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而唐卡,则是离佛最近的艺术。

它是雪域高原上的一抹阳光,承载着多少朝圣者虔诚的祈祷。

唐卡的出现,本是因为信仰。

以前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游牧为主,经常四处搬迁,因此这些裹成一卷的宗 教卷轴画就成为了他们随身携带的庙宇。

人们用它祈祷、礼拜、观想,或者保护去世的亲人。

古老的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唐卡兴起于1000多年前的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它的工艺主要分为制作画布,绘画和染色,勾金线,裱糊等几个步骤。看似和寻常作画没有太大区别,然而唐卡的每一步工序,却都是那么独特。

制作画布是绘制唐卡的第一道工序。画唐卡的材质可不是纸,而是布。有点类似于西方的油画布,然而在油画布上是画不了唐卡的。唐卡的画布需要用平滑稍厚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点、小孔或裂缝。将画布裁剪后绷在木架上,然后在画布上涂一层木胶,再涂一层石膏,晾干后用圆石反复打磨布面,直到光滑平整,没有细微的洞眼为止。

唐卡是以绚丽多彩的颜色著称的。而这些颜色,竟然全是来自于纯天然的矿植物研磨制成的,即使经历千百年岁月,唐卡依旧保持明丽色泽,这是现代化学颜料无法比拟的。

在绘制过程中画师的定力非常关键,坐姿不能随意,必须端正地盘膝而坐,因为画笔非常细小,落笔和着色容不得一丝疏忽。

一旦出错,整幅唐卡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色彩的处理和运用是绘制唐卡的基本技巧。唐卡的上色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般先给天空和大地上色,然后依次是服饰、肌肤、祥云等。

蘸笔的技法也关系到画面的色彩效果。

用画笔从盛放颜料的碗里蘸颜色时,金粉、银粉等颜色要从碗壁蘸取,而青蓝色则要从画碗的底部蘸取。

上完色的唐卡还需要勾线。

传统唐卡绘画的线条很丰富,有许多变化,线条的运用在每幅作品中都有不同表现。

着色之后是描金。在过去,唐卡画师用金锭自己加工金粉。现在,画师一般都选用金箔。

根据唐卡篇幅的大小量取一定金箔,加入熬好的骨胶,通过加热熔化并研磨,兑入适量的清水后就可以用来描金了。

描完金的唐卡还需要一个特别关键的处理,称为抹金。

抹金就是在唐卡描金之后抹出油丰富层次的图案,使画面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而抹金用的笔是用天珠制成的,天珠是一种含玉质和玛瑙成分的沉积岩。

“开脸”是整个唐卡绘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一步骤堪比开光,只有经验丰富的画师才有资格完成。

不管是眼睛、鼻孔还是嘴唇,这些关键部位的绘制考验画师的不仅仅是画工,更是心性。

目前深圳御鼎国际有幸征集到一件藏品“文殊菩萨唐卡”(带框)

该件唐卡 长:36.3cm,宽:32.3cm。经香港苏富比首席鉴定师 黄铁军老师鉴定,该件藏品为清代唐卡,经喇嘛高僧亲手开光。以文殊菩萨为题材,文殊菩萨为「智慧」的象征。常修持文殊菩萨,可增长智能, 辩才无碍,了知诸法真实义。文殊菩萨画像以跏趺姿态为主,此佛像面型端 庄俊秀,造型优美,通体,品相完美。宝冠、耳珰、缯带、璎珞、钏环及 衣饰均刻画细腻精致,一丝不苟。不仅具备尼泊尔佛像的形态与审美,又兼有西藏造像的神秘与深邃。由于古代开光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所以一件成品的清代唐卡至少都得在一年以上的时间且必须经由喇嘛高僧之手才能完成。历经几百年的传承,保存品相如此,实属难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