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鹤学堂 | 给90后讲讲马克思 第十讲:贫穷不限制思想

有这样一个人,他生活在动荡奔腾的十九世纪,他有一把浓密的大胡子,他目光如炬、身形魁梧、意志坚定,他一生劳碌奔波、博学多识、著述无数。有人特别敬他,有人怕他,有人追随他,有人诋毁他,却很少有人说我不知道他。他的学说和思想,经常是以“大道日用而不知”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这个人,就是卡尔·马克思。

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揭开层层迷雾,走进他波澜起伏的灿烂一生,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他。

1848年3月3日,马克思突然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境。此时,革命的火焰已经燃起,马克思选择回到祖国继续展开政治斗争。

回到科隆以后,马克思开始着手创办《新莱茵报》,作为他年轻时以相当热忱编辑的报纸的续刊。可是,筹办《新莱茵报》并不顺利,最大的问题在于办刊资金不足。更糟糕的是,由于《新莱茵报》鲜明的反政府风格和不可小觑的群众影响力,很快就被当局拉进了黑名单。没过多久,马克思被自己的祖国永远地驱逐了出去,《新莱茵报》也走到了尽头。

被驱逐后的马克思先是到了巴黎,但情况并不乐观。当时霍乱疫情正在法国首都肆虐,马克思一家的财务状况也越发艰难。在这样各方走投无路的境遇下,马克思和燕妮最终选择了伦敦,一个与家乡相隔千里的城市。

为什么是伦敦呢?1849年的伦敦,和巴黎不同,甚至也不像柏林,正快速变成1848年革命流亡分子的首都,一个对政治难民采取自由化和宽容政策的离岸天堂。因此,当时有很多惨遭欧洲大陆国家驱逐出境的激进人士都选择伦敦作为最后的避难所。

在流亡伦敦的这段时间里,马克思的人生可以说跌到了谷底,饥寒交迫、困苦难耐、疾病缠身,但令人震惊的是他完全没有被生活击垮,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坚持研究和学习。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圆形大厅,那几乎成了马克思第二个家。一百多年过去,大英博物馆也曾改建过,但在中央阅览室第H排3号座位上,一直放置着一张纪念马克思的小卡片,据说这是马克思当年最喜欢的位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