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艺术界,杉本博司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古今的通才。

他追求现代性,却总是能够在其作品中找到与日本哲思与佛学紧扣相连的精神脉络;他本修读政治和社会学,尔后接受培训成为艺术家,涉猎摄影、建筑、能剧、造园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不吝于单一框架。他所修撰的著作《艺术的起源》、《直得长出青苔》,如今正被各大文艺青年奉为圣典......我曾有幸在日本与这位奇人谈茶论道,却发现他本人温煦如风,说话时总是眯著眼带浅笑,有一种日本绅士式的随和与亲切。

这位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大师,如今正在巴黎凡尔赛宫举办个展,展期至明年1月。每年凡尔赛宫艺术展所邀请的艺术家均是殿堂级人物,过去在此举办展览的包括Jeff Koons、Anish Kapoor、李禹焕等大师,这却是首次以摄影为主体。我们正好趁著这难得机会,认识一下杉本博司的艺术生命。

这位「最后的现代主义者」,创作思考跨越生命、时间和历史等主题,总是以一种近乎佛家心印的方式,尝试为内心诘问提出解答。

例如他早期的著名《海景》系列,便尝试回答1980年他居于纽约时的提问:今人看到的风景是否与史前古人一样?

攀过富士山的高峰,却发现比起山峦,唯有大海才是恒久如初。于是他出发到世界各地的古老大海,在1980至2002年间不断拍摄看似单一重复的画面:大海的水平线。在看似简单的构图,他却以水、光和空气为材料,建构出超越时间、全人类记忆重叠时的印痕。

他曾说:「从使用名为『摄影』的装置以来,我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

「艺术是种技术,将肉眼不可见的精神世界化为物质的手段。」

秉承著这种想法的,还有其另一代表作《剧场》系列。

如果我们将整部电影的时间,浓缩在一帧底片中,会是怎样的光景?抱持著这疑问,他在1975至2001年间,以美国于2、30年代的电影院为背景,一部电影的片长为曝光时间,按下快门,最终萤幕呈现的只有一片白光,与背景无比清晰的舞台、墙壁、天花、椅背装饰与走道,形成强烈对比——呈现出一种属于东方禅宗的空无。

即使在建筑作品,他亦延续这种对时间的探索。他所参与的濑户内海「直岛护王神社」再建计画及IZU摄影美术馆,利用光学原理重新呈现各式各样的空间。其去年开幕、筹备二十年才完成的小田原文化基金会江之浦测候所,更可说是集他所学之大成,建筑本体集结了日本各个时代的建筑技法,庭园造景则参照古诗人作品。园内既展出了他一直收藏的古珍品和艺术作品,传扬他一直所钟爱的日本能剧,亦同时重现日本一代茶道宗师千利休的茶室「待庵」——从尺寸至材质,完美呈现古代茶宗所推崇的日本传统侘寂思想——朴素、原始、自然;欣赏不完美中的美。

他更沿著冬至的轴线,设置了一座仿照京都清水寺桧木悬造舞台,在上面铺满透明玻璃,观众席则参考古代罗马圆形剧场遗迹打造,让访客能够以最佳状态欣赏太阳从远处海岸缓缓升起的一刻,打造出彷如《海景》摄影作品中的完美实景。

如此学贯东西古今的他,自然不会放过在凡尔赛宫举办个展的机会,充分利用了今次难得开放的特里亚农宫场景,带来多帧他主要在90年代创作的人物肖像摄影,不论是历史人物的蜡像摄影、在圆椭空间中所放置的几何原理雕塑,还是在湖泊中央所构置的现代茶室模型......踏足这活生生的展览,肯定你会像我一般,对杉本博司的艺术世界有崭新的理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