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全文描繪了輞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隱約的城郭、淪漣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滅的燈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寫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輕盈。(王維 約公元732年)。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 約公元732年)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7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崗,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檗人往,不一。

山中人王維白。

白話文:

農曆十二月的末尾,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值得一遊。您正在溫習經書,倉猝中不敢打擾,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喫完飯,便離開了。

我向北渡過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華子岡,見輞水泛起漣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隨同上下。那寒山中遠遠的燈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聲像豹叫一樣。村子裏傳來舂米聲,又與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這時,我獨坐在那裏,跟來的僕人已入睡,多想從前你與我攙着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長,春天的山景更可觀賞,輕捷的鰷魚躍出水面,白色的鷗鳥張開翅膀,晨露打溼了青 草地,麥田裏雉雞在清晨鳴叫,這些景色很快就來了,(您)能和我一起遊玩嗎?如果你天性不是與衆不同的話,難道我能把你邀請來遊山玩水嗎?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爲有載運黃檗的人出山,託他帶給你這封信,不一一詳述了。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作者介紹

王維,生於公元701年(武周長安元年),卒於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僞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

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後便安然離世。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王維作品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王維多才多藝,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靈性的語言,生花的妙筆爲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

王維的山水詩關於結構畫面,使其層次豐富,遠近相宣,乃至動靜相兼,聲色俱佳,更多一層動感和音樂美。王詩的畫境,具有清淡靜謐的人性特徵。

神韻的淡遠,是王維詩中畫境的靈魂。

王維山水詩寫景如畫,在寫景的同時,不少詩作也飽含濃情。王維的很多山水詩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表現自己的閒適生活和恬靜心情。從細微處入筆,捕捉典型情節,抒發無限深情。

王維寫情還多言及相思別離和朋友間的關懷,慰勉之情。

王維詩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襯情的手法,使他寫景饒有餘味,抒情含蓄不露。

在王維的詩歌中,有不少採用了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而且往往顯得自然流暢,蘊藉含蓄。

王維寫情之處妙處還在於對現實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寫中,蘊含深沉婉約的綿綿情思。

王維寫情,又多隱喻比興。

王維又有很多詩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含義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王維的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幾度隱居,使王維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爲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爲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 悟寂爲樂,此生閒有餘”,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

王維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爲南宗山水畫之祖。

王維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祕訣》。

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於後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爲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維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史稱其“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唐代宗曾譽之爲“天下文宗”。杜甫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滿”。唐末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昔人曾譽王維爲“詩佛”,並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並提。

以思想內容而言,王維詩遠不能與李、杜相提並論;而在藝術方面,王維確有其獨特的成就與貢獻。唐劉長卿、大曆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影響。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作品介紹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是唐朝詩人王維所作的一篇散文,本爲書信,因其有詩歌美感與韻律,成爲唐朝散文名作。

王維於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前後曾在輞川隱居,他對田園風光、自然山水懷有特殊的情感,寫了許多歌讚美那裏的生活和景物,在隱居生活中他經常和野老共話桑麻,同朋友飲酒賦詩,與山僧談經論道,在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侶,早在移居輞川之前,他們就一同在終南山隱居過,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後,他們又經常來往。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全文描繪了輞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隱約的城郭、淪漣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滅的燈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寫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輕盈。

歲末寒冬的山間景緻在王維眼中也是很優美動人的,故山景氣如何和暢,他略而不述,專講了飯後歸來時所見到的一片晚景:灞水深沉、月照城郭;輞川在月光中漣漪起伏;山上燈火,透過樹林明滅可見;村巷裏的寒犬叫聲、夜舂聲和山寺裏的疏鐘聲一併傳來,作者所寫的是夜景,那河水、城郭、遠火,都是在月色朦朧中看到的,而那犬吠、夜舂和疏鍾則是在黑夜裏聽到的,作者通過所見所聞,來寫那寒夜的景物特色,這樣就更切實、逼真,下面寫他歸家後的境遇和感觸,當僮僕靜默時,他卻思緒不寧,感到十分孤獨了!他不禁想到往日與裴迪一起走過仄徑去尋幽訪勝,對着清流賦詩論文的快樂,這一段所寫是一天中游山的經歷和感受,但從“猥不敢相煩”到“多思曩昔”卻是寫對裴迪的思念,這是信的本旨,目的是引起對方來同遊故山的興趣。

王維希望裴迪來年春天能夠前來,他用想像中的大好春光召喚對方,“草木蔓發”以下六個四字句,凝練地描繪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白鰷輕快地在水中游動,白鷗展開那矯健的翅膀掠空飛翔,野雉在麥隴中鳴叫,草木染綠了春山,露水滋潤了堤岸,這一切與前面歲末景色的淡雅清冷恰成鮮明的對照。作者不但在寒冬夜色中保留着濃厚的遊興,還能敏銳地預感到春天不久就要降臨,他已開始品味到未來的深趣,這說明山中人王維正是那種“天機清妙者”,即對自然風光有濃厚的興趣,對佳山麗水具有極強領悟能力的人,既能發現歲末寒冬之夜朦朧可見、清晰可聞的景物,又能憑自己的經驗想像出來年春光的優美動人。

人們說王維“詩中有畫”,其實王維文中也是有畫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雖然是一封書信,但可以說它也是作者以詩人的語言、畫家的構思寫成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記遊散文,一首讚美自然風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詩。

相關文章