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的藝術教育與青少年或者成年人的藝術教育有很多不同,陳柯伊介紹,他們提倡在真實的作品前,在博物館、美術館裏開展美育活動,以和蘇州博物館合作的展覽爲例,兒童的博物館教育要更輕鬆活潑、深入淺出,當面對書法和中國畫這類藝術風格時,如果無法引發孩子的興趣,即使當時接收到了,隨後信息也會被丟失或遺忘。對於這兩種內容教育的模式,楊青認爲,前者是讓藝術成爲激發孩子想象力、增加對世界的認知、開拓豐富視野的一種方式。

“人人都是藝術家”,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觀點,也是一些培訓機構經常用到的宣傳語。然而,對於美育基礎本就薄弱的家長而言,便凸顯其對美育的焦慮。家長的焦慮主要由於對美術教育的意義缺乏瞭解,他們不知道美育到底應包括什麼,藝術教育的成果取決於天性?還是後天努力?是獲得技能的訓練,還是獲得心靈的呵護?同時,他們也很難看到藝術教育在短時期內釋放出的效應。由此,兒童美育應該如何抓起?成爲了廣大家長的一個疑惑與心病。

網易藝術採訪了三位藝術行業從業者,他們即是藝術教育的受益者,也是藝術教育的傳播者和開拓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對於兒童美育的看法。

系統訓練適於刻板的應試,天馬行空纔不會抑制孩子的想象創造思維

92年生人的青年藝術家李琳琳,在不久前剛剛獲得了2019年度中國SAP新銳藝術家大獎。回想起自己兒時的藝術求學經歷,李琳琳表示“刻苦銘心”,在考美院的過程中需要異常艱辛的訓練習作過程,但也是由於她兒時未受藝術的系統學習,才使她始終對藝術充滿嚮往和激情,這種熱情讓她克服困難,一直走到現在。

天馬行空vs訓練有素:兒童美育如何抓?

藝術家:李琳琳

“因爲我本身就是做藝術的,所以我的孩子一出生我就比較重視圖像顏色形狀等等對孩子的視聽覺和大腦的刺激”。除了藝術家的身份外,李琳琳更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認爲孩子的藝術創造不一定非要拿着筆在紙上畫,”玩”本身就是全面開發孩子想象思維和動手能力的最好的方式,只要集中精力地在玩手裏的東西,其實家長都可以跟着孩子繼續深入玩,觀察、對話、互動、聆聽、不過多幹涉、不輕易打斷、不勉強。

李琳琳希望家長或老師可以稍微順着孩子的思路引導,平時帶孩子多走多看,只有大量的輸入纔有更多的想象力輸出,以此慢慢形成屬於孩子自己的內在邏輯思維框架。

天馬行空vs訓練有素:兒童美育如何抓?

李琳琳參與佈置的“鼠年兒童展”

兒童美育的價值在於: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靈,開闊的視野,促進好奇心和探索欲。

楊青是一名資深的媒體人,策展人。她在16年的藝術推廣、策劃與傳播的生涯裏,越來越看到藝術向大衆傳遞的迫切性。“我們策劃過形式豐富的展覽,也做了這麼多傳播宣傳工作,但實際我發現,如果不能給大衆提供一個合適的觀看之道,來到展廳也會一頭霧水離開。”

這促使楊青開始組織像是美術館導賞這樣的活動,即摒棄藝術圈固有的話語體系和專業術語,帶領大衆由淺入深走入藝術世界。本是面對成年人的,卻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帶着孩子參加,而且孩子的感受比大人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天馬行空vs訓練有素:兒童美育如何抓?

藝術策展人,知藝文化創始人:楊青

在楊青看來,大衆普及型和專業技能型的藝術教育,這兩者的目的是不一樣的。當今市場上充斥着各類美育培訓機構和工作坊,而且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學習藝術上也有不同側重點。對於這兩種內容教育的模式,楊青認爲,前者是讓藝術成爲激發孩子想象力、增加對世界的認知、開拓豐富視野的一種方式。而對於專業技能型的藝術教育,就要根據孩子的根性、興趣、特長來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它是要把孩子訓練成某個方向的專業人士,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走這條路。如果發現孩子有特殊的天賦,可以適當引導,但也不要過多去做僵化的訓練。

天馬行空vs訓練有素:兒童美育如何抓?

孩子們參與楊青發起的藝術週末之旅

藝術崇尚個性,每個人對藝術的感受不同,表現形式也千差萬別。對藝術的教育,楊青建議家長不要帶着功利之心去走入藝術教育,也不要進入那些目的性太強的機構。有了這兩點,還是有很多可選擇的有益身心的藝術教育機構的。

孩子並不是要學習藝術,而是可以感受到藝術其實是自己的朋友

“我們希望孩子對美有感知,熱愛生活,幫孩子找到抒發情感的渠道,對世界有更爲細膩的感知”。

天馬行空vs訓練有素:兒童美育如何抓?

塗思美育創始人:陳柯伊

陳柯伊是一家博物館美育機構的主理人。她說:在參與博物館美育學習的人羣中,雖然大部分以5-12歲的親子家庭爲主,但青少年和愛藝術的成人也是非常多的,,可見藝術教育對社會的改變。

兒童的藝術教育與青少年或者成年人的藝術教育有很多不同,陳柯伊介紹,他們提倡在真實的作品前,在博物館、美術館裏開展美育活動,以和蘇州博物館合作的展覽爲例,兒童的博物館教育要更輕鬆活潑、深入淺出,當面對書法和中國畫這類藝術風格時,如果無法引發孩子的興趣,即使當時接收到了,隨後信息也會被丟失或遺忘。孩子們對於知識的瞭解很少,但是對於藝術的感知和動力其實比成年人更強,因此很多知識藉助藝術創作的形式傳授可能更爲有效。

天馬行空vs訓練有素:兒童美育如何抓?

陳柯伊帶領孩子們學習博物館課程

在如何發現孩子天分並培養藝術興趣的問題上,陳柯伊給出了和藝術家李琳琳一樣的建議——和孩子一起遊戲。孩子在“玩”藝術的過程中最容易展現出自己的某些天賦,不要拘束孩子的繪畫工具、材料,在藝術啓蒙階段可以儘可能釋放孩子的創作熱情。在美學理論中也有“遊戲說”的觀點,認爲藝術就是人類的一種遊戲方式,所以家長想要發掘孩子的藝術天分,就可以嘗試多種遊戲方法:抽象與具象、黑白或彩色、拼貼與剪紙、平面與立體……這些都是極好的藝術遊戲方式。

“家長們應該對藝術持有寬容的態度,對藝術教育持有尊重和鼓勵的態度”。藝術崇尚個性,但沒有對錯,陳柯伊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只看一種藝術形式,從而認爲與之相悖的藝術是錯誤的表達方式或者是醜的,避免一葉障目。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對於兒童美育更是這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