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晰析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人王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整個生活方式由線下向線上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次疫情加速了這一態勢。陳秋認爲,此次疫情對於電商平臺的主要考驗在於,特殊時期因爲防控需求,線下的消費短時間內大量收縮,其中很大一部分轉移到了線上。

(原標題:雲生活、宅經濟:疫情背後的“危”中有“機”)

隨着寬帶基礎設施的完善,5G時代的到來,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宅生活”,正推動着“雲”生活模式的轉變,辦公、教育、醫療、電影,甚至旅遊、售樓處、汽車、餐飲、娛樂業,都有向雲端轉向的趨勢。

春節放假至今,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董事長、洛客創始人賈偉就沒有閒過,從最初只是籌謀在線上召開合夥人、管理團隊開會,讓公司近1000位員工在線上健康打卡,到後來考慮梳理整個公司線上工作,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生活方式全面“雲端”化

疫情衝擊下,移動辦公需求爆發。

針對協同辦公、遠程會議,華爲Welink、騰訊會議、會暢通訊、Zoom、矚目等企業在疫情期間免費使用。由服務提供商安排雲計算中心,以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向企業提供服務,實現在會議室、電腦、移動狀態下的多方視頻溝通。

爲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上海市經信委還專門發佈通知,支持電信運營企業爲中小企業免費提供6個月以上雲視頻會議等雲上辦公服務,鼓勵信息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爲企業提供集成式信息化解決方案,並支持培育電子商務、線上教育、線上諮詢、無人配送、大健康等新業態新模式。

疫情衝擊下,教育部門推動線上復課,實現“停課不停學”。在線下培訓需求被抑制的同時,在線教育平臺,比如學而思、作業幫、猿輔導,相繼推出免費直播,希望以此形式發展潛在用戶,吸引客戶留存。

在生鮮電商領域,“雲買菜”也火了起來,竟然出現半夜搶菜、預約訂單爆滿等現象。爲此,平臺不得不運用共享員工、分時段下單、大量備貨等手段來應對。

在醫療領域,微醫、丁香園、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紛紛推出疫情地圖與新型冠狀病毒線上諮詢服務。同時,武漢協和醫院、上海同濟醫院等線下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平臺,也開設了在線問診-發熱門診,網上答疑解惑,對初期、輕症居家隔離病人,給予專業遠程指導。

嚴重依賴線下的一些行業,比如房地產、汽車、餐飲、旅遊、線下娛樂業等,在線下受到嚴重衝擊的特殊時期,也紛紛藉助直播等方式,向線上轉型。

在房地產領域,售樓處銷售業務叫停,房企還推出“雲售樓部”,置業顧問們變身主播,把直播間佈置成“售樓處”,或是在實景樣板房進行直播,線上看房成爲了特殊時期的選擇。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相對於“非典”時期,房地產銷售全部依託售樓處,當前線上銷售、VR看房、中介1對1服務等銷售渠道和技術條件的完善,可一定程度幫助開發商提前蓄客。

在汽車領域,BMW、一汽大衆、東風小康、長城汽車等車企,也紛紛採用直播、VR看車、在線訂購、試駕上門體驗等方式蓄客。

在餐飲領域,堂食生意受損,但外賣火熱異常。很多線下餐飲品牌,也選擇直播方式,樹立品牌形象,培養疫情下的消費者信任。自稱“賬上現金流撐不過3個月”的西貝餐飲集團,也轉戰線上,爲顧客提供線上送餐和食材訂購服務。據瞭解,疫情期間,西貝線上營收佔到了總營收的80%以上。

在旅遊領域,也流行起來了“雲旅行”,到旅遊平臺上翻看旅遊攻略、視頻等。馬蜂窩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疫情把人們主要的活動範圍限制在家中,“雲旅行”的背後,是大家對出遊的渴望,以及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娛樂方式的改變。

馬蜂窩大數據顯示,近日大家對“五一去哪裏”的搜索熱度環比上漲200%。同時,在近期的電影、新聞中出現的景點、車次也都是搜索熱門,比如湖北黃石天空之城景區和電影《囧媽》中的K3列車。而且,很多消費者在馬蜂窩平臺上通過參與“大家一起雲旅行”、“我在這裏報平安”、“一人安利一個旅行地”來分享自己過往的旅行經歷。

在線下娛樂業,也藉助抖音、快手,通過娛樂場景的轉換,滿足人們對現場娛樂的需求,打賞收益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線下損失。此外,快手還聯合一二線城市的衆多夜店和廠牌,發起了“雲蹦迪”直播。

遊戲和在線視頻,也充分受益於這次的“宅經濟”。

疫情背後“危”中有“機”

東興證券計算機首席分析師王健輝認爲,“非典”時期誕生了互聯網巨頭,如今的疫情有可能誕生5G應用“在線科技”這一剛需落地趨勢性機會。

他表示,遠程辦公將成爲未來企業管理、公司辦公模式中一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2017年,全世界已有24%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採用遠程辦公方式;2020年,預計約50%的科技公司將會有約29%的員工實現遠程辦公。

賈偉認爲,前一輪在線辦公,還停留在數據的在線化,只是需求側的變化,如今是供給側在線化,結合2019年開啓的智能元年,To B市場的SaaS平臺會崛起。四年前,洛克就推出了一個IDA工程,I-信息化,D-數字化,A-人工智能化。“當時,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意識到在線化的重要性。畢竟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效率不一定比線下高。但在如今的疫情面前,不得不推行在線化。”

相較17年前,電商已經成爲日常生活中的水和電,新經濟形態已經成爲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網購佔到社會零售總額的20%以上。在這次疫情中,電商爲化解疫情衝擊提供了更大的緩衝空間。

在社會零售業,線上消費的份額,也在這次疫情的助推下,加速了電商的滲透。

歐晰析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人王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整個生活方式由線下向線上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次疫情加速了這一態勢。包括那些未曾體檢過線上生活方式的人羣,比如生鮮採購、在線直播,也藉助這次機會開始有新的體驗。

以生鮮零售爲例,隨着線上消費方式的結構性推動,將會很大程度的塑造消費者行爲。“對現代人來說,便利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王翀說,未來的生活方式中,線下會減少,線上會大幅度提升,但線上不可以完全取代線下,畢竟人還存在社交、互動的需要。這就爲到社會一些思考,相較於線上,線下到底要爲消費者提供什麼服務或體驗。

在農產生產領域,農產品上行和農資下行,電商平臺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拼多多數據研究院副院長陳秋對第一財經表示,爲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滯銷問題,平臺上線“抗疫農貨”專區,爲其提供頂級流量支持。同時,協調相關部門開闢綠色通道,通過順豐、中國郵政等物流資源,完成訂單配送。

此外,根據平臺對過往農資銷售數據的分析,陸續安排今年的農資專題銷售。對重點農用物資產品,比如有機化肥、大棚塑料薄膜、小型耕地機等,還會甄選商家和產品,拿出不低於補貼農產品銷售的補貼力度,促進農資下行。

陳秋認爲,此次疫情對於電商平臺的主要考驗在於,特殊時期因爲防控需求,線下的消費短時間內大量收縮,其中很大一部分轉移到了線上。時值春節,很多商品供給環節和流通環節進入假期,加之疫情突襲、很多行業返工困難,因此線上的供給相對於海量需求出現了不匹配不充分的現象。而一旦能處理好這些問題,不僅能有效提升用戶側的信賴度,更能從內部組織、制度上進行有效提升。

在旅遊方面,馬蜂窩相關負責人稱,旅行本來是要通過乘飛機、住酒店實現的活動,大部分體驗發生在線下物理空間中,但移動互聯網早已對人們的旅遊方式產生深刻影響。中國遊客旅行的全過程,是線下與線上互動的過程。當然,這次疫情也讓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因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帶來的機會。“雲旅遊”正是消費者宅在家的時候所催生的一種新的娛樂方式,未來可能衍生成生活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