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俞敏洪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分享会上的演讲内容又被翻了出来,其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说:钱是一个人的能力证明,当你工资比同学少一半时,你的生命已经浪费了一半。

俞老板的这个观点发人深省。令阿喵觉得微妙的是,“工资低=浪费生命”这种锐利的观点,很受当今社会上一部分人推崇的。你怎么看呢?

阿喵去找了原文来看:

摘1:财富收入是一个人能力证明的观点。同样拥有24小时,有的人就能不断累积财富直至财富自由,有的人碍于收入只能天天算计度日。

摘2:当你的收入只有别人一半的时候,你的生命就浪费了一半。当别人年收入是你2倍的时候,那么他工作1年再休息1年,和你工作2年等效。别人第2年不上班都可以,而你不行。

摘3:钱和社会地位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更加重要的是生命内在丰富性。我们可以一辈子没有钱,但我们过的是内涵更加丰富的生活。

全文主题还是三观挺正的,也不可否认,媒体在传播的确存在断章取义的倾向引导,但我还是觉得俞老板的眼界/思想,始终都还是停留在不太符合他社会身份的曾经的阶段。也许,他更需要去聘请一位靠谱的公关经理帮他写稿,俞老板的用词过于极端了。

“工资低等于浪费生命”是价值观的扭曲还是表示能力有问题?一棵小韭菜的自我修养

我国的年轻人,很累。

年轻的时候找工作不太容易,好不容易找到个稳定的工作了,三十岁提前感受到中年危机。或者,在旁人看来就此庸庸碌碌过一生。

人们给这种一睁眼就是各种车贷、房贷、育儿经费的生活起了个外号:“社畜”。即使工作再不开心,也不敢辞职。因为,好像行情不好,不一定还有更好的工作。

工资高固然意味着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但是【生活品质】又岂能用金钱来衡量?在阿喵本职工作的这个行业,许多人朝九晚十是常态,忙到三餐不定胃都不好,缺乏个人社交。这是2万、3万的工资能弥补生活缺憾的吗?不能。也许等自己老了,会发现自己的20代和30代只剩下苍白的工作、工作、工作。

但,工资能让我们忍了,“看在钱的份上”是一切友好交流的基础。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偶尔8点下班了去撸串、回家吃顿好的、周末不加班的时候看看电影等等小事,都能让人暂时的忘却烦恼。

这就是一棵小韭菜的自我修养,即被动,又主动。

你所看到的风景、记忆中的东西、对事物的理解,都取决于你站在何处。

“工资低等于浪费生命”是价值观的扭曲还是表示能力有问题?干了这碗鸡汤:过自我的生活

俞老板“收入至上”的这话伤害了别人的情怀,那些正在认真生活、享受生活、努力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的人。

阿喵看过一本书,叫《如何不上班地生活》(《how to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Time》,作者Raymond Mungo),书中讲述了他在西雅图开了一家小书店的故事。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书中的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然而道理还是一样的:不上班又能赚钱度日,并不表示不用劳动付出,这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从小父母不断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要考上好大学,要进好公司。这被认为是一条走向幸福(成功人士)生活的康庄大道。而我们从小所处在的教育环境,一向是要争取好分数,争当学霸。

总是有人、有社会在背后推动着我们,不断的、不断地往前再往前奔跑,仿佛是被什么东西在背后追赶,一旦停下来就会被咬到。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走在康庄大道上,我们总是会面临各种人生的岔路口,不停的面临选择。有时候选的结果很好,有时候会走偏一些,一些时间之后又绕路回来。

选择进知名企业上班固然优秀,但依靠自己本身的力量,选择别的劳作,并非不可能成功,至少绝不是错误的。过自我的生活,尽可能活成自己满意的样子吧。

也许工作的道路很漫长,会很辛苦、很劳累,可能收入也菲薄,但一定会有感受到满足和幸福的一瞬间。

“工资低等于浪费生命”是价值观的扭曲还是表示能力有问题?

希望这个分享能对各位有所帮助,祝大家诸事顺利。

这里是阿喵书房,我是阿喵,欢迎来和我一起讨论书法、绘画、教育这点事。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