成長的苦痛所禁錮的,偏偏是小孩子。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兩點:

小孩子的成長,並不是家長教養的結果。即使有時候看起來父母的教養的確起到了部分作用。但同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對一個孩子來說如魚得水,對另一個孩子來說,也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理解卻需要不斷的努力。

父母不必把精力全部聚焦在孩子的身上。一旦有了小孩,就完全從自己的人生舞臺退場急着把孩子推上場的家長,認爲成功只有在舞臺上發光一種可能的家長,那沉沉的期待目光,可能會把孩子壓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