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清华总裁班众愁的餐厅破产的新闻刷屏了,清华大学,总裁班,众筹,破产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不吸引眼球才怪呢?

先看看这则新闻吧:

据北京海淀法院网,近日,清华大学总裁班34名学员,通过众筹开的一家餐厅,因经营不善,经股东会决议向北京海淀法院申请破产。

申请破产的公司于2014年12月成立,是一家经手机社交群成员众筹设立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位于清华大学东门附近的一家主题餐厅。

微信群众筹开公司,经营不善破产了

据海淀法院网披露,债务人称——

设立公司的想法最初是在微信群里发起的,群内成员有120人左右,均是清华大学总裁高级研修班2007年至2013年不同班级的同学。

公司最初发起设立时有31名股东,股东均签署了《清华总裁会馆众筹项目自然人/企业法人入股登记表》,后增加至34名股东,后增加的3名股东则签署了《入股协议书》,期间有发生部分股权转让。

现公司注册资本680万元,34名股东均认缴出资20万元,持股比例均为2.94%。

自2015年开业经营以来,餐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期间虽多次调整经营模式,但仍未能扭亏为盈,目前已经停止经营,经股东会决议向法院申请破产。

根据债务人提交的财产状况说明及债务清单,公司资产目前仅余账户资金5000余元,所负债务20余笔总计300余万元,此外还有100余名客户办理的充值卡费未退。

目前法院已经指定管理人,后续将依法对债务人资产、债权债务等情况做进一步清理。

2015年1月,华清缘主题餐厅开张时,“清促会”的官网发文介绍了当时的盛况。

“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领导、嘉宾、股东、同学和合作机构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个重要时刻。”

“餐厅位于海淀区双清路88号华源世纪商务楼三层,距离清华东门和清华科技园仅100米。餐厅经营面积1166平米,拥有餐位216个,内设9个大小豪华包房,一个容纳100多人的宴会大厅,及一个饮茶休闲,举办展览及沙龙的展厅。”

“餐厅菜品以新派湘菜和创意融合菜为特色,不仅美味可口,从精致点心、特色炒菜、生猛海鲜、滋补靓汤到上等的燕鲍翅参,应有尽有,而且注重挖掘和塑造菜品的文化内涵和养生功能,打造以价值、健康养生、文化为特色的华清缘系列菜品和配套服务。”

一个餐厅破产缘何这么引入关注呢?

清华大学:这个锅我们不能背

那么,“清华大学总裁班”是个什么班?上这个班的是真总裁吗?

清华总裁研修班是个什么班?

北京日报记者就此电话采访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培训部的朱老师,朱老师告诉记者,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确有针对企业高管的培训、研修项目,但是对外招生时不会用“总裁班”的说法,项目名字中也不会使用“总裁”等字眼 ,“清华大学对立项的要求很严格,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

记者随后在网上查询清华总裁班,却见到不少以“清华大学总裁班”为名的项目招生信息。

在一个名为“清华大学高级总裁研修班招生信息网” 中,记者看到其最近正在招录的“物流与供应链总裁高级研修班”项目,招生对象是物流企业、电商、制造业董事长、总经理、高管,要求具备“专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该项目每两个月集中面授3天,共12次课程,学制两年,总计36天,学费6.8万元一人,不包含食宿行等费用。

记者致电该网站,对方称网站仅是提供全国各大院校的在职硕士、在职博士、研修班等招生信息的,清华只是其中一个项目。

在另一个名为“清华大学总裁培训网” 的网站上,研修班涉及专业方向称得上“包罗万象”:从营销管理到人力资源,从国学文化到女性素养,多达数十个招生项目。

学费最便宜的也要近2万元,最贵的甚至高达79.8万元。

记者致电“清华总裁培训网”招生咨询电话,负责人称他们不属于清华大学任何一个学院,是独立的机构 ,不过他向记者承诺,“来授课的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至于报名者自身的条件则十分宽松,并不需要真的是“总裁”或企业高管,甚至不需要一定的工作履历,“很多人都是冲经营人脉来的”。

开饭馆赔了的清华总裁研修班,到底属于以上哪一种情况,现在暂不明朗。至于34个总裁为什么管不好一个饭馆,有位网友说的好——

您怎么看?

餐厅原址已易主 去年11月曾暂停运营

10月27日,北青报记者多方查询资料发现,这家“清华大学总裁班”同学众筹开的餐厅系华清缘主题餐厅,隶属于华清缘(北京)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据第三方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显示,华清缘(北京)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2日,注册资本于2016年4月29日从620万元变更为680万元,属于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餐饮服务。

2015年1月,华清缘主题餐厅处于试运营阶段。其一篇推广文章称,该餐厅由清华总裁促进会的31名股东众筹设立,菜品以新派湘菜和创意融合菜为特色,包括校训牛排、导师红烧肉、胡适一品锅、又红又专等特色菜,装修以荷塘月色为核心设计元素。该餐厅经营面积1166平方米,拥有餐位216个,内设9个大小豪华包间、一个容纳100多人的宴会大厅及一个饮茶休闲、举办展览和沙龙的展厅。

北青报记者在某美食点评网站查询发现,去年11月初,有多名用户反映,参加了该餐厅开展的“霸王餐”活动中奖,但到餐厅就餐时却发现该餐厅由于内部调整暂停营业。去年11月中旬,该餐厅又恢复营业,其最新点评时间为2017年12月下旬。

目前,华清缘(北京)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在信用中国网站显示的状态为“在营”,但在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被标注在业、非正常户,某地图导航软件也提示该商户营业状态可能有变化,请确认后前往。

10月27日下午,北青报记者来到华清缘主题餐厅所在的商务楼,发现大楼外华清缘餐厅的标识已经消失,该餐厅唯一留下的痕迹就是二、三层楼梯转角处写有“华清缘主题餐厅”的牌子,而其原本所在的三层装修格局也已发生改变。目前,这栋大楼的三层只有三家餐厅在营业,其余区域还在装修。其中两家正在营业的餐厅工作人员对北青报记者表示,他们是今年3月和4月间入驻的该商务楼,那时这里已经没有华清缘主题餐厅了。

众筹是个什么鬼?

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香港译作「群众集资」,台湾译作「群众募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一般而言是透过网络上的平台连结起赞助者与提案者。

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现代众筹指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015年,最火的行业,一定绕不过“众筹”。

这个模式,曾被看为VC的颠覆者,激活民间资本的酵母,巨头们都纷纷布局。

最火时近300家平台,3分钟募资2500万,众筹广告甚至爬上了高铁;如今大多停摆、转型、退出,只剩下一个空落落舞台。

在中国的土壤之上,我们常常看到这些急速落潮的故事,它们从一出生,就暗含必败的宿命:非理性的开场,一拥而上的躁动,监管的冷却……

2016年年初,凹凸租车在京东上众筹2500万人民币,上线3分钟即超募,最后居然募资近1亿。

“人人都是做天使的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了”,在《新闻直播间》的栏目上,主持人和嘉宾对于这个金融新生儿充满了热情,“值得我们去呵护它”。

股权众筹一下被推到了浪头之巅,但一些,却开始出现异样的妖氛。

“整个投资环境都是非理性的”,子野注意到,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自于P2P领域。

彼时,P2P如炽浪扑面,激活了民间散碎的资本,人们开始接受这种新式的理财理念。

股权众筹正是搭上了这一波时代快车。而子野注意到,很多平台为了上车,开始不择手段,“宣传的时候,直接说本金可以翻一倍、两倍”。

相比P2P年化12%的利率,这个新生的模式,却打出了高达100%甚至200%的回报,一度让投资人心智全失。

参与其中的,除了P2P领域的投资者,剩下的小部分是中产阶级,他们才符合股权众筹的用户地位——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而正是这个扭曲的开场,才导致后面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崩盘……

03崩盘

2015年的下半年,行业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早期P2P投资过来的那批用户,他们经历过半年或一年的投资周期,开始期望看到股权众筹的收益了。

事实上,股权众筹是一个“慢悠悠”的模式。

在中国,一家企业从创立到上市,至少5-7年的时间,甚至更长。这就意味着,股权众筹要跑完一个周期,需要至少5-7年。

而被“刚性兑付”和“保本保息”喂刁了胃口,被P2P的短期投资就有收益教育的投资人,对如此长的时间周期,完全不能接受。

“投资人开始天天吵着就要退出,给他们解释,完全听不进去”,某众筹平台的媒体负责人辛晴感觉,投资人的情绪开始失控,他几乎能听到决裂的滋啦声。

最激烈的时候,辛晴在群里说一句话,所有投资人都开始围攻。往往一个问题刚回复完,又冒出七八个问题,“压力巨大,头发都愁白了”。

当然,除了上市之外,还有两种退出方式:下一轮融资或者大股东回购。

可实际上,操作起来也困难重重,因为“众口难调”。

在这场博弈中,话语权都掌握在领投者,或投资额较大的跟投者手中,小投资人完全被左右。

就如一群狼,头狼领跑,其他成员只能陪跑,当然也可以选择脱队成为孤狼,但一起打江山的肉自然分不到了。

辛晴就曾差点成为孤狼。

她也投资了一个项目,获得了preA后,她就想退出,但投资团队中的“长老们”却大力反对:“既然能很快拿到新融资,项目以后肯定牛逼”。

“长老们”不允许其他投资者退出,大家几轮拉锯,身心俱疲。

利益螺旋,经常将周遭的一切,混搅得血肉模糊。

而另一边,很多人投资的项目,已血本无归。

创业,就是一场幸存者的游戏,九死一生。

“十个项目中,一般只有一两个可以进入下一轮”,子野称。

一家知名股权众筹平台的前员工透露,他们当时上了很多实体店铺项目,结果大部分因为经营不善而亏损、倒闭。

质疑、维权活动集中爆发,投资人甚至开始找媒体助威,行业被推至悬崖之边。

坏消息通常就会扎堆而来,墨菲效应爆发——监管也来了。

2015年8月7日,证监会下发通知,对股权众筹做了进一步的分类和定义,将其修改为“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

在原来,股权众筹的概念,更接近“普惠金融”,希望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

然而,监管的新的定义,却有明确暗示,不希望散户入场,而成为针对中产阶级的产品。

对于这个门槛,相当于渔网,只保留大用户,把小散户全部放流。

“整个股权众筹领域是一脸懵逼的,这和一开始设定的立场,不是相违背了吗?”齐轩称。

在美国,早在2012年就颁布了“乔布斯法案”,专门新兴成长企业(EGC)简化IPO发行程序、降低发行成本和信息披露义务——这是美国股权众筹得以健康发展的肥沃土壤。

此时,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希望中国的“乔布斯法案”的出台。

但投资人并不愿意耐心等待,监管的暧昧态度,让他们更为慌乱不堪。业内甚至流程一种说法:散户不能被教育,就等着被收割。

平台与投资人的矛盾,一度加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崩盘降临。

这一边,被惹得心浮气躁的投资人,叫喊着“退钱”,另一边,平台百般解释——双方架在这个节点上,谁也难以退让。

退出机制真的毫无破解之道吗?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股权的交易流通”,齐轩类比IPO,如果这些创业型公司的股权,也可以做当像IPO一样流通,就彻底解决了周期长的问题。

齐轩发现,有一批高净值的用户,自行在地下成立了多个“股权交易平台”,进行股权转让,加速流通。

但这毕竟是灰色的,且相应的规则制定、定价体系,都难以服众,“大多没有做起来”。

实际上,这不是创业公司就可以建立的庞大系统,而需要政府和监管的介入。

“当时行业提出了无数设想,比如,建立第四板,都是理想化的解决方式”,齐轩称,整个行业都在翘首以盼,期盼规则出台。

“整个行业都仰着一张小脸,眼巴巴盯着,希望能有监管的助力,让退出机制更完善”,齐轩称,但没人知道,要等多久。

此时,行业已有很多平台撑不下去了,原因是,股权众筹的盈利,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当时的平台方,唯一的利益来源,是收取服务费或者管理费。

一般服务费只融资额的2%到5%,比如说融资额1000万,一般小平台只能收到20万的服务费。

说得不好听点,20万的费用,还不够这个项目调研的成本开支。

而很多平台也开始采取“领投+跟投”的方式,平台自己,也参与到项目之中,但是和投资人一样,他们同样也要面临回报慢的弊病。

“很多平台就是等不来监管,自身造血能力也不足,被活活拖死了”,齐轩称。

兵败如山倒,行业急速退潮,巨头们也淡淡离场,繁华如烟消散,两年恍如一梦。

“当年的近300家平台,基本全部离开,转型的、倒闭的、沉寂的”,子野看到,行业中还有百来家平台尚在运转,但这些,已离最开始的股权众筹,越来越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