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族團結一家親 勤勞智慧奔小康 石棉縣挖角彝族藏族鄉聚力民族團結進步工作

七里壩的黃果柑產業

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大渡河畔,龍頭石電站水庫旁,嶄新的公路連接着國道318線,彎彎曲曲地盤旋在高山上,一直到高山上衆多村民的屋門外;家家戶戶屋外,還有通往田地的生產便道……

大渡河畔,彝家村落的產業更興旺,藏家新村越來越美麗;村裏村外,金果飄香,民宿林立,挖角旅遊正興盛。

近年來,大渡河畔的挖角彝族藏族鄉,團結當地彝族和藏族同胞,依託當地特色產業,正用勤勞和智慧,向着建成集觀光旅遊、生態旅遊和科普展示於一體的精品鄉村旅遊點而努力。

產業帶動

彝家生活更美好

10月11日一早,石棉縣挖角彝族藏族鄉勤勞村4組的喬以珍麼(彝名)和丈夫曲木以哈就早早起牀,開始一天的忙碌。

打掃房間,整理牀鋪,房間裏乾淨整潔,被子也折成了標準的“豆腐塊”,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而在廚房裏,鍋碗瓢盆等廚具擺放得也很整齊,尤其在廚房的一根木條上,有序地放着刀鏟……

村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得益於當地黨委、政府的示範引導和當地扶貧幹部的努力。

據瞭解,勤勞村有124戶387人,其中,彝族同胞人口占67%。勤勞村也是石棉縣26個貧困村之一。從2017年開始,挖角彝族藏族鄉就在勤勞村探索推行“環境優美示範戶”“創富能手”、“種植能手”、“養殖能手”等“四項脫貧競賽活動”,實行每月打分公示、每季度評出123名進行表揚。

通過逐月算收入、公示,大大提高了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和退出的準確率。

當然,當地貧困戶的脫貧,少不了產業的發展。

在曲木以哈房屋前,是一塊種着各種蔬菜的花臺,就是他家發展的庭院經濟;而在他家前後的山坡上,是一株株枝繁葉茂的枇杷樹,枇杷樹的葉間正長出朵朵花穗……

“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明年又是一年好收成!”勤勞村4組彝族村民侯全清在自家的枇杷林察看着。侯全清是2016年脫貧的貧困戶,今年他家種植的2畝多枇杷賣了3萬元。

在勤勞村,像侯全清一樣,勤勞的村民們通過發展產業,都走上脫貧致富路。

“我們村有四寶:枇杷、黃果柑、蜂蜜、羊肚菌。”勤勞村村主任勝學軍說。

近年來,挖角鄉積極探索,通過黨建雙百示範羊肚菌項目,解決集體經濟收入問題,帶動勤勞村村集體經濟的同時也由黨員帶頭開闢出新路子,已銷售3萬多元;黃果柑產業解決海拔在1200米以下有土地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收入問題,價格越賣越高;枇杷產業解決海拔在1200米以上有土地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收入問題,也實現了中高山土地收益的大突破。

其中,在貧困戶庭院裏養殖蜜蜂,解決了沒有勞動力、又沒有土地的貧困戶收入問題。

除此之外,挖角彝族藏族鄉根據勤勞村產業發展現狀,按照“鞏固提升”+“產業幫扶”的模式,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發展。2016年全村共改良核桃3000餘株;增種八月瓜12000株;建成黃果柑示範園1個,種植面積50畝;建成枇杷示範園2個,種植面積60畝;發展蔬菜林下種植23畝。政法委、統戰部、移動公司籌集資金4萬元,幫助扶貧對象修建雞舍、購買雞苗。2015年至2016年,該村免費爲貧困家庭發放雞苗1600只,引導羣衆通過養殖跑山雞脫貧致富。

勤勞村第一書記葉茂介紹,挖角彝族藏族鄉積極爭取“黨建扶貧、雙百示範”項目資金2.5萬元,結合勤勞村平均海拔高、無污染等地理和環境優勢,組織人員前往周邊區縣學習考察適合中高山地區發展的種養殖項目,在充分論證基礎上,已經引進了“羊肚菌”種植的項目,壯大集體經濟。

“有這麼多產業,只要大家勤勞,致富是不成問題的!”曲木以哈指着屋外的枇杷林說。

旅遊興旺

藏家新村好生活

五彩經幡迎風飄揚、三角梅綻放正濃、黃果柑芳香瀰漫……

10月下旬,在挖角彝族藏族鄉挖角村七里壩新村聚居點內,一幢幢藏式高樓矗立,30多戶藏族同胞在這裏享受農旅融合的幸福生活。

“國慶節期間,我家的民宿連續幾天客滿,忙不過來時,我們還請了親戚來幫忙!”今年64歲的朱貴榮的房屋修建在七里壩的村口,他與兒子的兩幢房屋有13間客房。

和朱貴榮一樣,在今年國慶期間,其他30多戶藏家的民宿生意都很好。

文化牆、輪胎裝飾和傘藝……

民宿是七里壩的特色。

近年來,挖角鄉立足實際,以國家旅遊優選項目、省重點項目王崗坪國際生態旅遊度假區建設爲契機,按照石棉縣委提出的民宿發展模式,以“沫水湖畔·金果人家”特色民宿品牌打造爲抓手,鼓勵引導村民大力發展提升民宿接待水平,加強旅遊服務能力建設,不斷提升“雪山溫泉陽光小鎮”旅遊服務質量,主動爲王崗坪度假區一期市場運營做好“喫、住”旅遊要素配套。

截至目前,新申報星級民宿41戶近300張牀位,已通過驗收星級民宿22戶牀位195張。

這些藏家房屋內,村民有針對性地植入民俗文化、產業特色元素,並依託村裏的黃果柑產業,讓遊客在感受藏家民宿的同時,享受湖光山色和採摘之樂。

挖角村境內的大渡河畔,以及七里壩新村背後的大山上,漫山遍野都是黃果柑樹。

黃果柑產業,是挖角村羣衆增收的支柱產業,全村目前發展黃果柑近1000餘畝,2014年產值達350餘萬元。

挖角村,有着距離海螺溝景區較近、省道211線穿境、王崗坪生態旅遊的必經之路和中轉驛站的優勢。近年來,挖角村拓寬產業領域,堅持發展旅遊、餐飲等農村第三產業,發展鄉村休閒觀光旅遊業和服務業。

每到節假日,就有遊客到此地來賞花、品果、住民宿。

在鄉間,遊客可以感受到,綠化樹種與主導產業結合的魅力;在民宿裏,還能感受到各家各戶把臥室設計和民風民俗的結合。

“建設集觀光旅遊、生態旅遊和科普展示於一體的精品鄉村旅遊點;發展以河鮮爲主的特色餐飲,打造成大崗山數千建設者的休閒餐飲基地;打造成環貢嘎旅遊、上王崗坪觀日照金山等戶外活動的主要驛站。”挖角彝族藏族鄉黨委書記張燕洪說。

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團結漢彝藏各族同胞,以民族走廊的美麗驛站、移民和諧融入典範爲主,融入水電文化、彝藏民族文化,抓住七里壩創建爲國家3A級景區契機,把挖角鄉旅遊服務業發展融入到石棉縣旅遊發展大格局中,通過發展農家樂、鄉村旅遊、農業科技體驗示範基地等,結合黃果柑產業、王崗坪生態資源,遊客春觀花品果,夏避暑納涼,秋冬觀湖賞雪,盡情享受清新的空氣,回味鄉村的純淨,陽光的醇美。

山丹梅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黃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