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而唐卡,則是離佛最近的藝術。

它是雪域高原上的一抹陽光,承載着多少朝聖者虔誠的祈禱。

唐卡的出現,本是因爲信仰。

以前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們世世代代以遊牧爲主,經常四處搬遷,因此這些裹成一卷的宗 教卷軸畫就成爲了他們隨身攜帶的廟宇。

人們用它祈禱、禮拜、觀想,或者保護去世的親人。

古老的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序極爲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着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唐卡興起於1000多年前的藏王松贊干布時期。它的工藝主要分爲製作畫布,繪畫和染色,勾金線,裱糊等幾個步驟。看似和尋常作畫沒有太大區別,然而唐卡的每一步工序,卻都是那麼獨特。

製作畫布是繪製唐卡的第一道工序。畫唐卡的材質可不是紙,而是布。有點類似於西方的油畫布,然而在油畫布上是畫不了唐卡的。唐卡的畫布需要用平滑稍厚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點、小孔或裂縫。將畫布裁剪後繃在木架上,然後在畫布上塗一層木膠,再塗一層石膏,晾乾後用圓石反覆打磨布面,直到光滑平整,沒有細微的洞眼爲止。

唐卡是以絢麗多彩的顏色著稱的。而這些顏色,竟然全是來自於純天然的礦植物研磨製成的,即使經歷千百年歲月,唐卡依舊保持明麗色澤,這是現代化學顏料無法比擬的。

在繪製過程中畫師的定力非常關鍵,坐姿不能隨意,必須端正地盤膝而坐,因爲畫筆非常細小,落筆和着色容不得一絲疏忽。

一旦出錯,整幅唐卡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色彩的處理和運用是繪製唐卡的基本技巧。唐卡的上色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一般先給天空和大地上色,然後依次是服飾、肌膚、祥雲等。

蘸筆的技法也關係到畫面的色彩效果。

用畫筆從盛放顏料的碗裏蘸顏色時,金粉、銀粉等顏色要從碗壁蘸取,而青藍色則要從畫碗的底部蘸取。

上完色的唐卡還需要勾線。

傳統唐卡繪畫的線條很豐富,有許多變化,線條的運用在每幅作品中都有不同表現。

着色之後是描金。在過去,唐卡畫師用金錠自己加工金粉。現在,畫師一般都選用金箔。

根據唐卡篇幅的大小量取一定金箔,加入熬好的骨膠,通過加熱熔化並研磨,兌入適量的清水後就可以用來描金了。

描完金的唐卡還需要一個特別關鍵的處理,稱爲抹金。

抹金就是在唐卡描金之後抹出油豐富層次的圖案,使畫面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而抹金用的筆是用天珠製成的,天珠是一種含玉質和瑪瑙成分的沉積岩。

“開臉”是整個唐卡繪製過程中最爲重要的一個步驟。這一步驟堪比開光,只有經驗豐富的畫師纔有資格完成。

不管是眼睛、鼻孔還是嘴脣,這些關鍵部位的繪製考驗畫師的不僅僅是畫工,更是心性。

目前深圳御鼎國際有幸徵集到一件藏品“文殊菩薩唐卡”(帶框)

該件唐卡 長:36.3cm,寬:32.3cm。經香港蘇富比首席鑑定師 黃鐵軍老師鑑定,該件藏品爲清代唐卡,經喇嘛高僧親手開光。以文殊菩薩爲題材,文殊菩薩爲「智慧」的象徵。常修持文殊菩薩,可增長智能, 辯才無礙,了知諸法真實義。文殊菩薩畫像以跏趺姿態爲主,此佛像面型端 莊俊秀,造型優美,通體,品相完美。寶冠、耳璫、繒帶、瓔珞、釧環及 衣飾均刻畫細膩精緻,一絲不苟。不僅具備尼泊爾佛像的形態與審美,又兼有西藏造像的神祕與深邃。由於古代開光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序極爲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所以一件成品的清代唐卡至少都得在一年以上的時間且必須經由喇嘛高僧之手才能完成。歷經幾百年的傳承,保存品相如此,實屬難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