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2个孩子相约自杀:死亡游戏可能就在你孩子手机里

可怕的是,它很可能就在你孩子的手机里!

2017年7月,江西有一个16岁的少年徐某,趁着父母不在家,拿起了菜刀,斩断了自己的阴茎!

父母发现时,小徐正倒在血泊中。

医生说,小徐是环形切除,切除得很彻底,阴茎再植成功的几率很小。

手术室外,激动的父母向记者控诉,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么偏激的行为,正是因为一个名叫蓝鲸的游戏。

是什么游戏,能让一个16岁少年,做出持刀自宫的自残行为?

说起这款叫“蓝鲸”的游戏,非常邪气,目前,在全球就有几百个青少年因为这款游戏自杀身亡!

没错,说它是自杀游戏也不为过!

01

杀人的蓝鲸

“蓝鲸”游戏(Blue Whale),是一款俄罗斯死亡游戏,是一款专门诱导、煽动青少年自杀的恐怖网络游戏,又叫死亡游戏。由俄罗斯心理学专业学生布迪金(Philip Budeikin)创建。

游戏的参与者在10-17岁之间,会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俄罗斯已经至少有130名青少年被此所谓的“游戏”成功洗脑而自杀

蓝鲸游戏引起大众的注意,还是缘于两名俄罗斯美少女的蹊跷跳楼死亡。

15岁的俄罗斯少女尤利娅,去年2月的一天,突然从一座工业园区的公寓楼顶纵身跳下……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她在自己的INS上留下了“结束”的字样,并配上了一张蓝鲸的图片。

警方随后发现,在尤利娅自杀前的一段时间,她总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发布一些诡异、阴郁的语句。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了。”

“我像一只鬼……

就在尤利娅自杀的同一天,她的朋友——16岁的维罗妮卡也选择用“跳楼”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尤利娅和维罗妮卡

尤利娅和维罗妮卡,她们长得都很美。究竟是什么让她们选择在最美好的年龄,终结自己年轻的生命?

尤利娅在INS上发布的蓝鲸,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无独有偶,维罗妮卡也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过类似的图片,却更加血腥。她在自己是手臂上,用刀刻下了鲸鱼……

警方发现,两人同属于一个名为“死亡小组”的网络社群,“蓝鲸”是这个群体的图腾,也是这个游戏的代号。

蓝鲸游戏在社交网络上流传,邀请年轻人参与某个特定的组织。

一旦你加入蓝鲸,就会被配置给一名“主人”。这个“主人”每天会给玩家布置一个任务,玩家须在50天内完成各种自残任务,包括在半夜醒来然后割伤自己。

每天凌晨4:20分起床,起来看恐怖电影,听恐怖音乐,半夜爬上屋顶。

在自己的手臂、腿上用刀片自残,并拍照或拍视频发给上级管理者,以此进入下一个关卡。

在手臂上刻一只鲸鱼,并告诉自己是一条孤独的蓝鲸。在这期间,不准和任何人说话。

……

这对很多叛逆的青少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在游戏的过程中,蓝鲸游戏会逐渐摧毁你对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产生无尽的绝望。慢慢引导你自残,最后自杀。

这听起来不可想象,但“蓝鲸”却能让俄罗斯少男少女们相继赴死……

有些青少年因为叛逆和好奇,加入蓝鲸游戏。但一旦进去,几乎就难以脱身。

在参与游戏之前,参与者必须把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家庭住址、甚至是裸照等发给管理者。管理者则宣称,一旦中途退出,全家都会被人肉,甚至被追杀,裸照会流传到网络上

俄罗斯媒体RFE/RL的记者曾假扮15岁的青少年混进蓝鲸,亲身“体验”了游戏过程,下面是记者与组织者的对话。

“我要玩这个游戏。”

“你确定?参加了就没有回头路。“

“什么叫没有回头路?”

“就是说这个游戏一旦开始,就不能退出。”

“我准备好了。”

“好,从现在开始你每天都要秘密的完成一个任务。当你完成时把照片发给我证明。而在这个游戏的最后,你会死。你准备好了吗?”

“如果我中途退出了呢?”

“我们知道你的所有信息,会有人去找你算账。”

赤裸裸的威胁,一旦加入,这就是一条不归路

而这些青少年自残、自杀的过程,甚至会被拍成视频,拿去交易。要想成为游戏的管理者,也需要缴纳一笔费用。

罪恶的背后,是对金钱无耻的贪婪。

这个游戏,以正常人的思维,基本上会一笑置之,甚至嘲弄一番。

但它颇有几分邪教的气质

这款游戏借由网络,还向全世界扩张,包括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在内的多国都已经发布警告。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游戏已经通过各社交平台流入我国。

在“蓝鲸”的50项挑战任务中,有一项是每天4:20起床。

细心网友发现,在我国社交网络上,也出现了类似于 “4:20叫醒我” 的群。

甚至已经有人发现在玩“蓝鲸”游戏:

2017年5月,四川某公安局接到了一个报案,一个男孩虚弱地说:“救救我,我参与了蓝鲸游戏。”

警方赶到时,报案的少年已经连续闯了12关,他的计划是在最后一关(自杀)前,把自己的器官全部卖掉,换钱给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但就在越陷越深时,他想起了父母,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才胆怯报警求救。警察发现他时,他已神情恍惚,眼光呆滞,手臂上伤痕累累。

据四川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公布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仅四川一省,警方就发现了52个蓝鲸游戏参与者,他们都是11~17岁的青少年,其中22个有自残行为,另外还有两个已经精神失常,送往精神病院救治。

其中很多人已经完成了砸车、抢钱、看恐怖电影、看虐杀动物视频的关卡,正一步步走向自杀的深渊。(来源于《四川日报》)

对于青少年来说,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需警惕这类有组织、处心积虑的犯罪活动。他们极有可能导致“好奇害死猫”的可怕后果,危害孩子们的健康!

02

蓝鲸的邪恶与魔力到底在哪里?

去年,成都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一反往常,连着几天一到晚上,就跑进母亲房间,吵着要一起睡。

她看起来很害怕,一直跟母亲说:“妈妈,我心跳得好厉害,整天都跳得好厉害。”

母亲觉得孩子不是生病了那么简单。追问之下,女儿才说出,两年前她就一直在关注一款游戏,这几天她很害怕游戏里的人找上门杀了她。

其实,蓝鲸的游戏管理者,从没有追杀过中途退出的参与者。

那只是吓唬人的把戏。

但是它一直在做的,是引诱、煽动青少年去自杀。

蓝鲸之所以会选取青少年作为对象。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标新立异是共同的特点。蓝鲸宣扬的“自杀不可怕”“自杀勇敢”“自杀浪漫”等观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这一特征。

当然不仅仅如此。蓝鲸还有一套理论,堪比一些邪教的教义。

比如,它解释为什么叫蓝鲸。

因为蓝鲸生活在蔚蓝的深海,一种孤独,静谧,神圣的动物它们有集体自杀的习性,因为体积庞大,死后尸体还能为周围的生物提供养分上百年,因此还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鲸落”这被宣称是蓝鲸留给大海最后的温柔

这些听起来很美很动人的解释对青少年造成了相当的迷惑

为此,蓝鲸游戏甚至还声称:“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都是以字母‘S’开头的,Saturday(周六)、sex(性)、和suicide(自杀)。”

给青少年贴上孤独与众不同的标签,再美化死亡,宣扬“自杀浪漫”,鼓动青少年自杀,营造一种互相取暖的感觉。这是蓝鲸的第一步。

再比如,为什么要每天4:20这个时间点起床?

蓝鲸游戏的设计者,本来是一个心理学的高材生,他太知道,要控制一个人,首先就要剥夺他的睡眠。

长期缺乏睡眠的人,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大脑控制情绪的区域。缺觉会让负面情绪更难排解,加重抑郁、焦虑。

而4:20分,正是人体最需要深度睡眠的时候,也是人一天之中,精神最脆弱,最容易自杀的时刻。

在4:20分起床,听恐怖音乐、看恐怖电影,是在进一步摧游戏参与战者的心理防线,加重抑郁情绪,强化悲观的念头。

可见,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无比阴险与恶毒的游戏。

又比如,为什么不让游戏参与者跟他人交流?

这是为了加重参与者与社会的隔离感,让他们越来越孤独,到最后相信自己是一条深海里孤独的蓝鲸,让自杀、自残这件事,变得更神圣,也更自然而然。

游戏的设计者,会重复和参与者说:“你这个废物”,“你就是个垃圾”,“你长得好丑”等等,让参与者陷于自卑的情绪中,加重虚无感、低价值感直至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绝望

俄国就有一个10岁的小女孩,玩到一半想退出,管理者就一直跟她说:“你太无趣了,父母也不会理解你,生活不可能变好。只有死亡才会告诉你答案。”

最后,小女孩选择了自杀。

这是一款名副其实地反人类的游戏。游戏的设计者是名副其实的魔鬼。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谁不惧怕死亡,不热爱自己的生命。

但蓝鲸到底做了什么,会让人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我们一一来进行揭露。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乔伊纳的自杀人际关系理论中说人自杀需要满足三个要素:

① 受挫的归属感。青少年本来意志就还处于相对薄弱的时期。蓝鲸游戏通过一遍一遍给游戏参与者洗脑,摧毁游戏者对生活的希望,陷入绝望,同时让参与者与社会的隔阂来强化这种挫败感,最后用“蓝鲸”这一带有教义性质的意向,来增强参与者的归属感。

② 知觉到的累赘感。蓝鲸游戏选择参与者,并不是在社会上普遍撒网。它一般是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寻找那些经常发布消极言论,表达出自己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累赘的人。也就是说,它从一开始,就是针对那些觉得活着没意思,负面情绪比较浓的人。

③ 习得的自杀能力。哪怕有自杀倾向,很多人同样也怕痛,怕死。蓝鲸就设计了一连串的自虐、自残事件,从凌晨起床看恐怖片到用刀片在手上自残,让参与者通过不间断的自残,逐渐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正如托马斯·乔伊纳所说的:“任何使人们习惯疼痛、受伤或者死亡的经验,都有可能使他们越来越无所畏惧。

让参与者们习惯疼痛和受伤,目的就在于然让他们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自杀。

蓝鲸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将青少年带到了死亡的边缘。

03

蓝鲸姐妹版再现

少男少女如着魔一般的相继自杀,甚至引起了普京的重视。由普京直属领导的FSB特勤部门参与了对“蓝鲸”的调查。并在去年逮捕了Philip Budeikin。

他只有21岁,但符合了所有高智商犯罪份子的特征:孤僻、高智商、心理学高手、反人类。

他被指控在过去的三年里,在社交媒体上组织了八个“蓝鲸”组织,并诱导青年们自杀。

注意他被捕前诡异的笑容……

审讯时,他面带微笑地说:

“我只是在帮社会清除垃圾。”

“那些死于蓝鲸游戏的小孩,都死得很高兴的。”

“他们不过是一些生物垃圾,他们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人在乎她们死了会有什么后果。”

遗憾的是,蓝鲸游戏并没有随着开发者的入狱而结束。它还在向全世界蔓延,甚至出现了升级版——MOMO。

MOMO始于国外一款聊天软件。有网友发起了一项挑战,先鼓动你打电话给一个陌生号码,一旦你打给这个号码,就会有一只可怕的姑获鸟,跳出来跟你聊天。

而姑获鸟,本身就是恐怖与死亡的化身寓意是难产而死的孕妇化作的妖怪专在晚间活动,拐走别的小孩。披上羽毛是姑获鸟,卸下羽毛是女人。

2016年日本艺术家创作了一件姑获鸟的雕塑因为形象可怕,一问世就被国外一些人拿来散播灵异类的谣言,后来,就发展为赤裸裸地恐吓。

MOMO和你聊天,会一上来就发一些血腥、恐怖的视频,造成恐慌。随后,它就会泄漏一些你的个人信息,并声称已经操控了你的手机。以此为威胁,让你去自杀。

目前已经证实,在阿根廷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MOMO的威胁下,自杀了。

网络传言,MOMO或已渗入QQ。

虽然MOMO是否已经传入中国还没有确切消息,但国内包括公安部在内的多家官媒,已经就“MOMO”这个新版死亡游戏,向家长们发出了警告。

无论是蓝鲸,还是MOMO,游戏的设计者,要下手的,都是我们的孩子。

04

死亡游戏可怕,父母更要反思

一个参与蓝鲸游戏的女孩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想寻找的其实不是死亡,而是关注和温暖”。

孤僻缺乏温暖、关注和爱是参与蓝鲸游戏孩子的普遍特点。

事实上一个孩子,身上伤痕累累,每天精神恍惚,却能持续一个多月甚至更长时间不被发现,他有多被忽视,可想而知。

父母们需要格外警醒和反思。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死亡游戏有可趁之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研究所曾公布一个数据,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考虑过自杀。和上世纪相比,青少年的自杀率提高了60%。

很多家长常说:“今天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真是不知道什么叫苦。”

这是一种认知的误区。

没有体会过物质的匮乏,不代表孩子没有尝到苦头。相反,社会越发达,物质越丰富,孩子要承担的压力,也比父辈祖辈多得多。

香港的自杀预防服务中心,几乎每隔一小时,就有学生打进热线,抱怨学业压力大,流露出自杀的想法。

浙江警方也曾在蓝鲸游戏聊天群中,拯救出了一个12岁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加入游戏的女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