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老舊小區改造要做到“留房留人”

■政協委員在廣州市老舊小區調研。通訊員供圖

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平臺關注老舊小區改造問題,社會各界獻計獻策——

老舊小區凝結着城市的記憶,承載着廣州人的情懷,但也普遍存在着基礎設施老化或配套設施不全等問題。2017年廣州被列爲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廣州面臨着怎樣的問題和挑戰呢?

新快報記者昨日獲悉,爲了更好地推進老舊小區的改造工作,近日廣州市政協學文委牽頭,組織市政協委員開展了專題調研。在市政協民生實事協商平臺“有事好商量”的節目錄制中,政協委員和各方嘉賓也就老舊小區的改造問題建言獻策。

針對老舊小區後期的管養問題,市城市更新局副局長鄧堪強表示,目前城市更新局與市住建部門正在探索建立分級管養機制,爲小區居民提供必選和個性化服務。

■新快報記者 吳曉嫺 通訊員 李志潔

焦點一如何完善微改造的制度和措施?

地面坑坑窪窪、老鼠蟑螂到處走……許多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着公建配套不足、設施設備老化、安全隱患等問題,根據市城市更新局摸查統計顯示,廣州市2000年之前建成的有迫切改造需求的老舊居住小區有779個,涉及260萬居民,約佔全市戶籍人口的31%。

如何完善微改造中的制度和措施呢?市城市更新局副局長鄧堪強回應稱,廣州市老舊小區微改造特別注重規劃統籌,分類推進。目前將老舊小區分爲三類推進,即基礎民生保障類,歷史文化傳承類,區域競爭力提升類;今年8月該局也向社會發布了《廣州市老舊小區微改造設計導則》,明確規劃設計標準、設計流程、設計要點,提升改造品質。

焦點二

微改造如何發動居民力量?

居民是老舊小區改造中的重要力量。評論員朵康認爲,由於歷史原因,部分老舊小區微改造涉及違章建築整治,動了居民的既得利益,部分人對此會有牴觸情緒。

政協委員帥亦文提到了另一個問題:“老百姓積極性不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資金的問題,涉及共用區域改造,居民要承擔多少改造資金需要明確。”她表示,希望政府能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尤其是多渠道引入資金,同時也要探索建立居民、市場等多方共同籌措資金的機制。

焦點三

如何傳承歷史文化文脈?

如何處理好“新”與“舊”,“改”與“護”,讓居民記得住鄉愁?越秀區梅花路小區的微改造方案,在這方面做出了探索。

市政協委員黃海妍在調研中發現,大多數老舊小區所處的區域、地段重要,779個老舊小區中,約75%位於中心城區,有些還屬於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範圍。因此,她建議:“要注重保護城市肌理、歷史人文風貌,創新合理利用路徑,發揮歷史建築使用價值,使老舊小區整體外觀與周邊環境和諧共融。”

具體怎麼改?在廣州大學建築系教授湯國華看來,微改造特別是歷史街區的微改造,一個標準是能不能“留房留人”,“留房”就是歷史建築、文物建築、風貌建築能夠留下去,不拆。“留人”是指原住居民能住下來,前提是環境改善了,“只有原住居民留下來,我們纔有故事可講,纔有鄰里關係可以傳承下去。”

編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