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1982年阿根廷與英國之間爆發的馬島戰爭是冷戰期間規模較大的一次局部戰爭,也是日漸衰落的英國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捍衛領土的決心,更是讓世界意識到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一普遍規律的正確性。

1982年3月,阿根廷強行登陸馬爾維納斯羣島東側的南喬治亞島,同年四月發動兩棲作戰,英國隨即展開反擊,先是從聯合國層面拿到授權,即若阿根廷堅決不從該島撤離,可對其實施無差別的軍事打擊,接着集結國內兵力直撲馬島,兩艘航母載着20架戰機逼近該島,特混艦隊幾乎全軍出動,58艘民船專門負責後勤,這支漂亮而又整齊劃一的龐大隊伍步步緊逼。

英國利用所徵調的強大海軍部隊對馬島形成海陸空立體封鎖,將阿根廷所有的出路全部鎖死,再派出轟炸機將該島上的阿根廷機場炸成廢墟,把制海權牢牢握在手中,最終遙遠的英國戰勝了近在眼前的阿根廷,剛上任兩年的“鐵娘子” 撒切爾夫人由此贏得了國內人民的普遍尊重。

那麼,爲何這場戰爭會一邊倒呢?阿根廷會得不償失呢?

其一,就在於動機不純,站不住腳,而阿根廷之所以發動此次戰爭,是爲了轉嫁國內矛盾,將國民視線全部轉移到馬島上,而忽略本國的經濟困境。

當時,阿根廷GDP僅有840億美元,而英國就達到了4900億美元,幾乎是阿根廷的五倍。同時,阿根廷本國通貨膨脹十分嚴重,工人罷工日益嚴峻,生產幾近停滯,這樣的經濟狀況幾乎是難以支撐一場戰爭的,只能是被人吊打。

其二,錯誤的估計英國絕不會插手,根本不會遠渡重洋收復自己的海外領地,因而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當時,阿根廷並不具備掌握馬島制空權的能力,空軍裝備的幻影5戰機甚至剛從機場起飛一分鐘後,不得不返回基地,因爲沒油了,即使飛到預定地點,也只能被英國戰機吊打,成爲空中活靶子。照這樣的態勢,阿根廷要想掌握制空權簡直是癡人說夢。

其三,阿根廷並沒有得到其他歐美國家的支持,即使原來關係要好的美國也在關鍵時刻背叛了自己,爲英國提供情報支持以及其他必要的措施,甚至還配合英國對阿根廷實施制裁。這也不難理解,畢竟歐美國家與英國的關係顯然要比阿根廷更鐵。而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使得阿根廷成爲了無根之木,任人宰割。

總之,此戰就是阿根廷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