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杨班侯的太极拳,领悟拳架之变

杨班侯的太极拳

(文:丁丁​)

浅说杨班侯的太极拳,领悟拳架之变

杨氏太极拳大小架,是由杨班侯起始的。班侯身小肌瘦,意猛好斗,传说他经常在大条案下面练功, 那是因为他的身材矮小的缘故,现在估算恐是在 一米六五上下。若是有一米八的大个,即便蹲着,那 身子也会要把高约一米三的条案顶起来的。

杨班侯的艺髙心狠也是很有名,不用说“禄禅创天下,班侯打天下”的俗语,他的侄子杨少侯小肘外号“十八场”,是说每天必定在外面打够十八场架才罢休,人谓颇具“乃伯之风”,仅此就可以想见班侯昔日的英勇了。

正因为身小心猛决定了他的拳架与其父杨禄禅公的明显差别,促成条件固然有时代风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在少年时曾在永年乡间见过武禹襄的拳势,为他随意创造提供了足够的借鉴。还一方面,杨禄禅为适应城市环境,自己对拳架也有改动,所以并不阻拦儿子的变革;更主要和重要的是班侯能深刻把握太极拳运动的原理,技艺绝伦,战无不胜,才使他能任性 施展,不加约束。他的拳势相对禄禅公而言,显得小巧灵活,勇猛直前,正像他本人一样。所以世称其为杨氏小架,并将禄禅、健侯父子之架称为杨氏大架。

杨班侯在世传人并不多,因为他出手狠,练拳不留情面,要求严格,所以一班王公豪富是绝少能够忍受的。承其艺而且各有发扬者为杨少侯及旗人全佑。杨少侯是杨健侯之子,过继给班侯,性情才力颇类其伯,得祖、伯、父亲传,拳技精湛。前人叙述其演练拳架时,乍疾乍徐,团圆紧凑,面部表情亦极丰富, 常现冷笑之态,手法复杂多变,多发劲,甚至断劲, 竟像是外家拳一样。全佑传习杨氏父子大小架,其子吴鉴泉专习小架,吴氏承旗人闲散风致,性情温和, 处世圆熟,心思缜密,故将拳势一变为柔和细腻、匀均绵巧一路。

少侯艺高气傲,传人亦少,杨氏小架遂由吴鉴泉及其师兄弟王茂斋、郭松亭等专擅,但是因 为吴氏以教拳为业,而大变拳架风格,广泛传播,也成为创新,世人呼之为吴氏太极拳。故此,至今想探讨杨班侯太极拳架者,也只好由吴氏拳架中寻找,如搂膝拗步、搬拦捶、倒撵猴,仍有古意,只是味道不同罢了。是知拳道之变,在于因人而异,绝无固守一 法永不改变的道理。

当初由大架化小架是根据个人条件决定,后来从猛烈转柔和也是由于个人情性所致。今人一味标榜吴氏之绵软而不知其来源之刚健,却指责某些身材高大、架式疏朗而自成风格者不是太极,也没有什么道理。唯有那些只求单纯摹仿,不求量体裁衣、变通发展者,才真正成了“拳 奴”。

浅说杨班侯的太极拳,领悟拳架之变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中所选图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