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1.奉旨回乡办团练,犯了官场潜规则,动了他人奶酪

曾国藩年轻时候的笨拙、愣头青,还体现在他刚开始组建湘军办团练的时候。咸丰二年底,皇帝诏命他在湖南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抵抗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皇帝任命的“帮办团练大臣”,并非曾国藩一人。他一口气任命了十个省共四十三位退休或者丁忧在家的前官员为团练大臣。绝大多数团练大臣行事都很明智。他们的做法有三类。洁身自好者深知自己不受地方官员欢迎,给团练捐些钱了事。精于打小算盘者则视皇帝的圣旨为以公济私的好机会。胃口更大者则把这个差事当成中饱私囊的绝佳机会。只有曾国藩一个人,一不要钱,二不要利,只想真正想为国家分忧。这就触犯了官场潜规则。曾国藩一到长沙,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

2.雷厉风行霹雳手段,大权一把抓,惹恼了全省文官

曾国藩在自己的公馆里开设了一个“审案局”,专门审理社会治安案件。曾国藩命令,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抢劫犯被抓获,不必经过州县,直接送到这里。只要捆送来者,一不需要参照法律,二不需要任何实际证据,只以举报者口辞为信,稍加讯问,立即结案。处理方法只有三种:一是立刻砍头,二是活活打死在棍下,三是施以残酷的鞭刑。曾国藩因此获得了“曾剃头”的著名外号。这么一来,就惹恼了通省文官。曾国藩不尊重行政程序,视湖南通省官员如无物,更是大伤文官们的面子。

3.惹毛了武官团体,在自己衙门险些被兵痞子一刀砍了

曾国藩不是军人,也从来没有摸过武器,但是他毕竟从道光二十九年起,兼任过数年的“兵部左侍郎”(约等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加以他以经世致用为志,对大清国家武装情况有较一般人远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在接奉圣旨后的第十天,曾国藩就复奏,要在长沙创建一支新的军队,但问题是曾国藩又一次把手伸向了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外。和各地国家军队一样,驻长沙的绿营军,军纪废弛,四处扰民,令全长沙头疼。曾国藩命令驻省的正规军队每三八两日,与湘军一起“会操”。这一利国利军之举,却差点让曾国藩送了命。曾国藩的公馆就临时设在巡抚衙门的射圃里,与巡抚骆秉章的办公室仅一墙之隔。曾国藩以为绿营兵胆子再大,也绝不敢武装攻击他这个二品大员。所以被绿营兵包围后,他还若无其事地处理公文。不料绿营兵竟然破门而入,连伤了他的几个随从。连曾国藩自己都差点挨刀。曾国藩夺门而逃,几步窜到隔壁巡抚办公室门前,连连急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