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库雅拉 少奎


老北京的右安门


右安门在外城南城墙的西侧,也叫“南西门”。

“南西门”外一箭之地(右外凉水河也称萧太后河 桥北侧)曾是金中都“景风门”之所在。


老北京的右安门


再前行数里(三环路南)即是“草桥村”。

(一)“草桥

名曰“草桥”实为石桥,其桥与唐代“万福寺”同时,但寺废桥存。

草桥一带农人多以种植鲜花为业 历史悠久,是誉满京师的“花乡”。草桥村有个悠久的传说:

大金国四狼主金兀术1(zhu音:竹)的“铁甲连环马”,被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击败,一路逃窜溃不成军。


老北京的右安门


再往前跑就是大金国的“老窝儿”中都燕京城门啦!

此时的金兀术羞愧难当 不想活了——噌楞一下,就连刀架在自个儿脖子上。

被军师哈密蚩一把夺下“狼主稍安勿燥,待我与宋使秦桧打通关节,再做计较不迟。”

果然不几日 那岳元帅即被“一十二道金牌”召回。

俄尔又因“莫须有”罪名勒死在风波亭。

本来岳家军兵临城下,距金宫殿近在咫尺,只可惜“王师北定中原”功亏一篑,叫秦桧这个搅屎棍给坏了大事。

金兀术闻讯大喜——小小草桥竟有回天神力!即刻册封:“升草桥为草桥关,建避风亭、修关隘、常设兵丁把守”。

至今 戏剧舞台上还经常提到这个大名鼎鼎的“草桥关”。

但那只是“戏说”,真正的史籍文字,可见于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其中记载:

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方圆十里皆泉也。汇于桥下 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又四十里达于潞。”

是说:这里地势低洼 水流纵横交错,最后都汇聚在草桥下向东流去,经过四十余里到达通州的潞河。

早年 草桥、黄土岗儿一带的沙质黄土 非常适于养花儿,京城尽人皆知。

草桥的村民专事养花儿,是四九城儿“花儿匠”的产地。

每天一大早儿,右安门城门洞儿里出来进去的,净是挑着鲜花儿的花儿农。

偌大京城 因为他们,才变得花儿一样的美丽。

(二)右安门内

一进右安门,紧贴门脸儿的马路东侧,是公交车总站。

一趟是19路 可以一下儿坐到动物园儿。

另一趟是5路,从南到北穿城而过 最北可达德胜门箭楼儿。记得上学和刚工作时 经常需要坐5路。

当时我们自己还造不了那种汽车,需要跟“友好国家”做那种原始的“易货贸易”。

也就是老百姓说的“五马换六羊”那种买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用的是匈牙利的“伊克罗斯”,大人们叫它“一个螺丝”,我们小孩叫它“一个骡子”。


老北京的右安门


50年代的公共汽车

后来又换成了捷克的“斯各达”,小孩乱叫成“屎疙瘩”。

这两种汽车都犯一个毛病:抖的厉害!心脏不结实的,能顺嗓子眼儿抖拢出来。

(三)半步桥

顺5路总站往北几十米,路东有一条东西向的横胡同儿,名字挺个别 叫“半步桥儿街”。

其实顶到东头儿一拐弯儿,那条南北向的长街 才是正经八百的“半步桥儿街”,横着那咕噜儿,只是它的一部分。

这条南北向的街道往南可达南城墙根儿,往北一直能过马路上“万寿西宫2”里头那座小山儿上。

再说这个“半步”,古人管左右脚各迈一次叫:一步。光一只脚迈一下,叫:一跬(kui三声)。

古人净跟我们绕脖子,要听古人的 这地方应该叫“半跬(音:溃)桥”—— 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据说,半步桥儿这个叫法儿跟旁边的“模范监狱”有关。

“模范监狱”1911年按照西方文明方式 拟建的中国监狱。

这个监狱正门朝东,进门儿是传达室、接待室,里头是管理人员的办公区域。再往西走,才是关押犯人的“监狱区”。

“监狱区”主要建筑是一座“王八楼”,从“王八肚子”里能把“王八四爪儿和头尾”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老北京的右安门


著名的“王八楼”

这是大清国向西方学习 盖的顶级“模范监狱”。里边曾关过:大汉奸王揖唐、美女汉奸川岛芳子等“名人”。


老北京的右安门


川岛芳子在狱中

“模范监狱”的的犯人都是20年往上、无期、死刑、死缓、斩监候什么的“要犯”。

犯人们俩手撒(sa)着,俩脚全都钉着“镣铐”。


老北京的右安门


犯人们都戴着脚镣

戴着“镣铐”的人,那走相儿 整跟陷泥坑里似的——往前一点一点儿挪,拉着胯蹭着走。

监狱西墙儿有个专供犯人走的门(现在是市局预审处),门口儿有一道小水沟儿,水沟上盖了石板——也算是桥吧(半步桥在这儿呢)。

正常人一步跨过去闹着玩儿一样,可戴着“镣铐”的犯人要想过这个“桥”就得连挪带蹭的咕湫3好几下。

本来送死去(qie切)就不爱走那么快,况且过了这“桥”就得上囚车了。这份儿生死两界的“情感”,连狱警都感动了—— 半步半步慢慢蹭吧,多活会儿 ......

其实这是人们附会出来的故事,就在光绪十一年(1885)编纂的《顺天府志》中就有“半步桥”一词出现:“里仁街在右安门东北,距盆儿胡同一里许有宝塔寺 今圮(pi音:脾),迤西曰半步桥 井二”。

早年这里是当地人种菜的地方儿,所谓半步桥儿是“井台儿”前的一道水沟,为方便 水沟上覆了一块碑石,即半步桥是也。


老北京的右安门


没找到那么小的“桥”,借此图示意

(四)白纸坊

现如今说起右安门,是以“大观园”最著名。

“大观园”是为拍摄1986版《红楼梦》而建的“影视基地”。之前则是一片归属园林局的“苗圃”而已。

“苗圃”前身(包括印钞厂)乃是大清工部的“濯(zhuo音:拙)灵厂”,即:制造火药、存放炸弹的地方儿。

“印钞厂”,起根儿那会儿叫大清“度支部印刷局”。

厂子建好还没开印 就改朝换代了,到了民国则称之为“北平印刷局”。

80年代以前人们都叫它“541厂”,反正不管怎么叫,都是一个事儿——印票子。


老北京的右安门


541印刷厂

“印钞厂”以前是白纸坊地区的中心,包括现在的南菜园儿地区、南线阁儿地区、枣林街地区早年统统属于白纸坊“辖区”范围。

早年“辖区”内的老百姓大多都会造纸,所以因“地区专业特长”得名“白纸坊”。

白纸坊”是1000年前金中都的一个“”,(据记载 在其北侧还有一个“黑纸坊”)。

白纸坊”地区所产的纸,“白”字徒有虚名,更非能拿上桌面的“南纸”。


老北京的右安门


手工抄纸

而是粗糙的“豆纸”,俗称“马粪纸”。只可用来擦屁活,升级版可以用作包装纸。

与书画家用的“宣纸”不可相提并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街上还可买到 今天称作手纸的“豆纸”。即便这种水平的“造纸技术”,的师傅,一千年前也属“重点保护”级的稀缺人才。

据说:白纸坊一带居住的“造纸专业技工”,都是大金国狼主 从北宋首都汴梁城,俘虏过来数万人中的 一种“匠人”。

纸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销售,当地有顺口溜 形容这种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儿:公公抄纸媳妇晒当家的捣料(bai音:掰)子卖——

“抄纸”工序很讲究经验和技术,但对体力要求不高,正好儿老爷子符合要求;


老北京的右安门


手工抄纸

“晒纸”工序需要细心、巧劲儿,儿媳妇干这个正合适;

“捣料”的活儿即脏又累,非“主力”不能担此重任。

“销售业务”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社会经验和关系网,一家人中 非大拉伯子出马不可。

每间造纸作坊中 都需要一个“石臼”和木椎。


老北京的右安门


原料就是废纸、茅草、碎麻布等。把原料放入“石臼”,用脚踏动木椎 反复锤砸 使之稀烂粉碎。

然后装进带滤布的竹筐,投入“麻井”浸泡。

着数人于池畔揉搓綄洗,压出的汁水即是造纸需要的“原料”。白纸坊是金中都最大的一个坊。

东接陶然亭、北至牛街、枣林街一线,西、南各顶到西南城垣。白纸坊内所有大小作坊皆无厂名,更无品牌可言。

如此规模,在地旷人稀塞北苦寒之地,尤其在当时的人类生产力状态下,已经是相当可观啦。

必须说明:白纸坊之,并非后来:元、明、清各朝之坊。


老北京的右安门


白纸坊就在宫城东侧

它的诞生时代 属于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国”的金中都 至今已近千年,远远早于今天的北京城市中心各坊。

要说北京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坊,就得数白纸坊。相比之下右安门 只好屈尊孙辈啦。


老北京的右安门


本文题目:右安门,其中大部分内容明显歪别处去了。主要是眼下网络信息甚为详实,拿人嚼过的东西拼凑为文,非我本意。

所以杂陈一些:周边方圆 左邻右舍轶闻趣事,以供诸朋友一乐。

END

1、四狼主金兀术——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四子,名:完颜宗弼

2、万寿西宫 —— 市内小型花园儿,南面正对半步桥儿街,内有土山 山上曾有明代关帝庙;当地人也称其为“戏子坟”。

3、咕湫 —— 来回晃动。

4、豆纸 —— 一尺见方的粗制纸 姜黄色;早年副食店有售,

论“刀”卖,厕所专用 非常廉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