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但生死之間總得做點什麼。"

文 / 華商韜略 遲玉德 夏喬

在華人世界,他不是什麼大富豪,知名度也不高,但是他的離去,卻在海峽兩岸掀起了一股濃濃的緬懷潮?

用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的話講,就是:

"有些人飛揚跋扈,其實貢獻很薄。有些人默不作聲,做的卻是靜水流深的事。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他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

他就是誠品書店的創始人——

吳清友。

如今誠品書店已經成爲亞洲最大的書店,年營收40億人民幣。

可是最初的15年,吳清友說,誠品書店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1】

出生於1950年的吳清友,從小生活清貧。在貧窮中長大的吳清友,很有上進心,讀書用功,畢業後,進入賣廚具設備的誠建公司。

他做事勤快,口才又好,受到老闆的賞識。1981年,誠建的老闆移居香港,把誠建賣給吳清友。吳清友當上老闆後大力開拓臺灣大型觀光飯店餐具設備市場,一度拿下80%的份額,手裏的資金也越來越多。

爲了給資金尋找出路,吳清友決定大舉購置房產。

周圍人對他的決定非常驚訝,因爲當時臺灣房地產業不景氣,處於低谷期,一直持續到1986年。吳清友決定賭一把。

沒想到,他賭對了。臺灣房地產業1987年之後迅速井噴,房價持續攀漲,吳清友賺得鉢滿盆滿。

暴富後的吳清友,開始享受有錢人的生活:在臺灣政商雲集的陽明山買地,建豪宅。

這樣的生活沒過多久,吳清友便陷入巨大的不安中。他覺得自己的財富來得莫名其妙,遠遠超過自己的付出。豪宅落成之日,他指着房子問正在唸小學的女兒吳旻潔:"別人沒有比我們更努力嗎?爲什麼我們可以住在這裏?"

吳清友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陷入這種情緒,但這種情緒卻遲遲難以消散。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先天性心臟病第一次發作。

那是1988年,當時情況非常不妙,吳清友的心臟一度停止跳動,醫生拼盡全力才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

走下手術檯,他拉着家人的手說,"我從誠建嚐到賺錢的滋味,但我喫一樣、穿一樣,生活沒有改變,有錢不會讓我比較快樂。我不害怕死亡,但怕死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

於是,他開始大量的閱讀書籍,尋求精神上的滿足。最終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的一句"大自然是上天最偉大的創作,而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讓他萌生了開書店的念頭。

1989年,吳清友開出了自己的第一家書店,取名"誠品書店","誠品"源自希臘文的"eslite",原意是"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彩的每一個人"。

【2】

誠品的第一家店開在臺北敦化南路,吳清友請獅美術藝術專門店的執行副總廖美立負責運營,不過書店還是虧損。

按理說,書店虧損就應該開源節流,一方面增加暢銷書,另一方面砍掉一些不盈利的項目。可是吳清友卻完全相反。

開業初期,他將藝術、建築類書籍和外文雜誌作爲主營圖書,這些書有品味,但是不好賣,好賣的是那些成功學和娛樂八卦的書,吳清友卻一律拒絕。他說,"賣一本八卦雜誌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元,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不僅如此,他還在書店內規劃了一大塊畫廊區,專爲本土藝術家提供一個展覽平臺,也爲讀者營造一種人文氛圍,後來還在書店內開設古典音樂演奏廳。可這些都是穩賠不賺的項目。

剛開始,吳清友預計大約虧損5~8年,但到了後來他才發現,這個虧損期長達15年!

自己的家底虧得差不多,他開始找一些有文化情節的企業家入股。不過再有文化情結的股東也忍受不了無休止的虧損,慢慢的,股東們一個個離開。此時,吳清友這種"走火入魔"的行爲已經引起了妻子的不滿,妻子眼含怨懟地問他:"你真的都不幫兒女想一下?"

關鍵時候,他獲得了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支持,童子賢說,"吳清友不要怕,繼續開就對了。"

此後,在董子賢的支持下,誠品書店漸漸有盈利。一有盈利,他便開分店。慢慢地,誠品書店在全島落地生根,品牌漸漸家喻戶曉,2004年之後,書店實現全面盈利。

常言道十年磨一劍,誠品這把劍卻磨了十五年。

成功來之不易,而成功的背後則是吳清友的不懈堅持,以及一套獨到的經營哲學。

【3】

曾經有人問臺灣作家楊照,誠品成功的祕訣是什麼?楊照回答說,"誠品的成功,就是從未想過成功。"

因爲吳清友從來沒想過與顧客建立一種"買與賣"的交易關係,而希望把誠品打造成顧客的一個心靈港灣,一個擺脫喧囂塵世的精神聖地。

從1999年開始,他將誠品書店24小時開放,讀者不買書也可以在裏面待一整天。書店內的地板永遠乾乾淨淨,讀者可以隨時坐下來閱讀,只要不影響其他讀者通行。

此外,吳清友還不惜成本地爲讀者提供各種福利,如演講、座談、表演、展覽等活動,內容涵蓋文學、戲劇、舞蹈、美術、環保、烹飪等領域,這種活動每年會舉辦大約4500場。

"連鎖而不復制"是吳清友的另一個重要經營哲學。他提出一種"場所自有精神"的概念,希望誠品的"場所自有精神"是——人文、藝術、創意、生活。

這種經營哲學不把書店當成一種標準產品,而當成一種精神產品。換句話說,誠品賣的不是書,而是生命裏的美好記憶。

近年來,有很多人模仿誠品書店。而那些模仿者卻搞錯了方向,因爲誠品書店的核心價值,不是書,不是書擺設的方式,不是書店的設計風格,不是書店裏有咖啡館及其他空間的複合形式,而是誠品聚攏了的人。

"誠品讓一些特別的人在這裏感受了特殊的親和與安全與信任。"

正如吳清友所想的,誠品書店是打造一個最公平的美好商業空間。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今日話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