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一個人的成功不僅是需要切實的努力,還需在努力之上加點運氣,這樣努力與運氣的完美契合,就往往會促使成功的發生,中國的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正是這句話的最好印證。

我們知道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有世官制、察舉制,然而這兩個制度卻造成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對官位的壟斷,而中下層人民就彷彿永無出頭之日,他們即使再努力也很難翻身。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之下,延續封建王朝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就應運而生了,它打破了從前的用人制度,使中下層的讀書人看到了翻身的希望,於是凡是想要入朝做官的,不論貴賤貧窮,都會努力地通過讀書來謀取功名,逐漸社會也形成了一種重學的風氣。

科舉制始於隋朝,終於清光緒,雖然它打着公平公正的旗號,但實際很大程度上也並非如此,在這裏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劉春霖了,劉春霖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狀元。他是一個既不幸又幸運的人。說他不幸是因爲他家道貧寒,父親當差、母親爲僕,生活過得拮据而又困難,但他並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地努力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說他幸運則是因爲父母給他取了一個好名字讓他有機會獲得了科舉狀元。因爲一個名字而獲得科舉狀元,這聽起來未免讓人難以相信,那麼接下來就跟大傢俱體說說他到底是怎樣獲得這個狀元的。

在1904年這最後一場科舉殿試之後,主考官就將試卷按照名次排列起來交由慈禧太后欽定,當時的慈禧太后被內外交困的時局擾得焦頭爛額,她想要從科舉考試中看到一些值得開心的事。

當慈禧翻開第一名的試卷,字跡清秀流暢,行文一氣呵成,慈禧心裏甚是欣喜,但是一看到落款的名字“廣東人朱汝珍”便怒從中來,首先廣東人就讓慈禧想起了反抗清王朝而起義的洪秀全,還有康有爲和梁啓超,他們都是廣東人,由此廣東人就給慈禧太后留下了一種不好的印象。而“朱汝珍”的“珍”字更是讓慈禧想起了自己怨恨並且害死的珍妃。想到這兒,慈禧眉頭深鎖,將這第一名的試卷緊緊閉合。

再看第二名的試卷,每個字都蒼勁有力,而落款 “肅寧人劉春霖”頓時讓慈禧緊鎖的眉頭舒展。首先肅寧就象徵着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其次“春霖”二字,更是寓意着春風化雨。慈禧正是看見這兩個字“春霖”,認爲大有祥瑞之兆,於是立刻宣佈:狀元就是他了!

雖說劉春霖能高中狀元和他的名字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他本身也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特別是寫了一手好寫,他的試卷如同印刷體般,他的字讓現代書法家無不膜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