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的主任繆鳳林先生曾經說過:“唐太宗以後,對於國家領土貢獻最大的人物,當首推左宗棠,實非過譽。”在本世紀初,美國《新聞週刊》雜誌向讀者推介了最近一千年來全世界範圍內的四十位智慧名人,左宗棠是其中之一。

爲什麼左宗棠會受到如此讚譽呢?瞭解過左宗棠的生平之後,列位看官自然就明白了。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漢族,1812年11月10日生於湖南湘陰。晚清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天生聰慧,少年時就胸懷大志。1827年(道光七年)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他讀書不僅只攻讀儒家經典,還涉獵經世致用之學,尤其是重視學習那些涉及中國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名著。1832年(道光十二年),左宗棠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因“搜遺”中第,但此後的6年中,3次赴京會試,均名落孫山。1835年(道光十五年),左宗棠第二次參加會試,被錄爲湖南省第十五名,但是不料因爲超額而被撤下,僅僅取爲“謄錄”。左宗棠不甘屈就,棄職返鄉,潛心研究學問。以後的十幾年裏,左宗棠一直做些幕僚工作。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左宗棠老家湘陰發大水,他在鄉賑濟鄉鄰。同年,胡林翼向時任雲貴總督林則徐推薦左宗棠,但是左宗棠因事未赴任。

1850年1月(道光二十九年),林則徐返回故鄉,與左宗棠約在長沙舟中相見;兩人徹夜長談。後來,林則徐還與人談起這次會見,稱讚左宗棠是“不凡之才”、“絕世奇才”,期許良厚。

1852年(咸豐二年),在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湖南省城危急之際,左宗棠在郭嵩燾等人的勸勉下,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邀出山,張亮基將全部的軍事都交給左宗棠。左宗棠調兵遣將,加強防禦,太平軍圍攻長沙三個月不下,撤圍北去。這也是左宗棠一生功名的開始。

在此之後,左宗棠的仕途一帆風順,當然,這時的左宗棠已然是不惑之年了,在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抵抗太平軍的過程中,左宗棠步步高昇,1862年,清廷正式補授其爲浙江巡撫。

1864年(同治三年),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和同治陝甘回變,後者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強趁機而起,各自割據爲王。其中,中亞的浩罕汗國的軍事頭目阿古柏於1867年(同治六年)建立“洪福汗國”盤踞新疆。沙俄也趁機於1871年(同治十年)7月侵佔伊犁。

1873年(同治十二年)3月,左宗棠致信總理衙門,寫道:“欲收伊犁,必先克烏魯木齊”。如此,“我威維揚”,他還提出收復烏魯木齊大興屯田以保證長期後勤供應,安撫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即不遽索伊犁,而已穩然不可犯矣”。

1874(同治十三年)日本侵臺,清廷由此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爲主要假想敵,主張放棄塞防,他們主張,“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湖南巡撫王文韶主張塞防。而左宗棠則主張海防與塞防並重,在軍事戰略上,左宗棠提出要“先北後南”、“緩進急戰”。即先安定北疆(但不急取伊犁),再進軍南疆。因爲阿古柏的勢力主要在達坂城、托克遜、吐魯番一線,在北疆勢力比較薄弱,進軍困難較小;而且北疆的烏魯木齊有着重要的政治意義。“緩進急戰”中的“緩進”,就是指要積極治軍。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時間籌措軍餉,積草屯糧,整頓軍隊,減少冗員,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急戰”,就是考慮到國庫空虛,而且西北的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爲了緊縮軍費開支,大軍一旦出發,就必須要速戰速決,儘量在一年半左右獲勝收兵。

1876年(光緒二年)4月,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出兵。1877年(光緒三年)4月,劉錦棠出兵,很快就收復了達坂城(4月20日)和托克遜城(4月26日);徐佔彪與張曜在鹽池會師,攻克了吐魯番門戶七克騰木(4月21日)。阿古柏逃往焉耆,留其幼子駐守庫爾勒爲其墊後。不久,劉、張、徐三軍合擊,又收復了吐魯番(4月26日);阿古柏一看向南的大門已經被打開,自知大勢已去,於是服毒自殺。1878年1月2日(農曆仍爲光緒三年),和田克復。至此,這場由英、俄兩國支持的阿古柏之亂終於平息。

1882年(光緒八年),沙俄正式交還伊犁,左宗棠主張藉此時機設置府縣,清廷採納建議,設置了新疆省。由於左宗棠的努力,中國保住了一百多萬平方公的土地。對於中華民族,左公功不可沒。但是從新疆回朝的左宗棠得到的並不是榮譽,迎接他的是政敵的排擠,僅過了幾個月,他就被排擠出北京去了金陵。中法戰爭爆發之後,爲了不讓他影響和談,左宗棠又被調離握有實權的兩江總督職務,再到北京擔任軍機大臣,剛到北京不久,又被調往福建,最後他在福州逝世。

1885年,左宗棠在臨終前留下了這樣一份遺折:“方今西域初安,東洋思逞,歐洲各國,環視眈眈。若不併力補牢,先期求艾,再有釁隙,愈弱愈甚,振奮愈難,雖欲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願皇太后、皇上於諸臣中海軍之議,速賜乾斷。凡鐵路、礦務、船炮各政,及早舉行,以策富強之效。然居心爲萬事之本,臣猶願皇上益勤典學,無怠萬機;日近正人,廣納讜論;移不急之費以充軍食,節有用之財以濟時艱;上下一心,實事求是。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先生千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