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的主任繆凤林先生曾经说过:“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在本世纪初,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向读者推介了最近一千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四十位智慧名人,左宗棠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左宗棠会受到如此赞誉呢?了解过左宗棠的生平之后,列位看官自然就明白了。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汉族,1812年11月10日生于湖南湘阴。晚清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天生聪慧,少年时就胸怀大志。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他读书不仅只攻读儒家经典,还涉猎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重视学习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1832年(道光十二年),左宗棠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1835年(道光十五年),左宗棠第二次参加会试,被录为湖南省第十五名,但是不料因为超额而被撤下,仅仅取为“誊录”。左宗棠不甘屈就,弃职返乡,潜心研究学问。以后的十几年里,左宗棠一直做些幕僚工作。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左宗棠老家湘阴发大水,他在乡赈济乡邻。同年,胡林翼向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推荐左宗棠,但是左宗棠因事未赴任。

1850年1月(道光二十九年),林则徐返回故乡,与左宗棠约在长沙舟中相见;两人彻夜长谈。后来,林则徐还与人谈起这次会见,称赞左宗棠是“不凡之才”、“绝世奇才”,期许良厚。

1852年(咸丰二年),在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湖南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邀出山,张亮基将全部的军事都交给左宗棠。左宗棠调兵遣将,加强防御,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这也是左宗棠一生功名的开始。

在此之后,左宗棠的仕途一帆风顺,当然,这时的左宗棠已然是不惑之年了,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抵抗太平军的过程中,左宗棠步步高升,1862年,清廷正式补授其为浙江巡抚。

1864年(同治三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同治陕甘回变,后者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各自割据为王。其中,中亚的浩罕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于1867年(同治六年)建立“洪福汗国”盘踞新疆。沙俄也趁机于1871年(同治十年)7月侵占伊犁。

1873年(同治十二年)3月,左宗棠致信总理衙门,写道:“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如此,“我威维扬”,他还提出收复乌鲁木齐大兴屯田以保证长期后勤供应,安抚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即不遽索伊犁,而已稳然不可犯矣”。

1874(同治十三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他们主张,“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而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在军事战略上,左宗棠提出要“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即先安定北疆(但不急取伊犁),再进军南疆。因为阿古柏的势力主要在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一线,在北疆势力比较薄弱,进军困难较小;而且北疆的乌鲁木齐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缓进急战”中的“缓进”,就是指要积极治军。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急战”,就是考虑到国库空虚,而且西北的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为了紧缩军费开支,大军一旦出发,就必须要速战速决,尽量在一年半左右获胜收兵。

1876年(光绪二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1877年(光绪三年)4月,刘锦棠出兵,很快就收复了达坂城(4月20日)和托克逊城(4月26日);徐占彪与张曜在盐池会师,攻克了吐鲁番门户七克腾木(4月21日)。阿古柏逃往焉耆,留其幼子驻守库尔勒为其垫后。不久,刘、张、徐三军合击,又收复了吐鲁番(4月26日);阿古柏一看向南的大门已经被打开,自知大势已去,于是服毒自杀。1878年1月2日(农历仍为光绪三年),和田克复。至此,这场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终于平息。

1882年(光绪八年),沙俄正式交还伊犁,左宗棠主张借此时机设置府县,清廷采纳建议,设置了新疆省。由于左宗棠的努力,中国保住了一百多万平方公的土地。对于中华民族,左公功不可没。但是从新疆回朝的左宗棠得到的并不是荣誉,迎接他的是政敌的排挤,仅过了几个月,他就被排挤出北京去了金陵。中法战争爆发之后,为了不让他影响和谈,左宗棠又被调离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职务,再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刚到北京不久,又被调往福建,最后他在福州逝世。

1885年,左宗棠在临终前留下了这样一份遗折:“方今西域初安,东洋思逞,欧洲各国,环视眈眈。若不并力补牢,先期求艾,再有衅隙,愈弱愈甚,振奋愈难,虽欲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愿皇太后、皇上于诸臣中海军之议,速赐乾断。凡铁路、矿务、船炮各政,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然居心为万事之本,臣犹愿皇上益勤典学,无怠万机;日近正人,广纳谠论;移不急之费以充军食,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先生千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