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际上,在中小学校,普遍可以看到,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甚至门卫、宿管,都和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一样,评职称、发绩效,挤占中高级职称名额,绩效甚至比辛辛苦苦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还发的比例高。因而,虽然在中小学校存在管理岗位、后勤服务岗位挤占职称、绩效的现象,这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对主要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主课教师不公平,但是却是暂时无法彻底改变的问题。

中小学校是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中小学校属于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低于75%。严格意义上来讲,这75%的专业技术人员,才是真正的教师,是在教学一线承担教学任务、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而管理人员、工勤人员虽然在教学机构工作,却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因而其待遇和管理方式是与中小学教师是有差别的:管理人员执行的是从管理十级一至到管理一级的晋升道路,而工勤岗位人员是从初级工干起,一直晋升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当然,高级工以上比例名额太少,能评上也不一定能聘上。

实际上,在中小学校,普遍可以看到,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甚至门卫、宿管,都和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一样,评职称、发绩效,挤占中高级职称名额,绩效甚至比辛辛苦苦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还发的比例高。一线教师为此大感不公,这里面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首先来说管理人员。学校的管理人员,都是从教师队伍选拔出来的,只有极少部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尤其是副科级以上有职务级别的中小学校。这是因为,一般来讲,中小学校级别都比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低一至两个级别,中小学校管理人员极难提升职务级别,而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提拔机会较多,经常因为职位紧张,空降学校任职,这种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

以县区为例,教育局及教研室、督导室、项目办等都是正科级单位,而中小学校除部分重点外,要基本上都是股级,充其量也是副科级。这些学校的管理人员,只有一把手有级别,相比职称晋升,管理职位晋升更慢,因而大多都是“双肩挑”,在管理岗位工作,同时还评着职称,还有优先权,各学校的高级职称,基本上都是老资格的校长副校长,一般教职工很难评得上。除一把手外,其他班子成员基本上连级别都没有,要不评职称,根本就没有活路。因而无论是一把手,还是班子成员,中小学校的管理人员,只要是评职称的,都要求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而且必须满足一定的教学任务量。因而现在除一些大的学校有一些专门的管理人员,其他学校即使是校长,也都一周带几节信息课等,就是这个原因。这样,这些管理人员就可以和一线教师一样,评职称,发绩效了。

下来再说说后勤辅助岗位。按照现在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后勤辅助岗位要求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学校的食堂人员、门卫、宿管等要么由企业、个体户承包,要么雇佣合同工负担。这在一些管理规范的学校,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但在一些小一点的学校,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教师又超编严重,后勤服务岗位,都是由一些已经评定了中高级职称,自觉没有发展前途的教师主动承担,他们本身就是教师,而且都是评了职称的教师,自然和一线教师一样待遇。在实行了“县管校聘”制的学校,后勤服务岗位是由竞聘失败的教师暂时充任,一边从事后勤工作,一边学习培训,等待在下一次竞聘工作中重新走上讲台。

因而,虽然在中小学校存在管理岗位、后勤服务岗位挤占职称、绩效的现象,这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对主要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主课教师不公平,但是却是暂时无法彻底改变的问题。目前,对于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职称评定工作从一线教学工作量上做出了限制,人社部门也从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相信今后的管理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符合公平公正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