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人员非常紧缺,张子培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个守墓人。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工作在全国各地烈士陵园的烈士守墓人送去我们的问候和崇敬。

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我第一次听到烈士守墓人的故事,是在2016年3月在云南蒙自烈士陵园参加了一次祭奠英烈的活动后,在我们离开后的路途中,一位同车老兵给我讲起了一位烈士陵园守墓人的故事。

杨老兵是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参战老兵。当他从战场中死人堆里爬出来时,发现自已遍体鳞伤,眼晴也瞎了一只,他不顾自已的伤痛,他抱住倒在地上的战友大喊大叫,想把他们叫醒,可是,他失望了!,他再也沒能喚醒战友,他们都牺牲了!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杨老兵悲痛欲绝!他看着他昔日的战友被送到了烈士陵园,从此在烈士陵园里安眠。当时烈士陵园刚修建不久,非常缺人手。杨老兵就和妻子来到烈士陵园做义工。他们每天在烈士陵园种花、种树和修路。有空就和烈士聊天,唱歌,这样,他感觉他又和战友们在一起了!

由于是当义工,他没有任何报酬,生活只能靠爱心人士的捐赠,生活过得很清贫,许多人劝杨老兵别干了,趁年轻,赶快去挣钱吧。

对于人们的劝说,杨老兵从来没有动摇他的初心。在烈士陵园工作了这么久,他和这些战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想起了和他们生前在一起的军营生活,一起参战的激情燃烧的时刻,一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情景,特别是想起他们倒在血泊中,再也喊不应的情景!杨老兵就心里一阵阵的疼!

看着墓碑上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杨老兵心里很难受!这么年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来不及享受生活幸福就过早地孤独地躺在了这里!有些烈士家庭贫困而边远,至今还没有亲人来看望他们,他们实在是太寂寞了!

想到这些,杨老兵心里有了一个想法,他想一辈子留在烈士陵园,一辈子陪在英烈身边。

杨老兵留在了烈士陵园,日复一日地在烈士陵园和烈士聊天,唱军歌,打扫卫生,种花种树,接待烈属。

杨老兵的事迹受到了参战老兵和烈属的称赞!当地的民政部门将杨老兵正式招收进烈士陵园工作。几年以后,杨老兵成了这个烈士陵园的负责人。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这就是在参加祭奠英烈活动的路途中听战友讲的故事。我当时听了这个故事,心里满是对杨老兵的敬佩。

从杨老兵开始,我开始注意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烈士的守墓人。

我想探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不受花花世界的诱惑,甘愿忍受寂寞,长年累月工作在寂静的烈士陵园?

一位天山守墓人的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许多。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那是1980年,一个冬雪频繁的季节,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1500多名官兵被暴风雪围困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山深处,面临寒冷冻死、断粮饿死的危险,唯一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也被肆虐的大风刮断。为尽快与40公里外的施工指挥部取得联系、得到救援。新兵陈俊贵奉命随同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和战友陈卫星前去请求山下部队救援。由于任务紧急、时间仓促,他们4人只带了1支防备野狼侵袭的手枪和20多个馒头就匆忙出发了。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40公里的路刚走了一半,他们已是气喘吁吁,筋疲力尽。虽然体力已透支到了无法支撑的地步,但想到被暴风雪围困,随时都会被寒冷、饥饿夺去生命的战友,他们放弃了休息的念头,夜以继日地行走着。深夜的天山,气温骤降,刺骨的寒风劲吹不停,他们4人一刻也不敢停歇。天亮时,他们置身茫茫雪原,迷失了方向,更令人恐惧的是他们带的20多个馒头还剩下最后一个。

此时已经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终因体力透支到了极限,他们跌坐在雪地里再也起不来了。大家望着唯一的一个馒头,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吃。当时陈俊贵建议把馒头分成四份,每人吃一口。话刚说出就被班长否定了,理由是馒头太小,如果分成四份,根本起不了充饥的作用。情急之下,班长郑林书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一名老兵,只有陈俊贵是个新兵,年龄又小,馒头让他吃”。当时陈俊贵说啥也不肯吃,班长郑林书用不容商量的口气命令他吃掉这个馒头,望着在寒风中被饿得面无血色的战友,他手里的馒头顿时重如千斤,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为了完成任务,后来陈俊贵还是含着眼泪吃下了这个馒头。班长郑林书一直负责开路,所以他的身体透支最严重,他终因体力不支倒下了。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班长郑林书临终前用尽最后的力气对陈俊贵说:一是希望死后能埋葬在附近的山上,永远看护着战友和这条路;二是因使命在身,作为儿子生前没能好好孝敬父母,托付陈俊贵能到老家看望一下他的父母。陈俊贵和战友含泪用冰雪掩埋班长后,继续向前赶路。可没走多远,副班长罗强也无声无息的倒下了。

只有陈俊贵和战友陈卫星掉下山崖被哈萨克牧民所救,才把施工官兵被暴风雪围困的消息报告指挥部。1500多名战友得救了,可22岁的班长郑林书、21岁的副班长罗强却永远长眠在积雪覆盖的天山上。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陈俊贵因严重冻伤,在医院接受了长达4年的治疗后,病情好转后,于1984年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当地政府为他安排了一份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很快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逸。

陈俊贵时刻不忘班长死前对他的嘱托,他要去看望班长的父母。当他向原部队打听班长的家庭住址。可是原部队已经换防改编,他费尽周折也找不到班长家的地址。

陈俊贵满怀愧疚地回到天山,在班长的墓前站了一天,和班长说了很多知心话。他想,在那样的危险时刻,谁吃了这个馒头,谁就有了活着的希望。可班长和战友们却把这个馒头给了他,他活着,而他们却躺在了这里!班长的遗愿,他一定要完成!

1985年,二级伤残的陈俊贵辞去了家乡稳定的工作,带着妻子来到了天山,在离战友墓地最近的地方安了家。他要为他们守墓。他期望能从扫墓的人们口中得到班长郑林书家的地址。

为纪念在新疆筑路工程中光荣献身的英烈们,在尼勒克县修建了乔尔玛烈士陵园。陈俊贵将班长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强的遗骨迁到乔尔玛烈士陵园。陈俊贵在烈士陵园里,成为了一名墓地管理员和讲解员。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陈俊贵坚信自己一定会等到原部队的战友和烈属来扫墓,他就可以得到班长家里的地址了。

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等,就等了二十多年。

直到2005年。他的老战友陈卫星和烈士罗强的父亲从广东来新疆为老班长扫墓,陪他们前来的部队干部带来了老部队的消息,陈俊贵很快与老部队取得了联系,部队的领导不但告诉了他老班长家的地址,还派专人陪他到湖北一同拜访班长的家人。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陈俊贵这样讲述他去班长家看望班长家人的情景:“临出发前,我专门赶到班长的坟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班长。在湖北罗田,我见到了老班长郑林书的姐姐。她告诉我,班长参军后只探过一次家,还是因为父亲病重。父亲去世后,家人怕影响郑林书工作,始终没有告诉他。所以,直到郑林书牺牲时也不知道自己父亲去世的消息。其母亲也于2003年去世。当我来到两位老人的坟前时,悔恨的泪水顿时流了下来。我悔恨自己没能早点看望班长的父母,悔恨自己永远没有机会替班长尽孝。不过,我可以告慰班长的是:你的嘱托,我已完成;可以告慰班长父母的是:今生今世,我将永远守候着班长,班长永远不会孤单。”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陈俊贵决定一辈子留在乔尔玛烈士陵园,成为了天山深处的守墓人。他每天和乔尔玛烈士陵园的168位烈士一起,注视着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修筑的“新疆最美公路”独库公路。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这用生命和青春热血铸成的战友情,是最真挚最深厚的人间真情!

陈俊贵的事迹感动神州大地,他获得了许多荣誉。

陈俊贵在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荣誉称号。在2013年9月26日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在2014年2月10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活动对陈俊贵的颁奖词: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在这里,安眠着960位英烈。

“我是退伍士兵张子培,我申请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工作。”1995年,张子培从部队退伍,当时有很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不错的安置岗位供他选择,然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写下了这样一封申请书,强烈要求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工作。

当时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人员非常紧缺,张子培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个守墓人。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麻栗坡的许多年轻人都往外面跑,而张子培为什么要选择当一个守墓人呢?

1973年,张子培出生在麻栗坡县董干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他们兄妹五人。张子培中学还没毕业,母亲也病逝了,张子培兄妹五人成为孤儿。他们在县委的关心救济和乡亲们的关怀下长大。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从1979年后,张子培他们村里,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解放军叔叔。张子培特别喜欢和解放军叔叔玩。他说道:“解放军叔叔们经常给我做一些自制的小玩具或是拿出好吃的东西给我,在这里我人生第一次尝到了大米饭的甘甜。他们还主动帮村里修路,为左邻右舍种庄稼,为孤寡老人挑水、打扫卫生,他们无私助人的义举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后来,这些解放军叔叔上前线打仗,有的人英勇牺牲了!张子培听到后非常难过!他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张子培立志要做一名解放军战士。他于高中毕业后如愿步入军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3年服役期满,1995年12月,他回到了家乡麻栗坡。

张子培向县民政局写了申请书,自愿要求到位于距县城约3公里远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工作。

张子培在烈士陵园的工作是除草和驱赶闯入烈士陵园的牛羊。

当时的烈士陵园人手少,工作量大,他一个人负责320个烈士墓和十几亩草地的除草工作。麻栗坡地处亚热带,杂草长的非常快,他一个人除不完,叫上当小学老师的妻子一起来除。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后来,他们的孩子也出生了,没有房子,一家三口住在烈士陵园。

年复一年的单调繁重的工作,沉闷的生活,远离生活区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孩子的教育也带来一些困难,张子培对自己当初的工作选择有了一些困惑和思想上的徘徊。

有一天,麻栗坡烈士陵园来了一位老妈妈,她是烈士赵占英的母亲。老妈妈因为生活困难,在儿子牺牲后二十年才来看他。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张子培把老妈妈领到了烈士赵占英的墓前。老人抚摸着儿子的墓碑,看到墓碑上儿子的照片时,悲痛欲绝,仰天大哭,大声呼喊着儿子的名字:“占英,占英,我的儿啊,妈妈来看你了。”老人撕心裂肺地哭喊着,突然,她用头使劲撞击墓碑,张子培赶快把自己的双手紧紧贴到墓碑,让老人的头撞在他的双手上……此时他的心也伴随着老人在哭泣!

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撼着张子培的心!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他想,烈士们为国捐躯,烈属们既要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又要挑起生活的重担,如此艰难地生活,我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为他们分担痛苦。我不应该老想着个人的一些小困难。

张子培在工作之余,满怀敬佩之心的浏览每位烈士的碑文,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张子培说,“假如他们还健在的话,年龄大的可能抱孙子了,年龄小的也大概50来岁了。为了国家安宁,为了边疆稳定,他们的青春都永远定格在了这里,如果连让英烈在整洁的环境里静静长眠我都无法做到,对得起他们做出的巨大牺牲吗?”

当他看到有的烈士墓几十年都没有亲人来看望,他就在网络上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有的烈士亲人找到以后,当他得知烈士亲人因为贫困而不能来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时,他又发起爱心捐款,然后把募集来的钱亲自送到烈属的手中,帮助他们实现多年的愿望。

他热情地接送远道而来的烈属,为他们安排食宿,为他们的祭扫活动提供方便。

他到处收集烈士的照片,并把照片刻在墓碑上。让祭扫的人们,在墓前清楚地看到烈士的英貌。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他把烈属当成了亲人,烈属也把他当作了亲人。

在不知不觉中,张子培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已经工作了二十四年,从一名管理员成长为管理所的所长。

张子培先后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三生教育”优秀人物、文山州“群众最贴心民政人”等光荣称号; 2015年荣获《中国双拥》年度人物入围奖;2016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荣誉称号。敬佩!那些为烈士守墓的人

烈士的守墓人,是一个光荣的团体,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工作在全国各地烈士陵园的烈士守墓人送去我们的问候和崇敬!

(文中的图片来自网络,向提供者致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