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校裏無心學業,沉迷玩樂,而作爲老師,教嚴了,學生不聽,不管還好,管嚴了學生委屈,回家之後就和家長傾述,之後就是各種投訴老師教育出現問題。但在如今的教育體系下,越來越多的老師否定了這一條定律,很多老師表示,不是自己不想嚴教,而是根本嚴教不得,如今的學生都是家裏的心頭肉,說不得,罵不得。

《三字經》,作爲中國古代啓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到如今仍然爲世人所公認。而在其內容裏有這樣一段名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詮釋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基本準則。

養不教,的確是父之過,但教不嚴,未必是師之惰!

其中“養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父母供養了兒女喫穿,卻不好好教育,就是父母的過錯。的確是這樣,父母作爲子女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當孩子哇哇墜地,父母就要慢慢開始教他說話走路,如何待人接物,還有做人的基本道理等等。但生活中我們不免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出口就是滿口髒話,八九歲的孩子還在趴着玩泥巴,甚至一個十二三歲的人在超市門口見到喜歡的東西,不給買就當街無理取鬧。而出現這些情況的基本原因,就是父母從小給予的管教不夠,導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說,生養了不教育,就是父母的過錯。

養不教,的確是父之過,但教不嚴,未必是師之惰!

而下一句“教不嚴,師之惰”,指的就是老師管教學生,要是不嚴格,就是老師懶惰的過錯。這句話也非常符合情理。但在如今的教育體系下,越來越多的老師否定了這一條定律,很多老師表示,不是自己不想嚴教,而是根本嚴教不得,如今的學生都是家裏的心頭肉,說不得,罵不得。在學校裏無心學業,沉迷玩樂,而作爲老師,教嚴了,學生不聽,不管還好,管嚴了學生委屈,回家之後就和家長傾述,之後就是各種投訴老師教育出現問題。所以,有的時候未必是老師懶惰而不想嚴教,問題還是出在學生本身。

養不教,的確是父之過,但教不嚴,未必是師之惰!

結語:關於“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大家都有怎樣的見解,歡迎評論下方給予點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